诚信缺失的现象 “丛飞现象”背后缺失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丛飞高尚感人的助人事迹,在媒体的狂炒中逐渐达到高潮。然而在一片盛赞和感动的泪花中,应该冷静下来仔细思考:火热的“丛飞现象”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究竟缺失了什么?
适当的慈善方式的缺失
丛飞的义举是伟大的,他一直在用给钱的方式来解决贫困学生的失学压力,如此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面临失学的困境,只能是解决眼前的辍学压力而已。丛飞就像一个消防员,哪里着火出现在哪里,疲于奔命。他的每次捐助就如同给丧失造血机能的病人进行输血,没有造血功能的躯体,只是靠丛飞的输血又能挺多久呢?慈善的关键是要给穷者生存的勇气、谋生和发展的技能。虽然丛飞为义工多年,但对于慈善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慈善不是简单地散财济贫,不是简单地把富人的钱直接分给穷人,而是社会财富在社会中的第三次分配。分配的过程中要有调研,要保证每一笔资金的最大化正确利用。从美国的卡耐基到洛克菲勒、香港的李嘉诚等等,这些大慈善家的基金会每一笔资金的发放使用都是要力求真正做到发挥最大的扶困作用,保证这一切能够顺利运作的就是科学的方法。如李嘉诚慈善基金会,基金会在确定项目之前,会通过一个成熟的体制进行筛选。资助的项目,由基金会小组进行分析,宏观的标准有三:项目的目的是什幺?项目方法是否可行?社会效益有多大?而最终提交给李嘉诚的,是每个项目的最基础元素:who、how、when、what、why――谁受益?如何受益?何时受益?受益价值为何?等等。没有如此严密科学的论证,只是靠着助人为乐的满腔热情,简单直接的方式,丛飞的救助最后必然落入如此困境。
健全的慈善体制的缺失
慈善是对他人的奉献,是高尚的道德,同时慈善更是一种事业。要想让丛飞这样的慈善家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就要有健全的慈善体制来保障,而当下中国社会缺失的就是健全的慈善体制。
政府一定要在制度上鼓励民间慈善基金会的出现。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的邓国胜教授认为,中国慈善发展艰难,很多是制度上的原因。一是税收,目前国内法律不像欧美等国家,对慈善捐助并无免税待遇,善款仍然上税;二是国内慈善公益组织影响力不够,必须要发展民间组织。但是中国民办公益组织的注册登记,又是难乎其难。根据邓国胜的研究,目前为数不多的NGO公益组织,大部分只能是工商注册登记,像廖晓义的地球村,其每年仍要像企业一样纳税。而获得社团登记的,像梁从诫的自然之友,也是挂靠在一家官办协会下,才得以留存。
幸运的是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慈善机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今年“两会”期间,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收到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议案和提案共计29件,其中有17件涉及立法内容。代表委员们建议政府完善现行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社会捐助法》和《慈善事业促进法》等。
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6月17日在发展中国慈善事业座谈会上说,今年民政部要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全面贯彻落实税收政策的意见”来保障捐赠人的合法权益,要通过制定“推进慈善组织建设的意见”来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加强慈善款物的管理,推动慈善组织自律制度建设等。民政部将在今年11月首次召开“中华慈善大会”,并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说:“发展中国慈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慈善组织这三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拿政府层面来说,仅仅依靠民政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财税部门、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多部门协调联动,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慈善事业走向健康和完善的状态。
合理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缺失
丛飞困境的直接原因是他十年来一直坚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捐助贫苦失学儿童,深层原因却是国民义务教育体制下合理的教育财政制度的缺失。
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说,全球190多个国家中有17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除了发达国家以外,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从可能性分析,中国完全具备这样的国力与财政能力。然而中国却有大量的失学儿童,这都源于极其不合理的中国农村教育财政责任分配体制,从1985年到2001年,中国实行以乡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导致严重的教育经费不足。在2004年“全国教育厅局长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冯之浚透露,现在农村教育投资中,只有8%由中央财政支出,另外92%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而另一组数字是,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市财政负担,省财政负担11%,中央政府负担不到2%。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都是由乡镇自筹的,本来应该由中央财政负担的经费让经费不足的乡镇来承担,必然会导致没钱给教师开工资,没钱买教学设备的困境,贫困学生必然面临时时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危险。
针对当前农村教育出现的严峻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如下承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但是只要现行的教育财政分配体制不改革,中国农村真正实行义务教育就是一纸空谈。
丛飞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大背景下做着本应由政府来负责的事情,对于整个必须改革的体制,丛飞的力量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对于整个政府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以丛飞一人之力怎么能不身心疲惫,身陷窘境!
“丛飞现象”实际上也是再一次敲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紧迫性的钟声,希望政府的官员们能够听到回荡的钟声,把所有贫困的孩子带出失学的阴影。
相关热词搜索:缺失 现象 丛飞 “丛飞现象”背后缺失了什么? 也谈丛飞现象背后的问题 丛飞现象背后的体制问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