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谐因素【如何看待当前中德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在中德关系良好发展,并且迎来两国建交35周年之际,却意想不到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影响双方关系的负面事件,这需要双方细加分析、认真对待,否则将严重阻碍中德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前进步伐。
德国媒体炒作中国威胁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有的德国媒体变本加厉地加强了针对中国的缺乏实事求是的报道,像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气候变化、食品安全、新殖民主义、奥运政治化、人权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等对中国的各种负面话题层出不穷,以此混淆视听,向中国政府施压,促使其向所谓“好”的方面转变。更有甚者,2007年8月26日,德国《明镜》周刊还在默克尔访问中国的同日援引德国宪法保护局的消息称,中国军方的黑客试图进入德国总理府和其他政府机构的电脑窃取信息,并在世界上引出了一系列后续报道。尤其可笑的是,连德国的奶制品涨价也归罪到中国头上。而实际情况是,根据威斯巴登联邦统计局2007年1至7月的奶制品出口统计报告,德国90%的奶制品出口到了其他欧盟国家,出口到印度和中国的总份额只占了0.1%。
究其原因,正如德国歌德学院中国分院总代表阿克曼数月前接受《新周刊》记者采访时所说:中国崛起,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综合国力节节攀升,引起德国人的害怕。害怕中国的飞速发展会影响德国经济,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其实他们对中国并无多少了解。然而最让人忧虑的是,2007年以来,个别德国政界、舆论界人士及组织,却出于政治偏见,认为“在国际等级体系中,中国的兴起、发展成为其他国家的样板,日益向西方提出了制度问题,把自己视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政治制度模式,同德国和欧盟在亚洲以外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展开了竞争”。因此,他们不停地对中国说三道四,甚至搞小动作,做出一些损害两国关系的事情。
德国媒体的这种夸大其词,受到德国有识之士的质疑。他们指出:“稀奇的不是中国军队黑客进攻而是对此精确定时的炒作。”针对其中对中国所谓“经济间谍”窃取知识技术的指责,不来梅大学法学家沃尔夫冈?多伊布勒教授认为,要指责就一定要拿出足够的证据,联邦总理府没有拿这件事情大做文章是明智的,只是一些媒体对此关注过度了,这些负面报道虽然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但是不会真正伤害到两国的经贸合作。他说:“如果两国经贸关系中只有一方获利的话,那可以想象对方会因为愤怒而叫停。但是德国与中国之间的合作不是这样,如果我们停止在中国制造船只,不再进口中国的纺织品,那将会对德国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些批评和攻击不会造成两国的‘经济战’――更不用说,如果两国闹起来,美国和法国等其他国家只会暗自高兴。当然,这些恶意报道给不了解中国的人造成了很多表面化的成见。但是德国有句谚语说得好:‘任狗儿在旁怎么叫,我们商队还是向前跑’。”对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多伊布勒教授给予了肯定:“中国其实已经拥有较完整的专利保护法律体系。我在电视报道里也看到,现在中国在外商集中的地方建立了八家专利保护中心,外国投资商可以随时到那里去投诉。”有关近日德国技术监督协会宣布,半数检查不合格的玩具、电器和工具来自中国。德国《新奥斯纳布吕克日报》也有不同看法,该报指出:因玩具和服装丑闻而抨击中国的人不应该忘记,半数以上的出口商品是外国公司所生产。这些公司转移到中国,是因为那里劳动力便宜,可以取得更高的利润。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美国、日本和德国商品。德国技术监督协会上海实验室负责人格哈德?吕贝肯则认为:“说中国商品危险有些言过其实,有点夸张。人们只要想一想有多少产品是从中国出口的就知道了。我们不能把所有来自中国的东西都妖魔化。”
德国高层肆意破坏双方关系
不过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德国黑森州长科赫牵线下,刚刚访问中国不到一个月的默克尔,竟然打破德国传统政治常规,于2007年9月23日在总理府会见了达赖。这次会见虽说是“私人交换意见”,但从默克尔现在的身份和会见地点,默克尔本人不会没意识到它的敏感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她之所以甘冒损坏中德政治互信的风险,挑战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底线,除了借口“这是为了维护德国人权政策的可信性”之外,波鸿大学东亚学院的辜学武教授认为其原因还有:
1、默克尔作为一个在东德长大的政治家,她当时是持不同政见者,对统一社会党政权非常反感。她对中国政府并不存在个人感情上的好感,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她之所以和中国政府不断加强联系,和温家宝总理通电话,访问中国,这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包括经济、战略利益。
2、内政上的考虑。她之所以敢于突破这个底线,接见达赖,就是要把自己与以前的德国政治家,从阿登纳到科尔包括施罗德区别开来。所有的政府首脑,她都要超越。我们必须承认,达赖经过几十年包装,已经“改头换面”,与以前判若两人。在欧洲特别是在精英界和保守政治界内享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默克尔要迎合这些人的心态。同时,在舆论上,达赖显现出是个“非常虔诚的、非政治的、理性的”人物,披有诺贝尔和平奖的外衣,戴着德国明斯大学化学药物系荣誉博士头衔。这样,默克尔通过接见达赖凸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特性,是非常有选举效应的。德国各个政党已经开始为两年后的大选着手准备了。从这个层面上讲,默克尔在达赖这个问题上会得到欢呼和鼓舞。
3、默克尔有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计划,争取成为世界领导人。她在对华政策上做的一切都要与前面的人区别开来,走自己的路。默克尔慢慢在尝试,在试探,看中国人能容忍她到什么程度。她上台两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忍耐,如她对中国人权公开的批评、到中国访问接见持不同政见者或者接见舆论界的代表。包括在很多问题上和中国保持距离。这些中国一直容忍着。但是在达赖问题上,我觉得中国很难再忍下去。中德之间的政治共识就是三个问题:西藏、台湾和人权。还有一个默克尔没做的就是台海问题。我们反观默克尔党内的前任科尔,科尔80年代中期毅然登上青藏高原,参观了布达拉宫,访问了西藏,具有明显的宣示意义: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现在默克尔要会见达赖,说明她对本党的传统进行了反思。
默克尔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德国有识之士的批评。巴斯夫集团总裁、亚太协会主席汉布莱希特在接受《商报》采访时,批评默克尔选择在联邦总理府会见达赖的错误做法。他称:“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人按照本国特色取得的发展”。德国外交协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奈德则指责默克尔的行为损害了德中双方的利益。“德国的利益,不仅在中国的经济,而且中国的合作在许多国际问题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损害这些利益是毫无必要的。”对此,德国外交部也表示了不满。抱怨默克尔通过“私下”会见这位西藏人提高其作为人权斗土的形象,却把修复受到损害的德中关系的任务交给外长施泰因迈尔。
除此以外,从最近德国媒体发表的一系列报道来看, 默克尔会见达赖还可能是一个预先设计好的政治行动,是为她所属的基民盟和其盟友基社盟在10月23日出台的一份亚洲战略文件进行的一次预示。这一文件在谈到德国与中国关系时,尤其强调了德国政府必须和中国保持相对的距离。我们不应忽视德国联盟党的这一新动向,它是针对中国的崛起,开始的一次新的战略协调。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欧亚问题专家贝尔斯克博士在回答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说:“基民盟基社盟议会党团公布的所谓战略文件,更多应该从它作为欧洲乃至德国重新构建自己与亚洲关系这个角度上来分析。这份文件不应该过度解释为德国对中国批评性外交立场的连续。主要的原因来自人们开始意识到一种迫切的必要性,那就是迫切需要针对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进行一些国际战略协调。假如我们注意到中国内政、经济政策发生的一些变化,已经对欧洲特别是德国提出一系列的挑战的话,假如我们注意到亚洲其他地区也在发生类似变化的话,我们便不难想象作为德国的政党也有必要据此对自己整体外交构想提出相应的调整。我以为我主要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和解释目前基民盟基社盟提出的战略立场。欧洲特别是德国在亚洲远东地区能够支配的地缘政治乃至地缘军事空间是很有限的。目前德国外交政治中进行的必要调整,主要针对的是跨大西洋地缘关系,是调整这个关系中彼此必须进行的密切协调。假如我们注意到欧洲曾经推行过力图取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器禁运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当时主要是法国,但也有德国政府参与的欧洲民族国家会如此热衷于取消这样的武器禁运呢?那是因为这些民族国家认为自己同中国结成相应的国际架构,有助于实现自己民族国家的利益。这也促使了美国人思考他们同欧洲在国家安全政策上的关系,促使美国人意识到这个关系尤其适用于远东地区。最终欧洲人没有取消对华武器禁运,也是基于美国人对密切跨大西洋战略关系的强烈认识和强力调整。从另外一个方面上看,欧洲和中国尤其是在经济关系上,也正处在逐渐从伙伴关系向竞争关系过渡阶段,这两点,最终造成了最近两三年中,欧洲与中国关系从伙伴关系向强烈竞争的关系转变。”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文件一方面称赞中国在世界重大事件中所起的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没有中国的斡旋,朝鲜半岛的核武争端是不会有所缓和的”。“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缅甸问题上,中国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成功崛起,在能源、非洲和外贸领域逐渐成为西方的竞争对手,与苏丹、缅甸、委内瑞拉等国拓展关系,不仅与欧洲的利益相冲突,也为大西洋两岸的民主体制带来挑战。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中国专家桑特史耐德要对《每日新闻报》说,文件提到与民主国家和美国合作,阻止中国崛起,此举等于赞成德国加入美国领导下“围堵”中国的策略,将加深北京的疑虑。
综上所述,影响中德关系的一系列事件都是由德方引起的,是他们那种由傲慢而自以为是.因疑惑而产生焦虑;出于焦虑而呈现恐惧;最后摘下面具,不问情由地将恐惧发展为打击、遏制。这让人们不得不发出疑问――德国人是否如尼采所说的,仍然“熟知走向混乱的暗道”呢?
要排除中德关系中的非理性干扰
但即使如此,仍应看到,“中德关系无论对中方还是德方,都是一对非常重要的双边关系,中方重视中德关系的发展。作为两个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德之间发展全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对两国都有利。目前中德关系出现一些困难,完全是由于德方一些人不遵守国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特别是德国领导人会见达赖所造成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我们希望德方能够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有关错误行动给中德关系带来的严重损害。希望中德关系能够沿着健康和顺利的轨道发展,这符合中德双方的利益。”
因此,排除中德关系中非理性干扰极为重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1、用新思路,新手法,做好公关解释工作,确认德国人不同的特点和心理土壤,以其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亦即在同一语境下开展沟通,促成德国人对中国认识的深化;2、通过中德之间现有的18种对话和磋商机制,进一步加深中德双方对不同文化,不同行为方式的了解,尽可能地减少误会;3、营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在继续坚持“和为贵”的外交战略思想核心的同时,在与德国等西方国家打交道时也应该学会并善于制造话题,以便在冲突中求得和谐,在多样中求得统一,在差异中求得协同。
另外有专家评论说:中国还应该学习借鉴西方的“直言不讳”,主动点出一些话题,化被动为主动,这不仅不会影响中国与西方关系,反而会最终加强与西方大国关系,赢得对方更多的尊重,同时也是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要求。总之,对德国等西方国家经济上友好,政治上打压的做法,中方应该以“两手对两面”,在发展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同时,切实维护好国家利益和安全。
(责任编辑:王栋)
相关热词搜索:如何看待 不和谐 中德 如何看待当前中德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对当前医患关系的看法 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看法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