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古人担忧上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不用为油钱发愁,晒晒古人的出行成本]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说到古人的出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几个轿夫扛着一顶轿子在小路上行走、数匹白马拉着一辆大车在大街上穿行,或者一叶扁舟从轻风微拂的水面轻轻划过的图景,这些联想大抵反映了我国古代交通的真实面貌。
古人也爱车
在古代社会,交通只有水陆两路,除了安步当车以外,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车、轿、船以及马、驴等牲畜。比如车,到商代,造车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春秋战国时期,马开始直接用于骑乘,不再仅仅作为驾车的工具,这对提高人们的行进速度有着重要意义。此后的两千年,陆上交通工具就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水上交通主要靠船,船最初由竹筏演变而来,至少在商代,我国就已经利用船来进行水上运输了。由于水路运输成本低廉、装载量大、节省人力,所以在秦汉特别是隋唐以后,其重要性逐渐超过陆路,成为古人主要的交通方式,尤其是长途运输,几乎全靠水路。
在古代,各种交通工具的利用以及规模、形制等方面仍有一系列制度上的规定,比如,明代规定,在京三品以上者可以乘轿,四品以下不得乘轿;清代除杂职人员外,一般文官均可乘轿,但对轿夫与乘舆的装饰有不同的规定。武将一律骑马,只有年过七十,总兵以上官员经皇帝特许后才可以乘轿。庶民可以坐车,但对车身的式样也有规定。不过在实际的生活中,违礼逾制常常存在。如在晚明的江南,不用说官员,就是监生、秀才乘轿的也十分普遍。
当时人们出行,特别是出远门,均是雇船而行。当时船行的速度,据长沙举人杨寿恩日记的记载,慢的时候每天四十里,最快的日子则达到二百二十五里,一般都在七十至一百里之间。出行的费用,似乎不算很贵,比如婺源的詹元相,他去南京赶考,使用了乘轿、包船和骑驴等多种交通手段,但以坐船为主,坐船共花银五钱六分,其他骑驴等的费用未加说明,大概数量不会大,单程的总花费大约为六七钱,也就是相当六七十斤米的价钱。这对士人地主家庭来说,应该不算多。而对一般普通家庭来说,行在家庭消费中应是无足轻重的。
古代的交通工具
战国以前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车和牛车,老百姓主要是安步当车。
最常见的“车马”:战国以前的文献车马是连言的,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驾车的一般是四匹马,驷为车辆的计量单位,“马千驷”指一千辆车。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从匈奴处学来了骑马,胡服骑射。后来骑马之风渐渐盛行起来。
贵族富豪最爱“牛车”:在马车受重视的时代,乘牛车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魏晋以后,江南牛多马少,士族更爱乘慢速而安全的牛车,豪富之家“精牛车,丽服饰”,争奇斗富,甚至皇宫里也养上了牛。
私人保镖“骖乘”:古人乘车一般三人,以左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如果国君或主帅在车上,则居于中,御者在左。骖乘的任务是执戈御敌,遇到险情时下车解围。
遵守礼数的“步行”:古时士大夫外出,必须乘车。如果走路,也要遵守一定的礼数。我们今天的跑相当于古人的走。古人逃跑常说奔。在他人面前趋,表示恭敬。在汉代,明文规定臣在君前要趋。萧何因为是大功臣,因此可以享受入朝不趋的恩典。
(来源:《晶报》)
相关热词搜索:发愁 古人 出行 不用为油钱发愁 晒晒古人的出行成本 不用为油钱发愁 再也不用为了出行发愁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