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二十四史》的形成】 二十四史书柜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二十四史》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文献,规模宏大,卷帙浩繁,计325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裁,比较系统地记录了传说中的黄帝至明崇帧十七年(公元1644年),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
  【关键词】《二十四史》;形成
  【中途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
  
  来图书馆工作三年多,对馆内的藏书情况也有了一个逐步熟悉和了解的过程。近日,在协作整理馆藏书籍时,竟不知《二十四史》从何开头,一时也理不出先后次序来。潜下心来整理完毕后,经查阅资料,写下这篇笔记,或许对喜欢阅读国史的读者有一些用处。
  《二十四史》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文献,规模宏大,卷帙浩繁,计325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裁,比较系统地记录了传说中的黄帝至明崇帧十七年(公元1644年),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即二十四部史书,它被列为最有权威的“正史”。所谓“正史”并不因为它是由政府出面纂修来区别认定,而是根据它在体裁上比其它史书来得全面,而被官方所承认的史书。“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当清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后,“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因此,“正史”也并不意味着就把其他史书斥为“不正之史”或“邪史”。
  一、《二十四史》的体裁
  《二十四史》是以纪传体的文体形式来编撰的。纪传体在我国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编写《史记》时所开创,后来一直为许多史学家所沿用的一种体裁。到了唐代大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名著《史通》里才把这种体裁定名为“纪传体”。“纪传体”一般包括“本纪”、“志”、“表”、“列传”四个部分,虽然后来有些志书或者没“表”和“志”,但“本纪”和“列传”却不能缺少。
  “本纪”简称为“纪”,是按皇帝年号纪年的编年史,按年按月按日来记载当时发生的国家大事。因为皇帝在封建社会里是中央政权的首脑,重大的措施要以皇帝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依靠本纪这种体裁,才使我国保存了历史二千多年不间断的编年史,其他各种编年史不得不以《正史》的“本纪”为依据。“志”是分类记述历代皇朝的“典章制度”的,天文、历法、地理、水利、财经、图书无不包容。“表”是把宰相、将军、宗室、家族世系用表的方式按年表述,虽然有些象家谱,但对后世研究某个人物的历史却起到鉴别真伪的重要作用。“列传”也简称“传”,记载有影响的重要人物或有重要贡献的人的言行,包括后妃、皇子、宦官、良吏、忠义、孝友、儒学、文苑、烈女以及兄弟民族等,范围最广,篇幅也最多。由于这种体裁最为全面,又能把“真实”、“褒贬”、“文采”三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为其他杂史、杂记、小说所难以替代,甚至考古发掘的出来的历史文物,也只能起到补史,印证“正史”的作用。所以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十分重视《二十四史》就是这个道理。
  二、《二十四史》的组成
  《二十四史》一般按朝代先后来排列,但也有个别例外。第一部是《史记》,序其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最后一部是《明史》。
  三国时期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重新校刻“正史”时,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早在后晋开运二年修成的《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乾隆四十七年又把《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三、《二十四史》的编修
  《史记》修成于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时代,《明史》写定于清乾隆(1736~1795年)初年,《二十四史》的整个编撰过程长达1800多年。
  《二十四史》有“官修”和“私修”的,“官修”的由皇帝诏令设立专门机构,如“史局”之类来纂修,一般任命宰相为“提举官”,由学问渊博的大臣为“刊修官”和“编修官”,前后有十六人;“私修”的如《史记》和《汉书》也是司马迁、班固继承父业,利用大量历史档案资料修成的。无论“官修”还是“私修”都是靠前朝的史官们保留下来的大量档案资料如《起居注》、《实录》之类并集中许多人的智慧和精力来完成的,所以编写史书叫做“纂修”,这个“纂”是“编集”的意思,“修”是“整治”,这说明编写“正史”的人并非道听途说和白手起家,这才是《二十四史》可贵的地方。
  四、《二十四史》的版本
  《二十四史》版本很多,历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的主要有过三种版本: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个书局刻印的“局本”,以及民国时期由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主持影印的“百衲本”。其中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近年来,更有各种各样的白话今译本、简体横排本等。不过,现今使用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中华书局从5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校点出版、习惯上称为标点本的《二十四史》。此版本从1959年起开始了整理工作,到1978年由中华书局全部出版。新本“二十四史”做了标点、分段,并进行了校勘,从而便于更多的读者翻、检、查、阅。诚然,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也并非完美无缺。自出版以来,也有不少学者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但是,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相对于以往的各种正史版本来说,中华书局出版的这部标点本《二十四史》仍然是最好的、最适合现代人阅读和征引的版本,是古籍整理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其产生、发展、衍变的书籍就叫做史书。但是还从未有一个国家的史书像中国《二十四史》这样完全的、自成体系且记事时间与编纂年代跨度最长。对于《二十四史》这部史学巨著,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学术界对这部史书的评述很多,褒赏不一,只要我们阅读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就行了。
  (责任编辑:李盼盼)
  (收稿日期:2011-8-28)

相关热词搜索:二十四 略谈《二十四史》的形成 略谈史识的形成 二十四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