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观的一次尝试:人本主义教育观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华盛顿•欧文享有“美国文学之父”的美誉,代表作《瑞普•凡•温克尔》更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典范。本文通过解读这部作品,试图揭示欧文在《瑞普•凡•温克尔》中对人本主义观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华盛顿•欧文;瑞普•凡•温克尔;人本主义观
  
  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是美国建国初期的散文家、小说家和历史学家,美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是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本土作家。1809年,出版了第一部巨作《纽约外史》(The History of New York),其滑稽诙谐的风格,使欧文一时成为纽约文坛上的风云人物。从1815年起,他去了欧洲,并在英、法、德、西等国度过17年之久。在这期间,遍访各地的名胜古迹,采集各国的民间传说,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努力学习文艺创作的先进经验,最终于1820年在英国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引起轰动,被誉为“美国富有想象力的第一部真正的杰作”,“组成了它所属的那个民族文学的新时代”。[1]《瑞普•凡•温克尔》就是其中最具影响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杰作之一。
  《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Winkle)这个故事取材于司各特介绍的德国民间传说《睡皇帝》,他把故事的背景设在美国哈得逊流域偏僻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大山中,给它涂上了美国色彩,使它具有美国哈德逊山谷的独特景色和生活气息,表现了欧文的怀旧情怀和对美丽事物的迷恋。
  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以荷兰殖民时期哈得逊河流域的一个乡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贫苦农民瑞普•凡•温克尔的神奇遭遇。学术界一般关注这篇小说的“逃避”主题,然而,如果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它不仅是美国历史瞬间的真实记录,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欧文通过它向世人传达的人本主义观念。
  瑞普•凡•温克尔住在乡村中一座被风雨剥蚀、陈旧不堪的房子里。他头脑简单,性情温和,随性而又率真,除了自己的事外,谁的事都愿效劳,因此深受村里孩子们和主妇们的喜爱。虽然他不乏勤奋和坚忍,但最大的毛病就是对有利可图的劳动均反感透顶,整天带着一条狗,四处游荡,他呆头呆脑、无忧无虑,“面包管他黑白,只要能最省心最简便获得即可”“宁愿仅有一便士饿肚子,亦不为一英镑去劳动”。如果任其自流,他是心满意足,潇洒过日,但是并非一切都能随心所欲,因为他是一个顺从惧内的丈夫,有着骂起他来滔滔不绝、数落起他来喋喋不休的凶悍老婆。面对这些训斥,瑞普“耸耸肩,摇摇头,抬抬眼”,“一言不发”,再则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每当妻子喋喋不休时,瑞普“宁可偃旗息鼓,走出家门”,终于有一天,躲进深山里,一觉睡了20年,躲过了轰轰烈烈的独立战争。
  这是欧文刻画的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遁世者(dropout)形象。著名书评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汉尼•柯恩(Hennig Cohen)在他为《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Landmarks Of AmericanWriting)所写的编后语《“加入的”和“退出的”美国人》(The American As Involved And Dropout:Afterword)中为遁世者(或“退出的”美国人)下了这样的定义:他们(遁世者)“不但对于社会的答复表示怀疑,而且怀疑提出的问题,与社会一刀两断”,其“避难之地是个田园境地,有时甚至是原始的,同时在时空方面是遥远的”。欧文塑造这个遁世者形象,显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表面上看,瑞普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外表逗人发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像一个不想长大的青年,无拘无束的“坏孩子”。有的评论家说他是一个“幸运儿”,逃避了现实,逃避了斗争,不再担负任何责任,一切听从本能的驱使,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可实际上,他内心并不快活。他厌恶直接为利益驱使的劳动,而这与当时人们信奉的清教主义思想是完全背离的。自从白种人来到美洲大陆,他们就想把荒蛮的美洲建成自己理想中的家园,把欧洲的一切移植到这片新土地,使之成为新生活的“伊甸园”,所以他们全心投入,不断奋斗,不停地追寻新生活,希望征服美洲大陆,获取更多的财富,与之相契合,清教主义就是提倡人们要靠辛勤简朴的劳动来发家,所以大多数人为生活所奴役,每日为生活奔波受累。而瑞普则不同,与艰辛劳动获得舒适生活相比,他更喜欢自由简朴的生活,希望潇洒地度日。他所渴求的简朴,是“智者的生活方式,是外在简朴而内涵丰富”,[2]就是梭罗崇尚的“明智的简朴”。所以,在美国社会,当人们想要逃离现实的麻烦,想要简单快乐时,就想成为逃到山林睡一觉20年就过去的瑞普;当人们感觉受到某种统治时,他们想要像瑞普那样的“消极反抗”,甚至不做“成年人”。欧文对建国初期人们的生活高度关注,通过塑造瑞普的形象希望人们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摆脱生活奴役,求得生活的解放,按照自己的意愿快乐地享受生活,变成在精神富有的人,充分享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当瑞普这种美好的生活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无法调和时,欧文则安排他在美国革命前睡去。瑞普一觉睡了20年,家里的景况竟然还不如从前。过去,这儿是英国殖民地,现在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一部分。虽然招牌换了,英王乔治的红脸换为华盛顿将军的画像,但是村子里仍然破烂不堪,景象凄惨。他的儿子在美国革命之后,也和20年前的瑞普一模一样,“神气也是那么懒散,身上当然也是同样的褴褛”,瑞普觉得这些变化都是悲惨的。瑞普醒来后,独立战争结束,美国刚刚建立,民主党和共和两党争权夺利,人们忙忙碌碌,社会喧闹不堪,他无法融入到社会生活的主流中去,所以一直在追寻过去的东西,村子的旧貌、昔日的朋友、邻居,即使后来寄居于女儿家,生活安稳,也照旧依20年前形成的习惯生活,依然我行我素、自得其乐,向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述“他”过去的故事,而且还作为村里的活历史受到人们的尊重。这些都在暗示独立战争虽然使美国社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并没有给类似瑞普的贫苦农民带来好处,农民的经济生活没有改善,文化教养也没有改变,他们虽然置身于变革了的社会环境,却没有真正从心理上融入到身边这个社会中,表现了欧文对普通劳动人民的人本主义关怀。
  文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国家的变化对瑞普来说是几无影响,可是村民们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战前他们偶获一张旧报纸,便展开意味深长地讨论,议论数月前发生的公共事件;战后他们热烈地争论,喧闹不止,看到瑞普开口就问,他是支持联邦政府还是民主党党员。战前他们无精打采地谈论村里的小道消息,没完没了地讲述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战后,当瑞普诉说了自己的离奇经历,并得到证实故事不假,大家也只是十分满意,回到更重要的选举上。昔日学识渊博(词典里最难的词也难不住他)的乡村教师德里克•凡•尔参加了独立战争,当上了国民军大将,成了国会的议员。这些都说明他们已经关注政治并拥有了高涨的政治热情。
  托马斯•杰斐逊在1801年他第一次总统就职演讲中提出要注意维护人民的选举权,因为独立战争时留下的弊端没有和平的补救办法,人民选举权乃是对那些弊端的一种温和而安全的矫正手段。[3]所以战后大多数自由白人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人们参政议政积极性空前高涨,就连瑞普居住如此闭塞的村子中居民的政治意识都有很大提高。欧文见证了当时美国社会民主政治的兴起,公民的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现实。
  当然在《瑞普•凡•温克尔》中欧文的保守倾向依稀可见,但它同时也如实地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为世人所青睐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欧文通过这篇小说全面阐释了他的人本主义观,体现对独立战争后美国公民尤其是下层贫苦农民的人道主义关怀。
  
  参考文献
  [1][美]华盛顿•欧文著/刘荣跃编译.见闻札记[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第2页
  [2]亨利.斯蒂尔.康马杰博士编辑.美国历史文献[C] .北京:今日世界出版社, 1978: 80.
  [3]Bailey, Thomas A. & Kennedy, David M. The AmericanPageant: A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volume I[M] . Lexington: D.C. Heath and Company, 1987: 57.

相关热词搜索:人本主义 尝试 人本主义观的一次尝试 人本主义教学观 什么是人本主义知识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