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禁忌二三事略谈俗信与迷信 枞阳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禁忌一般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是一种民俗化的生活准则,一种祈吉祛凶的心态行为,我们很难用迷信与科学、先进与落后等是非标准去评判它们。俗信是一种民间信仰习俗,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不断的传承和流行,一直延续到今天。而迷信是人们落后无知的表现,一切非理性、反科学、害人害己、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信仰都可叫做“迷信”。
  [关键词]禁忌;俗信;迷信
  
  一、家乡民俗禁忌二三例
  在任何时代,人们的思想行为都要受到某些不成文的规矩的约束,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的生活就是对这些规矩的顺应。禁忌是这些不成文规矩的重要部分,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事项难以枚举。这些禁忌一般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带有强烈的生活属性,是生活的一种惯制形式,一种民俗化的生活准则,一种祈吉祛凶的心态行为,我们很难用迷信与科学、先进与落后等是非标准去评判它们。
  (一)待客禁忌
  北方人都热情好客,在家乡待客方面,以尊重客人为基本原则也存在着不少行为禁忌。比如,给客人倒茶水时,切忌壶嘴不要对着人家,因为“壶嘴”和“虎嘴”谐音。待客之菜忌单数,喜用双数,取“好事成双”之意。宴客席间主人要始终陪坐,忌讳提前离席。宴客未完忌将空碗空盘收走,忌讳客人还在时扫地,俗以为这是待客不诚,有“驱客”之意。可以说像诸如此类的日常举止方面的禁忌是数不胜数。个人认为,这种禁忌谈不上是迷信,它的初衷是好的,没有给别人带来什么危害,可以说是一种良性信仰。
  (二)相克忌婚
  在家乡当地青年男女若要通婚,需要将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推算,看是否有相克之虞,如果没有相克的地方,便可继续进行以下的合婚程序;若发现八字中有相克的地方便要立即停止,就此打住。除合八字之外,还有生肖属相的禁忌。如上生肖相克,所谓的“白马畏青牛”猪猴不到头”则不能通婚,而像“红蛇白猴满堂红,福寿双全多康宁”则是好姻缘,可以通婚。个人认为,相克忌婚,是带有封建迷信的一种宿命论的推演,没有什么科学道理。虽然是以求的美好姻缘而作为初衷的,然而又带有“万般皆是命的,半点不由人”的消极理念,没有什么进步意义。
  (三)春节言行禁忌
  在家乡过年期间时,言行禁忌是比较多的。因为正月初一是一年之首,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头,因此如忌说:“破”、“坏”、“没”、“鬼”、“死”、“杀”、“病”、“痛”、“穷”等不吉利的字眼;行为方面忌打碎碗碟,如不慎打碎后,要立马说上一句“岁岁平安”――(谐音碎)来破忌。忌恶声骂人说话,忌泼污水,因为人在这一天往往把水视为“财气”,忌泼水,是唯恐把“财气”倒掉。放过鞭炮和烟火之后,把散落在地面上的纸屑等扫起来,视为“聚财”。正月里,忌剃头、理发,俗说:“正月剃头,要死舅舅。”春节期间都要注意这些事项的,虽然觉得很“迷信”,但是不照做的话心里又会不踏实、不放心,我想这可能就是“俗信”的魅力所在吧。那么到底何为“俗信”?何为“迷信”呢?
  二、俗信和迷信
  (一)俗信
  俗信即民间信仰习俗,它与民间习俗是分不开的。民间习俗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不断的传承和流行,一直延续到今天。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能永久保留其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民间俗信从原始宗教和巫术演变而来,经过民间长期传承,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比如贴春联、贴门神。除旧迎新之际,贴春联、贴门神既装点了节日的气氛,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又寄托了人们驱邪灾、保平安的心愿。它是一种心理寄托、良性信仰、风俗性信仰,满足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对别人没有什么伤害,是一种文化资源,如庙会,祭祀等,它更多的是存在于民间,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一种良好的、美好的愿望和心思的寄托,从一定意义上讲,俗信与迷信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作为民俗传承内容之一的民间俗信,在民众生活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并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成为严格的民间禁忌。
  以端午节为例。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是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一思想一直传来下来。人们为了驱邪避疫,驱避毒虫,才有了喝雄黄酒,戴香包,饰带艾虎,小儿画额等习俗。我们很容易在里面找到古代巫术的痕迹,那么这些种种类似于迷信的做法我们是不是就干脆利落地将其成为迷信呢?其实不然,试想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亦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饮浦酒、雄黄酒、朱砂酒,以酒喷等活动看似迷信,但又是有易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这其实又是和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是分不开的。至于“龙舟”它里面包含的祭祀的成分就多了点。所以很多时候“俗信”和“迷信”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民间俗信在作为人们生活习惯的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对历史的一种传承,一种肯定。特别是在当今世界趋于一体化的背景下,这种习俗、信仰、传承与肯定更显的尤为珍贵。现在网上流传的韩国拿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来申请注册为自己民族的节日,这便是一个民族个性趋健淡化的一种紧迫感的体现。我们应当保护我们的民俗,保留我们的民族特性。
  迷信“认识是有限的”,人面对巨大的未知的空间的时候,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解释。古人慑服于雷霆之威,于是提出自己的解释“雷神、天庭”并对此顶礼膜拜。后人称之为迷信。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那么迷信是怎么产生的呢?这里引用陶思炎老师的话――“‘迷信’的由来不外有两:一是原始宗教的残余和古代人为宗教中的某些成分,另一则是文明时代后出的神灵信仰及其神秘观念。任何对现实生活起破坏作用的信仰,都是迷信;同时,任何新造的神灵信仰,尤其是在文明已相当发达的现当代所新造的神灵信仰,也都是迷信。”①
  四、小结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进主义。他们把现代化与传统对立起来,把科学与信仰对立起来,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结果像春节民俗中许多传统内容、信仰内容被破坏。例如,春节祭神祭祖,都被贬斥为封建迷信,个别时期甚至于采取政治打击(文化大革命)。这就使得人们无法正常表达严肃的神圣的感情。结果,春节变的似乎只能是纯粹娱乐和看春晚,由此,深感春节的文化价值大打折扣。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民间俗信里面包含有迷信范畴的成分;迷信里面也包含有民俗性的活动。迷信与俗信就像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形影不离的小伙伴,他们诞生于原始图腾与巫术信仰的环境,是古人在当时生产力很低下的情况下的产物。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化,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他们被人们有分别的称为迷信、俗信。
  “‘迷信’与‘俗信’是历史的文化范畴,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在宗教化与风俗化的双向运动中,其总趋势是风俗化。“迷信”与“俗信”并非径渭分明,常常相缠相绕,需要加以仔细的考究和审慎的取舍,既不能为了反迷信而破除一切无害的风俗信仰,也不宜为了保护传统而对弊陋的迷信听之任之”②。所以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分清迷信与俗信,把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好东西保留下来,切忌不分青红皂白把什么一棒子都打死。作为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文明的中国的一份子,我们要爱祖国,爱社会,爱民俗。
  
  注释
  ①陶思炎。何燕生:《迷信与俗信》,《开放时代―随笔•札记》,98.3
  ②陶思炎.何燕生.迷信与俗信,[J].开放时代―随笔•札记,98,3.第124页
  
  参考文献
  [1] 云中天. 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禁忌. [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6.
  [2] 陶思炎.何燕生.迷信与俗信,[J].开放时代―随笔•札记,98,3.
  [3] http://baike.省略/view/56172.htm. [EB/OL].

相关热词搜索:事略 二三 禁忌 通过禁忌二三事略谈俗信与迷信 从民间禁忌看俗信与迷信 俗信与迷信的区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