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纯均:老经管的荣光与思索|五菱荣光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午后的阳光从窗户里进来,墙上挂着的一张张照片有温度起来。   赵纯均站起身来,解释着一张张照片上的“历史事件”。这些和他的合影里,有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等知名商学院的院长,也有知名的企业领袖,更有清华经管学院第一任院长朱?基。
  谁能料到今天在气派的伟伦楼、舜德楼里占据了整个“地盘”的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最早也面临着缺钱少人才的窘境呢。谁又能想到,参与建设和见证清华经管学院的老院长赵纯均起初是电机系的毕业生呢。
  
  被当院长助理
  一切要从1986年讲起。
  那年,赵纯均从维也纳归来,四十出头的他心情很好。之前他刚被派到维也纳一研究所做研究学者。回国之前,所长邀请他去麻省理工攻读人工智能的博士学位。他婉言拒绝,只想着赶紧回国。“国家太穷,要赶紧回来做点事。”
  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工企自动化专业,而后留校任教,赵纯均对从事了二十年的专业有很深的感情。到家的第一个晚上,自动化系的两个领导就来到家里。他们给赵纯均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校领导有意把他调去经管学院,系领导劝他不要去。
  在一个工科为主的学校里,刚成立两年的经济管理学院显然不一定是好去处。而且,赵纯均对经济管理专业根本不熟悉。“内心里不想去。”他对《中国周刊》记者回忆。随后,清华校领导开始找他谈话。谈到第二次时,校领导撂下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党员?
  “是。”
  “是就去。”
  这样,赵纯均硬着头皮去清华经管学院上任了。院长助理,这是他的第一个职务。他走到清华东门的那栋红色小楼里,小楼的一角属于这个两岁的经管学院。
  原来的自动化系,一年的科研经费上百万,但在经管学院只有14万元。这里120多个教师,人数不少,但一部分来自学校工科系,跟他一样,正努力学习。一部分是刚毕业的硕士,没有教学经验。一部分来自社会招聘。总之,坐在台下听课的学生意见很大。
  一次,一个学生敲开了他办公室的门,“听说院里又来了新领导,我们要反映一下,老师上课的水平很不怎么样。”校、院的领导坐在台下听课也皱着眉头。“缺钱、缺人才,矛盾多。”这是清华经管学院给他的第一课。
  
  转折1992
  学生的意见其实有历史原因。清华大学经济系创建于1926年,但由于建国后院系调整一度停办。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上上下下都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落后管理更落后,这时,清华在工科的基础上尝试恢复设立了经济管理工程系。赵纯均认为,这是一个“混血儿”,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系的名字,“怪怪的”。
  1984年,清华经管学院正式成立。
  那个时期,国民经济的船如何开,尚在争论之中。清华准备请在国家经济工作中有实际经验的人来担任院长一职。时年56岁、清华大学校友、担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基欣然接受了这个职务。
  朱?基对经管学院的发展倾注了心血。虽然他工作繁忙,但每个月都要抽一两天来经管学院办公。他希望把经管学院办成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但是老师们对这一目标都诚惶诚恐,感到离得太远。
  朱?基曾列出一串名单,上面有十多个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的名字,他亲自把他们请来,给经管学院当兼职教授。
  商学院的一个主要产品是MBA人才。教育部负责人在1988年访问了加拿大。去之前,他们来到经管学院,赵纯均趁机进言开设MBA学科的好处,“他们考察之后就开始启动相关研讨工作。”
  经管学院的发展就在这一点一滴的争取中进行。真正的转折点在1992年,中国确立市场经济的道路。赵纯均说,“市场经济有一般的规律,同时,高等教育本身应当主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这两条明确了,这个学院怎么办就很清楚了。”
  1994年十年院庆大会上,朱?基对学生说,“如果你们一个人能搞好一个企业,中国的经济就有希望了。”这句话一直勉励着清华经管的学子们。
  
  发展与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办管理教育,管理学院的国际化既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又是衡量管理学院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大力引进高水平的海外师资,加快国际化步伐成了赵纯均们建设世界一流管理学院的主要举措。
  在赵纯均看来,经管学院的发展变化从1992年之后就明显起来。从人才引进来看,2000年之后,这个步伐明显加快了。
  2000年,在朱?基的积极推进下,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为清华经管加快国际化的征程添加了助推剂。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汉克•帕尔森、英国石油公司集团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先后担任主席。
  其时,经管学院发展了16年,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初具模样,但下一步如何发展,需要规划。为此,经管学院请来麦肯锡做战略发展规划。
  麦肯锡拿到了美国所有知名大学管理学院的教师名单。凡是看到教授名单里有像华人名字的,就挨个打电话问对方是否想回国。150个电话下来,大多数教授表示愿意回来,但有三个顾虑。一怕国内人事关系复杂,二是担心不熟悉国内状况,第三是待遇问题。教授们希望先短期来清华试教。这就启发赵纯均等,想出短期招聘特聘教授的“招”。
  2002年,清华一口气招聘了28个特聘教授。这批人分别有三个月的受聘期,每人25万元人民币。“清华百万年薪聘教授”在当年引发了轰动,也开启了经管学院规模引进海归的大门。
  2002年,经过多年的论证和努力,教育部批准在我国试办EMBA教育,清华顺势推出了EMBA项目。
  二十多年过去,从小楼的一角到气势恢宏的伟伦楼和舜德楼,从名不见经传的小系到《财富》英文版的封面主角,经管学院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不能说现在清华经管学院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但是我们为此打下了基础。”回顾过去二十多年,赵纯均说。
  2005年,赵纯均卸任经管学院的院长,现在担任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但他没有停止思考。
  “但我不赞同全盘引入,中西方文化有明显差别。比如我们有门课《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这课非常重要。中国的政策环境是非常有特色的东西,由于处在转型期,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变化。这是国外商学院理解不了,比不了的优势。”
  他乐于见到更多符合中国特点的本土教学框架的建立。
  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他的某种遗憾感越来越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传达正确的价值观。现在的教育内容中缺少这部分的内容。没有指出来什么是对的,有点混乱。”
  他为如何在经管学院中进行有效的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而犯难。
  “我反对现在所谓的个人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取向。要考虑能为国家和民族做点什么,一心想着谋私利,应当是被人瞧不起的。这才是清华的传统,为国家,为民族,然后才是自己。”他说。

相关热词搜索:经管 思索 赵纯均 赵纯均:老经管的荣光与思索 赵纯均 著名学者赵纯均教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