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使与魔鬼》看梵蒂冈的内斗:天使与魔鬼 梵蒂冈拍摄
发布时间:2020-03-1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作为电影《达芬奇密码》的前传,《天使与魔鬼》比前一部影片更直接瞄准梵蒂冈内部政治,尽管解码过程相对显得儿戏,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则更为逼人。电影原著小说出版于2000年,虽然当时教宗约翰?保罗二世还健在,但它讲述的老教宗神秘去世、新任教宗选举的政治角力等,还是令喜欢对号入座的读者想入非非。电影里不断出现主教被虐杀的情节,以及教宗的尸体,都让观众发现:原来一切华丽外衣包装下,都不过是凡人。
解码主教、教宗被杀
根据电影情节,教宗死后,出现4名热门新教宗候选人,他们一一遭遇虐杀,仪式还是按照所谓光明会的“地水火风”图腾留下残酷烙印,其中一人被泥土和老鼠塞口窒息,一人被刺穿肺部,一人被烧死,一人几被淹死。这4人自然都是虚构人物,但给他们设计的身份却照应了2005年新任教宗选举的过程。例如电影中有一名候选人是来自法国的黑人主教,而当年确有一名热门黑人候选人,即来自尼日利亚的阿林泽(FrancisArinze);电影的头号候选人是来自米兰的主教,而在2005年,据说曾有一名自由派主教在首轮投票中得票比最终当选的本笃十六世还多,他是来自意大利的米兰主教马天尼(Carlo Martini)。
电影里的四大主教,有3位被虐待致死,这固然让他们成为烈士,却也让他们的宗教尊严被打散了口例如那名黑人主教被刺穿肺部,在万人空巷的群众集会上暴毙,官方居然还可以以“一名游客意外身亡”报道,似反映这名主教穿上一般服饰,即完全无人认识。此外,电影刻意放大主教选举团成员穿红衣吸烟的镜头,似乎也是要说明这群老人不过是普通人。在原著中,4名热门候选人――身亡;在电影里,最终那名大热门米兰主教则获救,成为新任教宗,他那穿上夸张教宗服饰的仪态,和他被淹在水中的神态,可谓相映成趣。
另外,电影里老教宗被自己的助手(即儿子)毒死、口腔发黑的症状直到十多天后主角一行人开棺时才发现的情节,似在影射1978年约翰?保罗一世离奇暴毙的悬案。1978年,教宗保罗六世病逝,主教团选出被视为改革派的冷门约翰?保罗一世继任,怎料一个月后,他就离奇暴毙,来自波兰的约翰?保罗二世才有机会改写历史。约翰?保罗一世之死,是众多阴谋论的关注重点,不少人相信他是死于非命,原因是他的改革姿态触及太多教会内部利益,在意大利势力极大的黑手党也不安心,两者决定暗中结盟下手。正如电影《天使与魔鬼》所说的,天主教的传统不容许对教宗验尸,因此约翰?保罗一世的死因至今成疑。
在电影编造的主教、教宗被杀情节背后,是天主教会内部斗争一直十分尖锐的现实。50年前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被视为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大对决,结果改革派大胜,不少“过时”的习俗被一律废除。在保守派眼中,这无疑是“敌基督”的胜利,好些从此崭露头角的年轻主教,就是保守派眼中的可疑分子。近年来,在现任教宗本笃十六世带领下,教会保守派向自由派(即原改革派,代表是前任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发动反攻,双方闹得很不愉快。然而,正面探讨这些题目毕竟还有若干禁忌,《天使与魔鬼》也不例外。
假如梵蒂冈被纳粹洗劫
梵蒂冈历史上,不少教宗的口碑都颇有问题。据《教皇传》记载,中世纪的教宗不知所谓的居多,德行有规的甚少。幸好近代教宗一般道德标准甚高,特别是约翰?保罗二世和召开梵二大公会议的约翰二十三世,在世时已被视为圣人级人物。但近代教宗也有备受抨击的一面,例如本笃十六世年轻时曾加人希特勒青年团,及他目前的“独裁”倾向,就不断受到教会自由派质疑。至于近百年争议最大的教宗,当首推二战前后在位的两位:庇护十一世在位时,和墨索里尼签署和约,解决了“罗马问题”,正式成立梵蒂冈城国,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时,他也持默许态度,被一些人看成与法西斯同流合污;继任的庇护十二世在二战中保持中立,拒绝谴责纳粹德国,也没有积极声援犹太人,令一些史家著书立说,形容他是“希特勒的教宗”。虽然也有不少史家设身处地,认为二人根本不可能发挥更大效用,只能如此苟延残喘,来换取超然地位、拯救更多的人,但两位教宗的名声,已不可能白璧无瑕。
关于庇护十二世反纳粹不力的争议,20多年前即有电影正面触及。摄于1983年、曾获提名艾美奖的《梵蒂冈侠圣》,将故事背景设定于二战后期的1943~1945年。当时意大利已战败,墨索里尼被群众推翻,后来虽然被纳粹救出、在北部苟延残喘,但法西斯已不能控制罗马,于是德军直接占领这意大利首都,连带对梵蒂冈构成威胁。在电影中,庇护十二世虽然拒绝向德军交出侠客神父,但坚持中立的他私下也劝神父的拯救行动“适可而止”,担心过分刺激纳粹,可能激怒希特勒来个玉石俱焚。在他而言,应该“不惜一切”捍卫梵蒂冈的道统传承。他带神父走进梵蒂冈地下藏宝殿,场景就像《天使与魔鬼》,然后诉说那些珍贵文物不能在他手中毁灭。神父对此不以为然,和教宗唇枪舌剑争辩,这是电影最精彩的部分。
电影里的“侠圣”,历史上真有其人,那就是来自爱尔兰的神父奥费拉赫特。他眼见众多反纳粹分子、盟军同情者等遭纳粹秘密警察追捕,自发建立了一个拯救网络,庇护了3000多人,其中就包括企图暗杀他的德国驻罗马秘密警察头子赫伯特?卡普勒的妻儿。直到盟军解放罗马,他成了各国嘉许的英雄,仍然每月探望被判终生监禁的卡普勒,最终戏剧性地令这位前度对头皈依天主教。奥费拉赫特在电影里的形象,是教会少见的“侠客神父”,他经常像罗宾汉、梭罗那样乔装易容,甚至以《圣经》当自卫武器。加上饰演神父的是老牌型男格利高里?派克,更令观众容易产生一面倒的爱慕,视其为拯救教会的“天使侠客”。
然而,据后世研究,当时纳粹真的曾拟定计划直接占领梵蒂冈、把教宗扣押为谈判的人质,更下令“要是教宗反抗,就朝他开枪”。假如纳粹真的占领梵蒂冈、摧毁教会文物、残杀教会庇护的人、利用教会资产延续战争,而导火线是侠客神父的挑衅,那么教徒会否还视神父为天使、抗纳粹不力的教宗为魔鬼?还是像另一些作家那样,高度评价教宗的个人德行及智慧,把他平反为忍辱负重的圣人?就后一角度而言,侠客神父的行动,是否有意让纳粹袭击梵蒂冈本部,来揭示教宗的懦弱乃于事无补,从而更改教会的中立政策,好比《天使与魔鬼》里那位年轻而狂热的教会领袖那样,深信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假如引德军毁灭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是侠客神父可以接受的牺牲,那么又有没有教徒会视他为魔鬼?
干尸传统和鞭尸闹剧
说回尸体,《天使与魔鬼》里的老教宗被开棺,倒符合了梵蒂冈的传统。因为每当教会封圣时,就会对圣人棺木位置作出移动,同时也习惯开开棺,看看尸体的保存状态,假如保存完好,就会拿出来公开展览,作为“神迹”的展现。例如2000年,约翰?保罗二世宣布对两位前任教宗约翰二十三世和庇护九世宣福(即宣圣前的步骤),当时就为二尸开棺,发现都保存完好。于是,两位教宗的遗体都被放在梵蒂冈教堂展览,成为了为游客“开辟”的新景点至今:现任教宗本笃十六世向二尸致敬的图像,也曾发放全球。
约翰二十三世去世至今不过50多年,尸体保存完好还说得过去;庇护九世――也就是《天使与魔鬼》讲述阉割梵蒂冈男性裸体雕塑的教宗――的尸体经过百多年还保留完好,则难以置信没有经过人为加工。不少教会也保存有圣人古尸,甚至声称有生于公元4世纪而今天也保存完好的圣人,虽然这些尸体都不能被检验,但一般相信可能早被加上蜡。事实上,教会也承认约翰二十三世尸体的科学处理很好,再也没有说这是神迹。
尸体既然俱在,鞭尸行为就在所难免。庇护九世逝世前后,适逢意大利民族主义兴起,教会丧失世俗领土教皇国,教宗沦为“梵蒂冈的囚徒”,有激进分子在庇护九世死后3年举行移灵仪式时,企图抢夺尸体,声称要把尸体丢进河里。至于直接对教宗尸体摧残的最恐怖一幕,发生在公元897年,当时的新任教宗斯蒂芬六世为了宣泄对前任打压他的愤怒,下令对福尔摩塞教宗开棺,把尸体放上法庭“受审”,安排一名喽?代尸体答问题,宣布其“有罪”。既然罪名成立,福尔摩塞自然被判革除教宗职位,尸体也被斩掉三根为教徒祝福的骨头手指,然后被丢进河里。不久,斯蒂芬六世也被反对者推翻、绞死。
时至21世纪,梵蒂冈要维持其神秘性越来越难。不少人得悉了教会政治的真相,都产生理想幻灭的感觉。《天使与魔鬼》不断强调‘教会当然有错误,因为教会是人建立的,但不应影响宗教的信念”,可这信息能否广为世人接受,则是另一问题了。(责编/谢奕秋)
相关热词搜索:梵蒂冈 魔鬼 天使 从《天使与魔鬼》看梵蒂冈的内斗 炫斗天使与魔鬼翅膀 炫斗天使与魔鬼翅膀图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