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河东,30年河西?】 30年河东30年河西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俄罗斯从文化上对亚洲包括中国的认同必然是有限的、相对的、实用的,而同西方的矛盾不论有多深,仍然会保持深刻的内在联系。国人在对俄抱持好感的同时,务须保持冷静。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两国最高层的交往日渐频繁,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更是让“俄罗斯热”有了“烫人”的感觉。因此,准确给彼此关系“定位”,特别是了解对方对己方的认识,显得尤为必要。
孰大孰小?
先来说俄罗斯根深蒂固的大国意识。俄罗斯自视为大,称大、做大是俄罗斯人一贯的追求,其根子深植于几个方向:一是来自信仰,发自东正教的救世主义。16世纪的俄罗斯人就认为,基督教世界从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王朝)一路东移,再到莫斯科(公国)成为“第三罗马”的中心,昭示着只有俄罗斯人才有资格担负起告诉世人终极真理的使命,因此,“所有的基督徒都应该讲俄语”。而且,俄罗斯认为它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旨在拯救所有深陷苦难的人们。应该说,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出现在俄国,并且被它推广到其他国家,跟俄罗斯人的这一救世情结不无关系。二是来自绝地逢生的意志力和抗争精神。在历史上,俄罗斯人有过多次以弱胜强的传奇经历,特别是1812年反击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被称为伟大卫国战争的反法西斯战争(1941~1945),令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经久不衰。三是来自无人能比的广博疆土和富饶资源,天然气、石油、煤炭、森林、淡水,如此等等,令当今飞速发展的国家羡慕不已的自然宝藏让俄有理由得意;四是辉煌且令世人景仰的科技、文化成就。原子技术、宇宙空间技术、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等已经成为人们想象俄罗斯的标识性符号的一部分。
然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却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经济衰退和社会政治动荡,甚至连拉脱维亚或者格鲁吉亚这样的小国,也“胆敢”在俄罗斯“太岁头上动土”:或不给本国的俄罗斯族及讲俄语的人公民待遇,或公开叫板俄罗斯的军事存在,令其赶快“滚蛋”。因此类事例多如牛毛,故有人比喻俄是“虎落平阳遭犬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之间的地位认同却显得有些特殊。自19世纪中叶,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俄罗斯在欧洲列强中的影响力江河日下,却在东方清朝政府面前,成为左右“抵抗英、法、日入侵”局势的主要力量。1896年的中俄同盟以秘密条约的方式确定了俄在中国外交中的大国地位。一个世纪之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再次跌落,甚至被包括其总统普京在内的人们看成是二流或三流国家,然而,中国却一直把它定位为世界大国,或者是多极化世界的一极。中国民众在问卷调查中对俄罗斯军事实力、文学成就和著名政治家的认同度排在他们对俄罗斯的了解的前三位。
对于俄罗斯来说,中国的地位却始终有些微妙。清朝末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俄罗斯(苏联)自视为有资格当中国的“保护伞”,因此,平等地位几乎无从谈起,尽管形式上签的都是互助同盟条约。今天,在中国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俄罗斯有把中国看成大国的意思,但依然有太多的例子显示,中国在俄罗斯人心目中要“矮上一截”。扼要举其三:例一,俄罗斯民众在问卷中描述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时,人多、菜好吃和长相特别占了前三位;例二,约60%的俄罗斯人认为俄应该比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例三,俄罗斯人认为中国有求于俄的地方远多于俄求中。
孰亲孰疏?
任何国家在外交上都要有急缓、轻重、亲疏的分别。若用一种比较明了的方法说明俄罗斯的亲疏选择,可以说东斯拉夫人(白俄罗斯、乌克兰)是俄罗斯人的骨肉兄弟、前苏联国家是俄罗斯的“近亲”、欧洲人和信基督教的人是俄罗斯人的“远亲”,遵循民主、自由原则且富有的国家则是俄罗斯要交好的“情人”。
假使说俄罗斯不会放弃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拉近与美国的关系,是因为美国在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结构中所处的独特地位、与之交好更能够标示俄罗斯大国地位的话,那么俄罗斯对日本的态度则非常值得玩味。最新的民调显示,日本是俄罗斯人特别是远东地区的俄罗斯人眼里最值得交往的亚太国家,日本人在俄远东受欢迎的程度排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韩国和中国之前。令人费解的是,俄日之间不仅不能像中俄那样通过平等协商解决领土问题,而是旷日持久地争执不休,而且,连象征正常国家关系的和平条约都无法签署。因此,从民间认同的意义上讲,俄日有争端也有信任,中俄争端不多但信任也有限。
俄罗斯对中国信任程度有限的原因既来自历史上的领土问题,也与中国发展太快让其感受太大压力有关。这方面的事例比较多,特别是在两国的科技合作方面。理论上,俄方希望借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机,推广自己的科技成果。因为从苏联时期起,俄罗斯相当一部分高端科研成果停留在纸上和实验室里,很容易过时,若不能产业化就不能收回研发成本,也就不能进一步推动其科技创新。然而,普京却在2005年初要求对俄中在西伯利亚地区合建科技园的设想“三思而行”,表明他对中国可能用“高薪”引发俄罗斯“智力资源”和人才外流的前景甚为担忧。被称为“俄版李文和案”的“中国间谍案”也是俄罗斯对中国持有强烈戒心的表现:俄一所大学的热物理实验室主任被俄联邦安全局指控为叛国、向中国泄露机密。虽然一审被判无罪,但二审后他却被判处劳改14年,并不得大赦。然而,就连俄罗斯本国的舆论也都承认,所谓被泄密的技术早就写进了俄大学的教科书。
但也必须强调的是,最近几年,随着独联体内部“颜色革命”的蔓延,俄罗斯为了维护自己的战略空间,对中国重视的程度在不断加强。中国有关部门应抓住时机,让更多的俄罗斯人积极、正面地认识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和优秀的民族文化。
孰“体”孰“用”?
关于俄罗斯像“双头鹰”那样东西方兼顾的比喻,是人们评论俄外交政策时常用的。的确,究竟属于西方还是东方的争论,在俄从未休止过;俄罗斯越来越重视亚洲外交也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国人对俄国内所谓的欧亚主义主张特别青睐,进而认为俄已经从实质上认同了中国、亚洲、东方。
就此必须澄清的事实是,第一,俄罗斯历史上争论的“东西方”所指的是欧洲的东与西,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天主教和东正教之分的问题,那里的东方完全没有亚洲的因素存在;第二,俄罗斯密切同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大国的关系并不等于说它已经认同自己的亚洲属性了。
从俄民族和国家发展历程看,西方(特别是西欧)对俄罗斯来说为“体”,东方乃是“用”。“体”是不能改变的本质确定性,俄罗斯从来都认为自己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讲当然是欧洲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更改的;而亲近亚洲的这一“用”的政策选择,则不是确定的,是有原因和条件的,会因时因地因事而变化的,甚至有可能是180度的转变。“用”的转变逻辑取决于西方对俄的态度:当西方不理会俄融入其中的愿望和步骤,甚至对俄采取各种形式的抨击、孤立政策时,俄会因恼怒而暂时背西方而去,转而亲近东方,当然,亲近东方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吓唬西方――俄知道它与东方结盟是西方最不愿看到的情景,也可能是因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或地缘安全方面的利益;当西方面临某种严重的危机或威胁,如法西斯的侵略、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时,就会采取怀柔的政策来拉拢俄,它就会迅速地重新转向西方,9•11事件以后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大幅度改善就是最好的例证。
上述事实表明,俄罗斯从文化上对亚洲包括中国的认同必然是有限的、相对的、实用的,而同西方的矛盾不论有多深,仍然会保持深刻的内在联系。国人在对俄抱持好感的同时,务须保持冷静。
(作者为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相关热词搜索:河东 河西 30年河东,30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转河西 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图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