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世博礼宾日志》之后:世博志愿者日志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已经近两月,前日恰和几位一起在世博工作的老朋友聚会,大家畅聊世博,一切历历在目,仿佛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回家后,我顺手翻开近期《世界知识》(2010年第14期至第22期),把《世博礼宾日志》从头翻看了一遍,许多记忆深处的涟漪再度泛起。“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原来自己用“高山”的笔名竟还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居高临下,放眼四顾,将世博看个清楚,看个明白。
大放异彩的“世博外交”
上海世博会是一个精彩的舞台,每天都上演着一出出“世博外交”的大戏。
历时184天的世博会,共举行171场国家馆日,20场国际组织荣誉日。从国家领导人、国务院领导人、30多个中央部委及上海市领导以中方代表身份出席活动,到30位外交部大使以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副总代表身份全程参与或陪同出席馆日活动,世博园成为各国政坛明星云集的大舞台。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走出”了电视屏幕,走进了世博园,走到了熙熙攘攘的观博游客当中。我还依稀记得习近平副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一同步行至俄罗斯馆,沿途响起无数次游客自发的热烈掌声;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女士从下车到走进加拿大馆,中途停留六次和中外游客握手合影;西班牙国家馆日当天的西班牙馆,由于“大力神杯”及首相萨帕特罗的出现,媒体争先恐后报道,现场极度“火爆”;圣马力诺国家馆日当天,旅游、体育和经济部部长贝拉尔迪盛赞中方给予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他动情地说道:“今天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对待大小国家的一视同仁!”
上海世博会还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每天都迸发出一道道不同文化碰撞的火花。官方仪式中的小型文艺演出可谓一个浓缩的观景台,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大显身手,展示着各民族独特的人文风采。通过观看各国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表演,领略不同特色的风土人情,我和无数现场观众一样,真正走近了世界。
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观众在南太平洋岛国艺术家身上贴钱的热闹情景,也多次随同各国艺术家踏着欢快的节奏跳起热烈的舞步;我置身拉美国家的演出现场,和身边的拉美人一起狂欢;虽然曾经亲身前往过美国、俄罗斯和欧洲不少国家,但在世博园内用心聆听来自这些国家的声音,发现自己才算真正不虚此行,于是我发现自己慢慢爱上了交响乐和芭蕾舞;在世博园里,非洲原始部落歌舞、欧洲宫廷音乐旋律、中东异域风情表演,此起彼伏,交相辉映。游客在游览各展馆的同时,每天都能有许多机会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世博园成了欢乐的海洋。每天100多场,总计两万余场的文艺演出使世博园成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展示平台。
令人惊艳的“中国制造”
也许正因为我比较关注世博会作为外交和文化交流平台的意义,所以在《世博礼宾日志》系列文章的连载中,没有介绍中国自己的展览。实际上,在世博会上的中国展览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已被媒体详尽报道的中国国家馆自然无需赘言,我仅回顾一下我国的省市区联合馆。其中在10月10日那天,我们连续参观了福建、江苏、安徽、浙江、上海这五个省市馆,颇觉美不胜收。
福建馆展示了武夷山、鼓浪屿,以及土楼和传统民居,令人印象比较深的是茶艺表演和著名的寿山石。江苏馆突出一个“园”字,既包括婉约灵秀的园林,也涵盖充满活力的创新经济园区,几位舞蹈演员的翩翩舞姿更是把江苏馆所包含的人文气质淋漓尽现。安徽馆矗立着一个巨大的包装礼盒,随着礼盒的包装缓缓落下,一个水晶瓶出现在眼前,自瓶塞处流泻而出的七彩墨色幻化出一幅水墨画,墨色褪去后,取而代之的是视频画面,展示了气势恢弘的黄山及皖南古村宏村等世界文化遗产景观。
浙江馆是省市联合馆中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平均排队等候时间超过两小时,每天只接待3300多名观众。浙江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大厅中的一只巨大的茶碗,它的直径达八米,是青瓷做的。它不仅是件艺术作品,而且是一个影像装置。我们走到茶碗的四周,站好后,脚下的地板上升到茶碗的上方,等于从一楼到了二楼。茶碗里盛了水,通过投影技术,水中开始显现图景,从河姆渡文化开始,到良渚古城、西湖、钱塘潮等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同时,水中还不时有实景模型立起来,一会儿是杭州的三潭印月,一会儿是浙江的传统民居,一会儿是跨海大桥……这种展示手法很独特,视觉效果也令人震撼,感觉很精致,而且富有文化底蕴。参观结束时,我们品尝了一杯西湖龙井,而盛龙井的青瓷小杯子就给游客留作纪念了。虽然已经看过许多馆,但浙江馆依然给我一种触动。
从浙江馆出来后,我们去了上海馆。展馆的外观吸取了石库门造型的元素,风格很现代。馆内有一个球状的展厅,观众坐在中间,四周是一圈电影屏幕。我们刚坐好,就有一个身穿水兵服的人,挥舞着旗子说:“我们起航啦!”话音刚落,画面中出现了长江口的芦苇荡,以及百年前旧上海的模样。随后展示的是上海通过城市建设,从一个小埠头变成十里洋场,画面中的老弄堂和大洋房重现了老上海的辉煌。再然后是解放后建设的新上海,它渐渐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都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巴黎”。我们的座位随着电影的情节而不断转动,一会儿让我们感觉自己乘坐的是船,一会儿又像乘坐直升机,当看到旧社会的上海跑马场,观众的座椅甚至模拟出了马背上的效果。看完这部记述了上海百年沧桑的短片之后,我又一次萌生了作为上海人的自豪感。
世博会那些事儿
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微缩的世界景观,每天在这个景观里都演绎着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世博会历时久、规模大,然而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盛会却是由一个个细小的场景和一个个微小的环节构成的。游客们顶着炎炎烈日有序排队,志愿者面带微笑服务热情温馨,公车司机耐心礼让过路行人,饮用水设施及休息座椅设计人性化,每处公厕都收拾得干净利落,世博园的软硬件不逊色于任何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之后国人素质的提高有目共睹。
记得刚进世博园的第一周,因为胸前挂着工作证,我经常被误认为是志愿者,深感惭愧的是面对游客的提问,我基本答不上来。经过一阵恶补,几周后,我已能回答上大部分问题,每次能为需要帮助的游客提供及时帮助,我心里很惬意,原来助人为乐确实会收获快乐。
而护照盖章和徽章交换是世博园内的独有景观。总共270多个章和近3000种不同徽章将世博园点缀得五光十色,园内随处可见翻看自己世博护照的游客和在证件带上别满徽章的工作人员。护照盖章使游客们在游览之余能够收获沉甸甸的“到此一游”的感觉,而交换徽章更能有大获丰收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每位出席闭幕式的贵宾都获得了一套(两枚)上海世博开?闭幕徽章,我立刻兴奋地戴在胸前。闭幕式结束后和几个同事依依不舍地徜徉在园区,不曾想被一个12岁左右的日本小孩当道拦住,他直接指向我的徽章,随后拿出了自己的典藏――几大版各国精美徽章,任我挑选,我笑着告诉他:“这是非换品。”
虽然世博浦东园区最后只有包括中国馆在内的“四馆一轴”留了下来,但是会有许多美好的回忆留在曾经驻足世博的人们的心中,感动常在。中国馆于12月1日起续开半年,世博热度在国人中仍未消退。耳畔似乎又回响起美国馆总代表费乐友先生的话:“中国人都应该来看一看世博会,这是让中国人走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好机会。”
(本刊记者薄旭参与写作)
相关热词搜索:写在 世博 礼宾 写在《世博礼宾日志》之后 酒店礼宾工作总结 酒店礼宾部工作总结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