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共同体的一个侧影_学术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说实在的,本书原本并不在今年的出版计划之内。 自从2003年侥幸当上了教授后,对于出书,我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动力和压力了。也就是由于这个缘故,自从2005年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史学评论》和《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之后。就再也没有出过个人的专著或文集。只是趁2006年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之机会,印制了两种“山寨版”集子,即《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文集》和《交流是幸福的》。还为已故北大教授、业师罗荣渠先生整理出版了两部遗稿,即《美洲史论》和《美国历史通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人到中年,心态愈发老衰,功名利禄,也都看淡了。作为一个读书人,既然不用评教授了,又不思进取:既不想申请“博导”,也没有申报所谓“三级教授”或“二级教授”的冲动,或者借出书而申请项目或奖项。因而,出书与否,干个人而言,大约是无关紧要的事儿了。可是,为什么又鼓捣出这本名曰《学术共同体》的集子呢?
今年3月30日,是恩师、北大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十年前,我曾张罗编辑过一册《美国史探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收集齐老师的文章及其在北大历史学系指导的研究生硕士论文,集中展示了主要是由齐老师开拓的美国早期史、早期中美关系史、妇女史等领域的部分代表性作品。该书出版后,受到了美国史专家黄安年教授等师友的首肯。
十年过去了。为祝贺齐老师八十岁生日,大约半年前,我先后与大师兄满运龙博士(英国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师兄陈勇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区教授)商量,想再编一册论集,收集齐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相关学术作品而成《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此议获得大多数齐门弟子的积极响应。
与此同时,我个人也曾私下想将近五年来的相关文章编印成册――《流浪学坛》、《书生论语》、《书生之梦》(最初想到的三个书名,现在分别作为本书上、中、下三卷的标题),不求公开出版,而是各印几百册“山寨版”,作为献给恩师生日的薄礼。
未料,不编不知道,一编吓一跳:编辑成册后,发现不仅文稿数量相当多,而且形成了学术规范、业主自治、名誉权纠纷以及讲学纪游、学友对话等主题。恰好,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延青先生来京,获悉此事后,热心联系出版事宜,蒙董宝生社长不弃,于是这本原拟以“山寨版”行世的集子,终于名正言顺地获得了河北人民出版社的“出生证”和“身份证”,遂有本书。
献丑于学界的《学术共同体》,按照主题,分为三卷。其中,上卷“流浪学坛”,围绕中国特有的大学问题展开,《论大学问题及其治理》(系列)综合反映了近年来自己对有关问题的现实观察和学术思考。《敦促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教授引咎辞职书》,系与山东大学王建民教授、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武汉大学李世洞教授这四位志同道合的师友合作而成的。《炮轰CSSCI(论纲)――兼论学术腐败》一文,虽则一挥而就、且乏善可陈,但因为捅了高校人文社科界的一个特大的“马蜂窝”,居然引起黄安年教授、方广?教授、童之伟教授、石汝杰教授、李世洞教授等的共鸣与回应,而且招致有教育部作坚强后盾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严正“声明”。该中心左手拿着糖果、右手拿着棒子,像小孩子一般,撒娇兼恫吓道:“我们欢迎任何机构和个人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坚决反对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蓄意指责和歪曲。对于任何未经调查证实并损害我中心消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我中心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也许,这是2010年的新年第一道坎儿:拖了三年多的南京“沈木珠教授夫妇诉讼门事件”尚未了结,因为这则小稿,很有可能被这家“国家级”的研究中心诉到专门受理恶意诉讼案的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没完没了地再打一场马拉松式官司,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除了喜怒笑骂点评上述“沈木珠教授夫妇诉讼门事件”的文字外,其他文章主要是围绕城市商品房住宅小区业主自治和小区善治问题展开的。《论业主自治与小区善治》和《影响城市小区和谐的十大问题》这两篇长文,无论是选题、材料还是立意、立论,既有自己从事小区自治试验的感性经验的积淀,也有开设“社区治理研究”课程的教学心得,还有代表业主委员会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海淀区人民法院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与开发商、前期物业服务企业诉讼的法律实践,可谓从生活到理论的摸索、从经验到理性的升华。其中,《论业主自治与小区善治》在《清华大学学报》发表后,承蒙《新华文摘》《改革内参》《律师文摘》等转载,在此特别感谢仲伟民先生,张耀铭先生、毕竟悦女士、孙国栋先生的关心与扶助。
中卷“书生论语”,包括2006年与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的对话、从小事人手讨论法大的《我观法大》系列之《以小观大――大学为大》、近年来有关学术讲座的主持辞或者现场评论、为有关师友新著作的序或跋,以及为《世界知识》“读书视界”专栏写的有关新书评论等率性文字,知无不言,言而有物,乃至明知不可言而言之。
《从“外国法制史”到“世界法律通史”――高校现行“外国法制史”体系改革刍议》《“青州学”论纲》《以学术素质养成教育引领法学教育潮流》和《北大:作为历史学科人才荟萃之高地》等稿,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这位历史学出身且一直“蹲史坑”、如今却浪迹法学和史学界的跋涉之路以及不安分、“瞎折腾”的“老顽童”心态、点滴努力与初步尝试。
下卷“书生之梦”的文字,在写法上企图进行新的尝试,即通过故乡青州之行,凸显游子之心、书生之梦以及人生的无奈、生活的美好与理想的愿景,通过学术讲学,云游四方,故交新朋,乐此不疲,乃讲学之乐、布道之劳、交游之福。
与上述各部分正文不同,各卷卷末附录选收了最近十年来学界前辈和师友对我个人以及相关著作的批评与评论,还选收了几位记者朋友的采访报道。这里要特别感谢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先生、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先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陈三井研究员等学界前辈的提携,同时也深深感激评论家昊励生先生、《史学月刊》周祥森编审、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何慧博士、著名历史文化地理学者沈登苗先生、《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蒋永华先生、福建师范大学叶勤博士的厚爱,以及记者李艳艳、陈宝成、胡丽波、吴飞、任雪等的理解与关照。这一部分文稿,再次证明“交流是幸福的”这一朴素的命题,同时,也是自己今后在学术之路上不敢懈怠、继续跋涉的内在动力。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部集子,未能如期在业师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之际出版,主要是由于时间过于仓促的缘故。当时,首先是确保《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按时且高质量出版,因此本书的校对等工作只能为之让路,于是一拖再拖,延迟至今。尽管如此,本书之问世,主要还是为了向齐老师生日献礼。这也是一介书生之回报师恩于万一的心意罢。
本书是笔者在拙集《史学评论》和《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于2005年出版以来有奖文章的结集,依然是不务正业,依然是杂乱无章,若一言以蔽之,当为学术共同体而忧而喜。也许,本书可以看作是一个中年读书人心声的吐露、无奈的抗争、无助的呐喊。借用鲁迅先生《呐喊》自序中的说法,“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
《诗经》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管怎样,这本书的文字伴随着我走过了过去的五年。即便是为了忘却的纪念,编成一本书,并且付印,于这个世界而言,可能没有什么意义;然而,对于卑微的我这个个体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儿。念及此,不能不特别向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董宝生先生由衷志谢。同时,也真诚期待着各方友好的批评和论敌的挑剔。
相关热词搜索:侧影 共同体 学术 学术共同体的一个侧影 学术共同体包括 学术共同体的特点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