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西方年轻人那样独立] 台湾年轻人想独立吗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2009年底中国房地产价格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北京商业地产房价开始高过纽约和巴黎,以至于被《福布斯》杂志列为全球七大金融泡沫的第二位。而国内的舆论也纷纷给出不同的解释,其中,将父母帮子女买房归为房价高涨的诱因之一。
不管其对错,这毕竟是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解释,它反映的是越来越西化的国内年轻人中一个观念上的问题,而这种观念恰恰与其崇拜的西方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
要求不高的法国青年
几乎一无所有的西蒙是一个普通的法国年轻人,小小的住房也是租的。有次出门时,他指着门口一辆雷诺旧车对他的中国大陆女友得意地说,假如两人结婚,他父母会把这辆车便宜卖给他。看着西蒙踌躇满志的样子,中国大陆女友反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心里还忿忿不平地想:结婚是多大件事啊,他从有钱的父母那里得到的却是辆旧车,还要自己出钱来买。如果在中国,她结婚时并不很富裕的爹妈至少会赠送一辆新车!
这个真实的例子至少说明了几个中西方观念差异的问题。首先,法国人不像我们那样在乎新旧,觉得一对新人就应该给予全新的物件,就像他们在迁居时不会像国人那样重新装修一样。事实上,他们房地产买卖基本上以旧房、就是国人所说的二手房为主,而对原主人的居住条件是很在意的,因为他们完全可能继承前者的橱柜甚至整套家具。至于地砖和墙纸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不会像我们“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那样乔迁新居。
其次,他们对成长中的子女不是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式的溺爱,而是适度的资助。当孩子小时,他们的照料当然是无微不至的,但始终会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的观念,连上大学的费用都尽量让他们自己申请贷款。而成人之后,也很少有哪个法国人会给孩子买套房子,付个首付,尽管父母有这个能力。法国政府也不鼓励这样的行为,而是对大额的赠予――尤其是亲属间的赠予课以很高的税。
再次,也是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西方子女对父母的期望比较实际,因为他们知道为所欲为的要求不会得到满足,如果想得到什么的话要靠自己。像西蒙这样的例子不是少数,因此法国的纨绔子弟现在越来越少,不常听到人们谈论富二代的问题。
独立行事的美国人
其实,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中外的教育观念就是不同的。假如孩子摔倒在地,中国的父母会忙不迭地跑过去将孩子扶起来,拍拍身上灰,再看看伤着没有――尽管他们知道不会伤着。法国父母一般不会去扶,自己原地不动而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即便摔伤了也没什么大了不起,不给孩子养成受挫折就寻求依赖的习惯。
孩子之间争斗打架是常事,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放在国内,父母就会上前干预,脾气温和的父母会劝告自己的孩子不要动手,性格激烈的则会指责对方。换在美国,父亲可能在一旁冷眼旁观,反正孩子们打架一般不会头破血流。如果自己的孩子无辜受欺负挨打了,美国父亲可能鼓励他下次斗志昂扬进行绝地反击,用美国人自己的说法就是“打回去”,尽管在成人之间动手打架是违法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说法国父母对孩子比较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的话,美国父母则从子女小时就开始培养雇用观念,他们满足孩子额外要求常常是带条件的,还善于以金钱计价。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主动劳动意识,法国家长就会劝说和引导,并事后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美国人则事先说好,直接给钱,甚至零花钱也不白给,而让子女有所付出――冬天铲掉院子里的雪,夏天除去花园中的杂草,甚至清理房间,可以按小时计价,也可以是承包价。因为对美国人说来,什么都可以用钱来衡量。
所以,你会看到不少美国富裕家庭的孩子在父亲的企业里像其他人一样打工挣钱,而且也认为自己这时候就是一个雇员,仅此而已。不像国内私人企业那样,只要是老板的妻儿,就会受到毕恭毕敬、几乎跟老板本人一样的待遇。
在西方人眼里,父母的钱并不是儿女的钱,就像儿女的钱不是父母的钱一样。而在国内许多年轻人的眼中,父母的钱就是自己的,即使现在不是,将来也是,尤其对那些独生子女说来更是如此。而他们的父母也一直在灌输这样的观念:“将来我们不在了,这些都是你的。”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子女就会觉得既然都是自己的,早要和晚要没有根本差别,所以让父母支付房贷首付,自己也就没有什么愧疚感。
依赖感强的国内一代
我朋友的女儿在法国已经十几年了,从小女孩长成大人,从学生变成职场员工,嫁给了法国人,自己也就归化成了法国人。又从妈妈的女儿变成女儿的妈妈,从租房者到有房者。本来衣食无忧,又是在花花世界的法国,但这十几年中,只要知道我回法国,我的这位朋友就要我带钱带物给他的女儿。
我特别理解他,我也为人父,可怜天下父母心。于是我不怕累不怕超重地为其带女儿想吃的特产、衣物和零花钱。女儿结婚生子后,还给带去了十几斤重的儿童读物。后来他向我咨询如何用比较便捷的方式从中国大额汇款给女儿,是给她在巴黎买房子支付头款!
当时中国外汇管理还比较严格,换汇成本高昂还限制金额。他手中的人民币要换成法国人用的欧元,得先兑换成美元再兑换成欧元,要损失两次。更关键的是,由于法文没几个人能看懂,中国的银行职员不敢确定其女儿在巴黎账户的关联信息是否正确,一旦出错退来退去就很麻烦。
后来我建议简化过程:他把人民币交给我,我到了巴黎后再签当地欧元支票给他的女儿,这样减少了汇率损失,没有汇款费用,还节省了时间和出错的可能。朋友对我相当信任,在没有任何签字借款的情况下就把人民币汇到了我指定的账户。
几天后我到了巴黎,见到他女儿夫妇是在新年前后。在蓬皮杜中心广场的寒风中,我像大款似的签署一个大额支票时,除了一点潇洒,还有一份惬意:不管怎样说,在资助以矜持和不谈钱著称的法国人时我也尽了一份力,而以前我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带法国人到国内投资。
尽管如此,我还是忍不住暗示朋友的女儿:父母工作一辈子真的不容易,即使有了相当的社会地位还赚了钱,那也是由于他们的才干和勤奋所致,所以他们有权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他们的积蓄换上我是不会要的。因为这对法国夫妇是为了投资购买更大一些的房子,而非生活所必须。我知道她的法国丈夫并不愿意接受来自中国的接济,其实他们都有一份不错的职业,买大房子完全可以自己贷款。
同时我心里也在想,现在的世道真是变了,发展中国家的父母还要支援生活在发达国家的子女!国内的储蓄不仅要支持美国人的夸张性消费,还得援助法国人的舒适性投资!
前途未卜的房地产业
国内的流动性这些年太多了,流到了投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扩张,流到了消费领域物价就会上涨。回到父母帮子女买房这个话题,我想说的是,虽然它不是造成房价高涨的主要原因,但至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社会心理作用。
我们知道美国次贷危机源自于信贷的滥发,把银行的钱借给了还不起钱的人,人们花掉了未来的收入却没有能力还款。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和国内不同的情况。首先,滥发的信贷是给收入低下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和家庭――他们的下一代,但是没有触及上一代。在危机深重的2008年10月,我在加拿大西部海岸小城出人意料地看到一艘艘游轮满载美国的游客四处游玩。那些都是退休人士,他们告诉我,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多少他们的生活,并且美国各地房价大跌反而给了他们低价购置额外房产的机会。
其次,尽管崇尚市场经济,美国政府仍然支持“人人有其屋”的理念,所以使用国家财政救助是帮这些欠购房款者延期还款,使他们有喘息之机。就是说帮他们尽可能地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不被赶出,而不是帮他们做房地产投资。纳税人的钱用来均了贫富,至少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是有意义的。
在中国,从个人角度讲,年轻人贷款购房不仅透支了自己未来的收入,还花掉了父母的积蓄。比起由于超前消费而处在危机中的美国人,中国年轻人不仅消耗了未来,还消耗掉了以往。不多久,当他们站在房产财富这个高坡上时,感觉到的是高处不胜寒!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地方政府开始鼓励个人购车,汽车贷款因此成为那个时期银行信贷的新兴产品。可是随后不久车价持续下跌,甚至跌至许多人的车贷余额,于是车贷的坏账率大幅度上扬,以至于没几个银行愿意继续这项业务。
进入新世纪后,住房抵押贷款成了银行业的新宠,也被它们看成优质产品,但这都是建立在房价稳定上升的预期下的。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周期是不可抗拒的,一旦房价掉头向下,银行坏账就会大面积出现,我们面临的可能是比美国更深重的房地产危机。
汽车和房地产至今仍然被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是,汽车的价格已经降下来了,如果加上父母毕生的积蓄、年轻人倾其所有仍买不起房子的话,那高房价还能撑多久呢?
相关热词搜索:年轻人 独立 像西方年轻人那样独立 年轻人独立的英语作文 年轻人如何独立思考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