肮脏的巴比伦塔意思 [欧盟语言的巴比伦塔效应]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近日,《欧洲观察家报》和德新社等媒体都敏锐地捕捉到一个新动向:欧盟的英语翻译远远不够用了! 报道称,欧盟正为找不到足够的英语翻译发愁。欧盟发言人彼得鲁奇说,一方面,英语是笔译和口译需求量最大的语言,另一方面,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当中,学习其他语言的人越来越少。现在越来越难找到能在会场做翻译以及能把官方文件及时翻成英语的人才,同时欧盟的英语翻译日趋严重缺失,70位全职英语翻译中有1/3将于近期退休,从而使其面临更紧迫的人员危机。
这一动向反映出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欧盟语言的复杂性为全球之冠。众所周知,联合国成员国虽然近200个,但官方语言只有英、法、俄、中、阿、西六种。工作语言更是减到了英、法两种。美洲国家组织使用英、法、葡、西四种语言,非洲联盟使用英、法、阿三种语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北约则使用英、法两种语言,东盟只用英语做工作语言。而1952年创立的欧洲共同体,经过六轮扩大,如今已经成长为有27个国家的欧盟,官方语言多达23种。
自创立之初,欧洲大家庭就有一条规矩――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成员国的官方语言同时也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欧洲经济共同体首脑会议的第一个决议就是关于语言多样性的规定,当时的出发点是强调各成员国一律平等,通过不限制工作语言的数量来显示这个大家庭有别于一般的国际组织。可是现在,问题的复杂性已经显露无疑,23种官方语言的互译居然结成了506种组合,欧洲议会、欧盟首脑会议和欧盟委员会的每次会议都变成一场语言大合唱。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欧洲人也难以接受其他语言,例如法国人普遍不爱说英语,以至于这样的笑话广为流传――“如果到巴黎观光时不小心掉进塞纳河,一定要用法语喊救命,千万别用英语,否则谁都不管”。在比利时,法语和荷兰语同是官方语言,但在其北部,如果不会说荷兰语最好还是说英语,要知道比利时好几届内阁都是因为两个地区的语言冲突而倒台的。所以有人说,在欧洲最流行的语言恐怕得首推哑语了。
二是欧盟翻译机构已经不胜负荷。50多年前,欧洲翻译机构的服务部门只有四种语言,员124名。如今,这个机构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远远超过联合国的翻译队伍。欧盟设在布鲁塞尔、斯特拉斯堡、卢森堡、法兰克福等地共30多家机构,设有九个笔译部,欧盟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法院、审计院、中央银行、投资银行等七个机构设有各自的笔译部。还有三个口译部,议会和法院有独立的口译部,另一个欧盟委员会下设的“联合口译与会议服务部”承担其他所有机构的口译。据不完全统计,欧盟每天需要近3000名专职翻译和临时翻译,比联合国多10倍。一年完成的文字翻译超过200万页,而且每年增长5%。欧盟为语言服务支出的费用一年达10多亿欧元,约占其GDP的万分之一,相当于每位欧盟公民都要支付两至三欧元的翻译费。然而,尽管众多的翻译人员天天忙得不可开交,每个周末加班,借助工具可以做到每15秒钟翻完一页,翻译年薪起薪近四万多欧元,待遇优厚,但是依然找不到足够的合格人才,难以完成新增一个语种就要增加80多名口译人员和近百名笔译人员的目标。同声传译跟不上、笔译错误不断等问题屡屡发生。
三是英语翻译面临发展的瓶颈阶段。英语绝对是当前的“世界语”,更是互联网语言的龙头老大。可是,这也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欧盟国家,愿意学外语的人很少,能够成为具备翻译资质的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虽然欧盟追求语言平等,可在实际操作中。正式文件仍以英语为主,用英语起草的欧盟文件占总数的75%,是欧盟所有文种翻译量最大的。于是,就形成了需求上升与翻译减少的供求矛盾,而目,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语言问题困扰着欧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这不禁令人想起《圣经》“创世记”第十一章中“巴比伦塔”的故事。说是最初人类的语言是统一的,他们在一起建一座城和塔,为的是要扬传自己的声名。上帝很嫉妒,就乱了天下人的语言,城和塔建不起来,人也分散了,而且后来由于语言不通,还发展到民族间相互猜疑和仇视,有时甚至相互残杀。这只是―种传说,但对于欧盟,确确实实面临着巴比伦塔效应。
相关热词搜索:巴比伦 欧盟 效应 欧盟语言的巴比伦塔效应 欧盟语言 欧盟语言框架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