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 汶川的超越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本刊记者 吴 为 本刊实习记者 王 博 王鑫方 李晨曦 处在地球的神秘地带――北纬30° 地球的北纬30°一带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地带。经纬度的划分是人类为了认识地球所为,沿着北纬30°这一地带,发生过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等大江大河的入海口都是在北纬30°线上。这一地带穿越世界最高的地方――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也穿越世界最深的海沟―西太平洋的马利亚纳海沟,经过著名的埃及金字塔、撒哈拉大沙漠以及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还要经过大西洋上神秘莫测的百慕大三角区。我国黄山、庐山、峨眉山等具有独特地貌的峻岭名山也处在这一地带。如果沿着北纬30°旅行,沿途都是地球上具有最奇特景观和最神奇的地方。
地质学家们早就注意到北纬30°是一个神秘的地带。这个地带是全球火山和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我国西藏、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都是地震多发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西海岸也是如此。据统计,仅西藏地区大于8级的地震就发生过四次,7~7.9级地震11次,6~6.9级地震86次。北纬30°还横贯日本和伊朗。
地质学家们注意到全球规模的地壳运动的影响。约3000万~4000万年前,在板块运动作用下,古印度大陆开始向北漂移,最终拼贴在欧亚大陆上,向欧亚大陆的下部挤压俯冲,致使青藏高原隆起,喜马拉雅地区褶皱成为山系,这一过程直到今天还在继续。这就意味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将成为全球构造形变最为复杂、地壳运动最为剧烈的地区。
遭遇5.12特大地震的汶川正处在北纬30°附近。
2008年5月12日,晨曦破晓,旭日升起。新的、与以往没有任何不同的一天开始了。对四川大山中的汶川人来说,与共和国其他地方一样,这又是一个紧张、忙碌、祥和的日子……然而这一切在14时28分被彻底改变。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降临――山崩地裂、石滚沙扬、墙倒房塌、路毁人亡,一场震级八级、裂度达11度的特大地震将整个汶川及周边地区刹时间夷为平地。重庆、北京、上海、河南、湖南均有明显震感;香港特区、台湾地区、越南河内、泰国曼谷等亚洲遥远地区的人都感到了来自四川的震感。“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地震,半个亚洲震感强烈”(外电报道)。中国马上行动起来。一场声势无比的抗灾救援活动迅速展开。在抗震救灾的短短几天里,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改变了许多,世界也以惊奇的目光审视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共和国历史上,
第一次为普通的生命降半旗
整个共和国的神经在这一瞬间紧紧绷紧,各政府机构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反应。共和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规模的抗震救灾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开始了。
15时55分,地震发生后1小时27分,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16时40余分,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经坐在赶赴灾区的飞机上。“救人是第一位的工作,不断努力把他们救出来,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温总理在飞机上紧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12日夜间,地震发生不到10小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会议,部署全面抗灾工作。会议强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中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温家宝任总指挥。
12日晚21时42分,地震发生后7小时14分,温总理出现在灾情严重的都江堰市指挥救灾,“千方百计进去,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种就能救活一个人”。为了还活着的灾民,为了争取每一秒钟,温总理下了死命令。看到严重的灾情,在公众场合一向文雅持重的他不禁潸然泪下。他不顾个人安危,爬上废墟,向被压在下面的学生喊:“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当听到救灾工作遇到巨大困难的汇报时,温总理第一次声色俱厉地喊到:“我不管你们怎样,我只要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5月14日,距上次会议不到48小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再次召开会议,进一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飞赴灾区。他在飞机上指出,“抗震救灾斗争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在听取救灾汇报时语气凝重地强调,“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做出百倍努力”。在救灾现场,总书记面对那一张张饱受苦难的面孔和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动情地说:“我们一定会尽全力抢救受困群众,尽全力医治受伤群众,尽全力安排好灾区群众生活,下一步还要尽全力帮助乡亲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时间、生命、群众……在救灾抢险的过程中,领导人思虑得最多的、并一再强调的都是这六个字……“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大灾面前凸显高扬!
“中国在地震救灾行动中显示人性面孔。”(英《每日电讯》)
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举国下半旗为四川地震的遇难同胞志哀、“国旗缓缓而降、生命的尊严冉冉升起。”(《人民日报》)
高速运转:举全国之力抗灾
5月12日15时50分,地震发生后1小时22分,总参谋部启动应急预案,成都军区迅即派人前往震中了解情况。
5月12日16时,地震发生后1小时32分,民政部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帐篷支援灾区。
5月13日2时,距地震发生不到12个小时,卫生部第一支救援医疗队从北京出发赶赴灾区。
5月14日中午,距地震发生不到36个小时,民政部、国家质监总局、国家防总、水利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安监总局、商务部、新闻出版总署、国资委、农业部、中纪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部、工商总局、总后勤部,纷纷启动应急机制,发出紧急通知。截至5月14日,已有10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到达灾区或正在赶赴途中,各抢险队、医疗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一个方向――地震灾区急速挺进,各种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集中一切社会力量抗震救灾,这是我们的社会制度性质所决定的优越性。抗震救灾,为了每一个生命,整个共和国高速运转起来。
外电评论:“中国政府以有效和坚决的方式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迅速反应”,“在这种时刻,中国能以不寻常的速度采取行动,很少有哪个国家的政府能像中国那样集中资源和注意力”,“在这次32年来最严重的大地震发生后短短几个小时内,中国进入紧急救灾状态”。(美《纽约时报》)
透明高效:媒体展示社会责任心
5月12日14时46分,地震发生刚刚过去18分钟,新华网发布地震消息。
5月12日16时49分,地震发生后2小时21分,国家地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灾情并启动一级预案。
5月13日16时,地震发生后25小时32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向中外记者介绍灾情及救灾情况,面对尖锐提问毫无隐瞒地坦诚直言,没有回避,一一如实回答。截至5月18日下午,新闻办已举行六次发布会,及时通报情况。在此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各地方媒体及时滚动播出有关地震和抗灾的最新消息和进展,消除人们疑虑。外国记者的采访报道没有受到任何限制。“有关地震的消息铺天盖地”(美联社语)。“一向被认为只会报道正面消息的中国大陆媒体,以相当开放及透明的态度报道各地灾情”(外电评论)。“中国政府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韩国联合通讯社)。“在中国,这是一次少有的媒体反应快过行政部门的救灾、调查进度的竞赛,‘及时公开准确信息’作为稳定民心的关键”。(英《金融时报》)
绿色的生命通道:
解放军是最可信赖的力量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急难险重的危情,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也是第一个看到出现在现场的,必定是那亲切的绿色身影――中国人民解放军。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如此,1998年的抗洪抢险是如此,2008年初的冰雪灾情是如此。
5月12日深夜,一支20人的侦察小分队冒着生命危险,在道路不通、情况不明、灾区通讯完全与外界断绝的恶劣条件下,硬是徒步赶到汶川境内的秀水镇,第一个向外通报灾情并立即投入救灾抢险。
5月13日23时15分,200名武警先头部队强行军90公里,进入与外界隔绝40小时的汶川县城。
5月14日,15名伞兵在极端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在茂县以生命为代价实施伞降。此前,中央军委已命令空降部队紧急出动对灾区实施机降救援,哪怕跳伞也要尽快到达灾区。在共和国抢险救灾历史上,以跳伞方式救援还是第一次。据说,美国空军在“卡特里娜”风灾中出动过,但那已是距离风灾发生80小时之后了。
5月14日,新华网消息,随着4000名空降兵运抵灾区和2650名海军陆战队员向灾区摩托化开进,投入灾区抢险救灾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已达10万人。解放军医疗队达70支,全军交通运输系统运用铁路、公路、航空等方式,向灾区运送帐篷、担架等器材设备1.2万套、救灾军用物资800余吨、燃油6380吨。
在一个小学校救灾现场,当余震再次爆发、废墟可能再次塌方、指挥员为防止意外伤亡下达撤退的死命令时,几个战士仍要钻进去救孩子。一个刚刚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下号啕大哭:“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儿有泪不轻弹”,正是在这一刻,我们深深懂得了什么叫“舍生忘死”,再一次体会到“人民子弟兵”称谓的深刻内涵。
一位指挥员,当战士们拉着不让他进入废墟中救人时,他指着身上的迷彩服大喊:“你他妈的记住!一个兵,穿上军装的时候,就不再是你老子的儿子!你老婆的男人!你他妈的是老百姓的儿子!国家的男人!国家的军人!”这不是粗话,这分明是军队的荣誉,军人的责任以一腔热血怒吼出的无限忠诚!
10余万官兵,从星光闪耀的将军到普通士兵,冒着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了,他们以极度疲惫之躯,超负荷地连续作战,他们在与时间赛跑,在与死神分分秒秒争夺着每一个可能生还的生命。春天的那一点绿色,诉说着生命的萌动,夏日满山遍野的绿色,昭示着万物的勃勃生机,而在灾区那10多万片绿色则象征着生的可能。10多万官兵以他们绿色的血肉之躯搭起了一条从灾区通向外界的生命通道!
每逢大难,中华民族更加凝聚奋起
最初的震惊平静下来之后,中国的老百姓知道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虽然自然界突发的灾难无法预测和抗拒,但我们可以以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方式表明自己的意愿和意志。就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人们的感情在升华,仿佛一夜之间我们改变了许多,成熟起来了。
各种捐赠几何基数般地滚雪球似地增长着。小学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钱,用稚嫩的话说“要让爱心延续下去”;普通人捐出自己的积蓄,说的最多的是“大家都伸一伸手,灾难一定会挺过去”;过去北京的血库时时告急,现在志愿献血的队伍排成长龙,血库已经装不下了!志愿献血者动情地表示“灾区人民需要血,血就是生命,我能献多少就献多少”!
灾区更是与死神抗争的战场,每一时、每一处都上演着可歌可泣的故事。教师用生命护住学生,干部、战士不顾丧失亲人的哀伤,救助他人……美国CNN的一位记者以亲眼所见感慨道:“别处找不到像中国这样的13亿人,里面(灾区)有一位可敬的书记,父母妻儿全部在地震中身亡,仍然战斗在第一线。难以置信甚至令人感觉有些虚幻地看到,这些人民没有抱怨,只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救灾工作。13亿人同样如此……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吗?没有抢劫、没有抱怨,只有在毁灭性灾情发生之时人与人的互助,这是在这里(美国)从没听说过的。这些人民显示出,当灾难发生,富有和金钱远没有生命来的宝贵……中国政府也许仍然不会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完美,但我们必须对他们尽自己所能做正确的事情这一事实给予赞扬。世界应该对中国现在大幅迈出的艰难脚步给予理解。”“今夜,我们的心在汶川”,“我们都是汶川人”!香港、澳门的同胞行动起来了,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来了,举行“把爱传出去”的赈灾晚会,现场开通123条电话线路为灾民捐款。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首次直航成都,抢险队伍直奔救灾现场。不论对现实有多少怨言和不满,不论有多少历史恩怨和嫌隙,不论是大陆或台湾,港澳和内地,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或强敌入侵时,中华民族总能空前团结,凝聚奋起,众志成城!这就是我们这个历经磨难的民族五千年血脉延续至今的根基。截至5月20日16时20分,全国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39.25亿元人民币。截至19日,香港各界捐赠超过12亿港币,澳门捐赠1.2亿澳元,台湾地区捐赠超过40亿元新台币。
中华民族是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我们不会忘记在最困难的时候国际上那些向我们伸出的援手,请记住这些名字:日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波兰、挪威、西班牙、比利时、法国、希腊、爱沙尼亚、越南、莫桑比克、印度、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老挝、阿尔及利亚、爱尔兰、立陶宛、丹麦、瑞士、捷克、荷兰、克罗地亚、卢森堡、朝鲜、蒙古、土耳其、萨摩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塞尔维亚、欧盟、联合国……救灾行动仍在继续,这份长长的名单还在延续……
2008,必定以其不凡载入史册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十次成功的经历,不如一次苦难的磨砺。因为得来容易的东西,忘却失去也更快。只有刻骨铭心才能深藏心底,受用终身。
5月19日14日28分,举国哀悼这次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天安门广场国旗徐徐下降,数万人的广场一片沉寂,悲壮的默哀中似乎在积蓄着什么……三分钟的默哀过去了,人群没有离去。突然,人群中爆发出“加油,中国!”的呐喊,整个广场群情激奋,顿时沸腾起来了。“加油,中国!”的呐喊如山呼海啸,此时在成都,在南京,在上海……在共和国的上空响彻云霄。“加油,中国!”喊出我们的坚强与不屈,此时此刻它成为最能表达亿万中国人心境的话语。我们加油,为完成逝去者的遗憾和留下的空白;我们加油,为了社会前进的步伐更快;我们加油,为了中国的崛起和富强;我们加油,为了世界因我们的努力变得更美好!
2008,我们已经历的太多太多,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次贷危机的冲击;从奥运火炬境外传递的波折到雪域高原短暂的骚乱,从手足口病引起的不安到四川地震……时间刚刚过半,前面还有什么磨难在等待不得而知。但不管再遇到什么,我们都能高昂起自己的头,因为在这次大地震中我们已变得更加团结,更加沉稳,更加坚定,更加成熟。
2008年必定以其不凡,载入共和国史册。(吴为)
5.12汶川大震后,余震仍然不断。有纪录的余震就达七千多次,那些强度达五六级的余震不断摇撼大地。人们不禁发问:为什么大地震会发生在四川?为什么会有强烈余震?为什么余震没完没了?为什么?为什么?
大自然这本书人类刚刚读了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许多自然现象至今仍是个谜。不错,人类今天已经实现把人送上太空、送上月球的梦想,可以培育出新的杂交作物,甚至可以通过改变基因(DNA)的方式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物种。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仍然是渺小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始终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心的原因。
搞地质研究的都知道有一个北纬30°的说法,在这个纬度内是地震,特别是大地震的高发区,也是其他自然灾害的高发区,汶川恰好在这一纬度附近。带着上述疑问,让我们把目光暂且转移到北纬30°,看看同处在这一区域附近其他的也是地震多发的国家:日本、美国、伊朗和巴基斯坦吧。
北纬30°之伊朗、巴基斯坦
巴姆古城位于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境内,有2000多年的历史,城外环绕着三公里的城墙,城内以保存完好的古老城堡和古塔闻名于世。古城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建筑群,大都始建于16~18世纪,其中一座建于2000年前的波斯古堡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砖坯结构建筑,还有一座有1100年历史的清真寺和一座袄教神庙。巴姆城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由于拥有丰富的地下水,在一片干旱荒凉中,惟有它种植了大量的棕榈树和柑橘树,成为绿洲,人们因此称它为“沙漠中的翡翠”。
2003/12/16 凌晨4∶47
伊朗巴姆古城:
谁是最大的杀手
熟睡的巴姆城还在等待联合国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天还没亮,正是居民们睡得最熟的时候,穆罕默德•阿里•阿巴斯一家也不例外。沉睡之中,他忽然觉得整张床像在水上漂起来一样摇摇晃晃,阿巴斯还以为做了怪梦。身边的妻子惊叫一声:“地震了!”然后便听到“轰隆隆”的房屋倒塌声和家俱被压塌的声音……阿巴斯作为灾民幸运地被第一批被救起,腰被严重砸伤,但他的妻女已经全部丧生。
8万人跟阿巴斯一起经历了这凄苦的早晨。从幸存者惊魂未定的双眼望去,古城巴姆已经被这场猝不及防的灾难瞬间夷为平地:全城90%的建筑物倒塌,人和牲畜被倒塌的墙壁压死,屹立了2000年的波斯古堡也在这次灾难中变成一片废墟。街道上到处散落着砖坯和瓦砾,侥幸逃脱劫难的人们披着毯子,哭喊着自己亲人的名字。昔日的沙漠明珠一夜间变成“人间地狱”。直升机上的省府官员在向德黑兰方面汇报时不禁失声:“巴姆城不复存在了!”
救援工作迅速展开。伊朗很快通过国家电台、电视台和各种媒体向全国通报了灾情,并且呼吁民众提供医药、帐篷、食品、衣物以及献血方面的支持。时任总统哈塔米对此做出指示并召开紧急内阁会议讨论救灾问题。
灾情发生后,伊朗紧急反应机构立即启动。伊朗政府立即在巴姆市北200公里处的克尔曼市建起了一个危机中心,全面协调地震灾区前方的指挥行动,在巴姆市则建起了现场救灾中心。与此同时,伊朗军方派出五架直升机和两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向巴姆运送大批救援小组,同时展开抢运伤员和运送救灾物资的行动。伊朗“红新月”迅速向灾区紧急调派大量灾民最急需的物品,包括帐篷,毛毯,罐装食品,面包,衣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也出动了大批军队和工程机械,参与搜寻幸存者和灾区现场的清理工作。与此同时,伊朗政府宣布在银行设立专门账号,接受各界捐助。
为防止爆发瘟疫,伊朗有关部门加紧清理废墟,掩埋死者,并实施消毒和疫苗接种。在灾后最短时间内,他们就掩埋了500具尸体。
国际援助也陆续到达。中国政府首批向伊朗提供了500万元的物资援助,并很快派出一个由43人组成的救援队前往伊朗。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迅速提供9万美元的首批紧急援助,并派遣专家前往协调救援。欧盟提供了320万欧元的援助款项用于派遣救援队、运送医院设施、帐篷以及取暖和供水设备。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募捐1230万美元,用来购买帐篷、毯子、水净化装置以及做饭用具和燃油。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和阿拉伯国家都派出救援小组提供救助。澳大利亚则表示给予经济援助,日本表示提供救援医药用品。虽然与伊朗关系紧张,但美国总统布什也表示愿意向灾区提供人道援助。
这次地震最终造成3.1万人死亡,占到了该城地震前人口总数的1/4。
世界各国对于这次地震的震级测定不一。伊朗起先公布震级为6.3级,后来修改为6.8级。但对于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各国测量结果大体一致。震源位于巴姆地下33公里处,震源浅、地基条件差,这是造成重大伤亡的地质原因。而人为的因素对伤亡起着更大的作用。正是巴姆城震前引以为豪的砖坯结构建筑群成为了这次灾难中最大的杀手。除了抗震性能差,这种建筑材料和房屋结构的特点还使房屋倒塌后大都变成小片的砖块和瓦砾,使得幸存者的生存空间极小,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之倒塌时产生的大量灰尘,许多人窒息而死。除此之外,人口密度高,发震时间巧也是伤亡惨重的关键原因。
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由于地理原因,伊朗并不缺乏地震的经验教训。从1991年至2003年的十几年间伊朗就发生大小地震近1000次。甚至就在2003年8月,仅仅四个月前,巴姆就曾发生过一次里氏5.7级的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但由于宗教原因,对于这一类天灾,人们往往听天由命,将它看成神意。幸存下来的人除去感谢真主安拉外,很少有人会未雨绸缪做好准备。许多人甚至在震后不久便从援助机构搭好的抗震性强的房子里搬出来,宁可重新住到符合他们传统的抗震性能差的土坯房子里去。
从救援的过程来看,如何维持灾后的秩序以及确保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中也成为这次地震中的一大挑战。震后不久,巴姆市便出现了偷窃和抢劫的事件,目标包括救援卡车、投送的救援物资和一些商铺。由于秩序过于混乱,警察不得不鸣枪示警。伊朗方面还为此在巴姆设立了专门负责维护秩序的临时警局。
2005/10/8 早晨8∶50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守住生命,守住27天
伊斯兰堡阳光明媚。清真寺里聚集了很多的人,更多的人则在去往清真寺的路上。伊玛目们以清亮的嗓音念诵着《古兰经》,人们专注地倾听。在巴控克什米尔的穆扎法拉巴德,人们也一样享受着宁静。
一瞬间,2万多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这就是那一刻宁静之后一分钟之内发生的事情。里氏7.6级地震(美国测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地底爆发出来,摧毁了一切。这次地震的全部受灾人口为570万,最终死亡7万余人,其中88%的受灾人口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地或深谷,受灾人口的一半为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共有280万人在灾后无家可归。地震彻底摧毁了20.36万间房屋,造成19.66万间房屋受损,这些倒塌或受损的房屋中84%位于巴控克什米尔,36%位于西北边境省。地震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高达23亿美元,间接损失为5亿美元。
此次地震不仅重创了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印尼等国同样损失惨重,因而也被称为南亚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如此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与2003年伊朗巴姆地震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地理构造来说,巴基斯坦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的挤压处,因而容易发生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高于巴姆地震,而震源深度则比巴姆地震还要浅,震中位于伊斯兰堡东北部100公里和斯利那加西北部125公里的地下10公里处。由于适逢斋月,又碰上周末,地震发生的时候,许多人仍然还在睡梦中,这也是造成伤亡人数大的重要原因。
而防震意识薄,建筑不达标,仍然是此次地震大伤亡的关键人为因素。由于当地从未举行过防震演习,大多数居民缺乏应对经验。尽管地震发生在大白天,而且持续时间长达数十秒,但很多人还是未能逃避灾难。更让人哭笑不得是,由于缺乏基本地震常识,一些迷信谣言满天飞,闹得人心惶惶,当地政府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安定人心。此番地震发生后,当地居民纷纷迷信地寻找乌鸦的叫声,而在此前的一次大地震之后,还曾发生过“星象学家”纷纷“预报”新的大地震及震中所在地,吓得大批百姓逃离家园的事件。
由于缺乏防震意识,灾区的大多数建筑在建造时根本就没有考虑抗震因素,从设计、选材到施工都存在众多隐患。由此,这类建筑物在大地震面前“不堪一击”也不足为奇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尚且如此,相对落后贫困的广大偏远地区就更为突出了。某些受灾村庄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
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政府应对及时,反应迅速,并且积极请求国际援助,震后救灾工作取得比较好的成果。地震当天,时任总统穆沙拉夫和总理阿齐兹就进入灾区安抚民众,指示救灾工作,并且成立了专门的救灾小组。灾后第二天,阿齐兹就召开紧急会议商议救灾工作并将救灾资金提高到50亿卢比(约8300万美元),他同时号召政府官员捐出当月薪水用以赈灾。在政府动员下,未受灾地区也积极捐款,帮助灾区度过难关。
国际社会也通力合作,救济受灾的民众。中国、德国、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难民署都派出了救援队。联合国向国际社会发出为巴基斯坦受灾地区募捐27200万美元的呼吁,用于挽救生命和早期恢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巴基斯坦运送了药品、食品、帐篷等急需物资,世界银行承诺提供援助4000万美元,亚洲发展银行承诺提供首批援助款1000万美元。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多批救援物资和620万美元现汇的紧急救灾援助。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巴基斯坦和印度搁置了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争议,开放实际控制沿线五个地点,使控制线两侧灾民方便地在这些地点交换物资,同时允许两国灾民在提出申请并经过身份确认后穿越两国实控线。这种相互协作的办法对于缓解两国灾情和两国灾后的重建,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0月14日,由于搜救到幸存者的希望极其渺茫,巴基斯坦停止了搜救工作,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救助已经救出的幸存者身上来。
人们已经放弃了希望。国难三日,哭过了,悲伤过了,人们正希望慢慢将失去亲人的痛苦遗忘,这时候,奇迹却发生了!11月5日,在偏远的杰赫鲁姆山区帕尔村,埋在层层瓦砾下的哈德里•侯塞因终于被家人发现。当时家人正寻找亲人的尸骨,却发现20岁的哈德里竟然还有呼吸,而此前,他已经被埋了27天!由于道路不通,被救出5天后哈立德才被送往医院,他终于活了下来。不过,谁都没有办法知道他在暗无天日的27天里遭受了怎么样的恐惧和磨难,由于受惊过度,他的精神已经遭受了严重创伤。他每天只是发呆,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但哈德里还活着,这便是最好的结局,也是对灾难中人们最有力的鼓舞。对于正在遭受四川汶川地震的我们来说,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美丽的故事,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恐惧里咬牙坚持,最终守住生命。(王博)
北纬30°之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美国的“灾难主题公园”。几乎贯穿整个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足可引起8级地震。因为它的不安分,美国近年来的强震大多出于此地,加州也因此成为美国地震研究的重点,由它足可一窥美国抗震救灾概貌。
损失比大 消防员疲于奔命
“损失比”指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之比。美国地震灾害的一大特点就是人员伤亡小,而经济损失严重,即损失比大。近几十年来,这一损失比又呈逐年上升之势。1994年1月17日的洛杉矶北岭地震(6.17 级)中72人丧生,却创下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记录――高达300亿美元。2001年3月1日西雅图发生7.0级强震,但没有任何房屋倒塌和人员死亡,堪称奇迹。究其原因,除地震自身特点、经济和人口因素外,美国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不容小觑。相对于在地震中最为危险的砖石建筑而言,美国建筑多采用抗震性能好的轻型墙体材料和钢结构框架或木结构支柱,并能从上一次灾害中及时吸取教训,完善加固。
虽然美国建筑整体抗震性能良好,但是那些通过断层或位于液化带上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如高速公路、桥梁、下水道、煤气和生活用水管道等仍相对比较脆弱,一旦发生地震,很容易遭到破坏,美国在每次大震之后似乎都难逃火灾的厄运。事实上,火灾是美国地震后最常见的次生灾害,消防队也因此成为美国抗震救灾的主力军。强震过后,电网拉断,煤气、油库、石油及天然气管线泄漏爆炸,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消防队员往往疲于四处救火,无暇安置灾民。情况严重时,他们甚至还要借助当地居民最原始的帮助,用水桶灭火。在洛杉矶消防局编发的灾难应急手册中,消防知识就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防灾救灾 机制成熟
买份地震险
美国防灾救灾体系分为联邦与州两级,这与美国中央(联邦)与地方(州)政治分权体制有关。一般性灾难由地方处理,当严重性超出地方能力时,可经州请求联邦给予支援。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就是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性灾害事务的最高行政部门。它1979年创建于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件,9.11后被纳入国土安全部,主要负责联邦政府对大型灾害的预防、监测、响应、救援和恢复工作。州政府救灾力不从心时可请求总统与联邦政府支援,经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评估鉴定后,由总统宣布为国家级灾难。然后,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就灾情统筹安排,参与救灾并随时通告大众灾情变化,规划修正未来防灾方向及策略。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涵盖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灾组织等各个领域的救灾体系就汇集于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由它统一指挥、调度,一遇重大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在第一时间进行支援,将灾情损失降到最低。
美国的救灾是一个涵盖面广、分工细致、专业化高的体系,包括公私两类救助。在公共救助中,政府派专人负责修复公用设施及维生管线、清除废墟等,连清理断木树枝都有专业砍树队。私人救济中,老百姓可直接使用免费电话申请救助,如协助租赁、申请临时居所或紧急修善经费、低息房屋贷款、个人及家庭救济金、心理咨询、失业救助及法律协助等。政府还设有专门的免费电话负责寻亲或遗骸处理事宜。在多民族混合居住的地区,救济中心还会专门增加翻译人员。
在这个体系中,新闻媒体是一个关键部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内部设有庞大的公共事务部,专门负责向媒体提供详细材料,对媒体的采访要求反应迅速,配合默契。而各大新闻媒体也会不惜版面和时段全方位报道。如1994年北岭地震后几分钟,当地广播及电视就启用备用电源报道地震,20分钟后请来专家介绍震情。随后,各类媒体开始对震情连续追踪报道,并通报政府救助中心地点及电话,介绍保险业务,指导灾民救灾,安定社会秩序。
平时,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主要进行救援培训、评估建筑物抗震能力并予以指导等。联邦政府到各州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预防并应对地震灾害。1977年,美国通过第一部单独的地震法规――《1977年地震灾害减轻法》。此后数十年,该法规不断完善,发展成“联邦应急反应计划”。目前,这一计划已是联邦政府应对灾难事件的基本法规,并连同其他相关地震法律法规共同构建成美国较为完善的减轻地震灾害法律法规的体系。其中,建筑类法规成为重中之中。除了更新建筑标准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加州就已立法要求全州六层以上建筑必须安装强震仪,连同高速公路沿线的地震传输装置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地震监测网络。
不过,近年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降低了国家救济的力度。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的总体政策倾向于让损害补偿更多地由商业机构承担。而1994年的北岭地震让美国很多保险公司因巨额损失和对潜在风险的担心停止或缩减了地震险的业务。为此,加州州议会1996年审核通过成立了加州地震局。它看似政府部门,实为地震保险商业机构,委托政府代表公众进行管理。美国地震保险制度由此出现重要变化,政府公共力量开始介入原来的纯商业市场。
不管是现实意义的地震险,还是美国相对成熟的应急体系,无疑都为民众应对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投了一份厚重的保险。
救灾赈济 全力争平安
大灾面前,稳定社会秩序至关重要。美国多年的抗震救灾经验表明,即使在救济款和食物准备充足的条件下,如果分发不当或者效率不高,同样也会引来灾民怨声载道,造成紧张局面。而在全民抗灾的乐章中也会有不和谐的音符。在地震频发的南加州,有些店主就说,他们习惯了地震,但令他们头痛的是趁火打劫的行为。北岭地震发生当晚,就有73人因掠夺、抢劫、盗窃等而锒铛被捕。这些不法之徒中,最小的只有十几岁,最老的已是满头白发。由于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洛杉矶市不得不宣布处于紧急状态,实行全市宵禁。一方面,政府调动1500名国民警卫队队员执行紧急任务,加紧巡逻;另一方面,一些有经验的居民干脆配带枪械在自己的商店或社区守卫。
美国救灾在吸取教训的同时,也在安置灾民、医疗卫生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早在100多年前的旧金山大地震(1906年)中,美国就在解决灾民住房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当时,政府以每月2美元(当时正常市场价格为50美元)的低廉价格把5610座木质救济房租给16448名灾民。来年大多数人搬迁后,这些临建房作为车库、储物仓或商店实现二次利用,其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
无论是总结经验还是吸取教训,为的都是让受灾民众能够早日回归到平安的生活轨道上,需要的是全社会的支持与努力。不仅美国如此,各国皆然。
(王鑫方)
北纬30°之日本
日本是地震高发国家,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数千次之多,其中震级超过三级的每天就有四次,世界每年所发生的里氏六级以上的地震有将近20%发生在日本。然而,地震的高发国日本并非受灾最严重的国家,面对地震所带来的灾难,日本的民众很少恐慌,社会秩序十分稳定。日本在长期的抗震救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科学的防震研究和严格的
灾难立法
1995年1月17日凌晨5点46分,日本大阪和神户地区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兵库县西南20公里的淡路岛,震源深度为22公里,地震持续了大约20秒的时间。阪神大地震共造成6400多人死亡,近40万人受伤。有超过20万间房屋倒塌或损毁,31万人无家可归,总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占当年日本GDP的2.5%。大阪和神户地区的水电煤气、公路、铁路和港口等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次地震死伤人数之多,经济损失之大,是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之后最严重的一次。
阪神大地震给日本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人们对这次地震所带来的灾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针对地震中交通设施受损严重的情况,地震之后日本在许多道路、桥梁等设施中都安装了橡胶板,用来吸收地震的能量并减轻震动的破坏。许多震后重建的建筑物都相隔了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地震发生时房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阪神大地震之后,一些高标准抗震设计的高层楼房在日本很畅销,这些新建的楼房所采用钢管的刚性非常高,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普通混凝土强度高三倍的高强混凝土,这种刚性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大大加强。
日本还开展了“地震预报计划”,斥巨资开发地震早报系统。地震发生时的地震波可分为P波和S波两种,P波的传递速度要快于S波,这之间相隔的时间仅有十几秒,而地震发生时造成巨大破坏的是S波。日本希望通过提前获得P波的信息来预测S波的到来,利用间隔的短短十几秒时间发出预警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
日本政府还修订了应急灾害对策,提高了政府对地震灾害的反应效率。日本自1961年起就开始实施《灾害对策基本法》,通过立法的方式来规定灾害发生时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义务。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修订该法律,规定警察有疏导交通保障消防车辆通行的义务,并规定自卫队在发生大地震的时候有义务直接投入抗震救灾。灾难发生时,首相应当担任灾害应对总指挥,领导政府各个部门迅速行动投入救灾;内阁成员有义务前往灾难现场了解人民的需要;地方政府则应当直接承担恢复人民生活等具体问题,有权直接向首相报告灾情。日本还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建筑基准法》等有关法律,来提高应对地震发生的能力并减轻灾害。《建筑基准法》就规定了新建房屋应当避免在屋顶铺瓦,建筑物中应有明确的避难通道等需要强制执行的标准等等。
专业准确的地震信息发布
熟悉日本的人知道日本的电视节目播出时经常插播地震发生的新闻。地震发生后,日本的电视台会在1分钟内将地震的信息告知全国,哪怕是小到人们不能明显觉察的地震,信息的发布也是无一遗漏。最初的时候往往只是一小段简短的有关地震发生时间、地点以及震级的信息,继而会有详细的是否有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的相关报道。
信息的及时披露对安定民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4年新泻发生6.8级地震之后,尽管当地政府对灾情及时做出了说明,但还是有“还会有大地震”的流言散播,当地政府在通讯恢复之后便立即通过手机短信告知民众“还会有大地震是谣言”,并通过手机短信发布有关避难场所、医疗救助、免费救济等的信息,及时稳定了民众的情绪,消除了社会恐慌。
完善的防震抗灾设施
日本的家庭中都常备有地震应急工具箱,里面装有可供几天食用的食物、水、手电筒、收音机和急救包等等,别小看这些琐碎之物,当地震发生时,身边的一小瓶水可能就会成为挽救生命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医学表明,人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最多能支持72个小时,而如果有水的话则可以支持一个星期之久。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一个星期后,仍有一名男子被人们从倒塌的房屋中救了出来,而救他一命的正是身边不远处滴滴淌水的破裂的自来水管。
物体的跌落是地震发生时造成伤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日本,房屋里重物的摆放十分讲究,既要避免在地震时跌落砸伤人,还要避免堵住逃生的通道。一位亲身经历了阪神大地震的中国游客回忆说,当时他所在的宾馆尽管摇晃得十分厉害,但是桌子上的电视机,墙上的空调和冰箱并没有倒,因为这些物品都用钢筋固定住了。
在日本地震发生时,室内的人们会躲在桌子底下或者过道旁边,并不急于跑到外面的空旷地带。如果地震发生的时候是在街道上,人们则留意周围的环境,避免在玻璃、重物等可能跌落的地方停留。因为地震发生时,呆在屋子里可能要比盲目地跑到外面更安全,毕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几率十分小,如果在这个时候盲目跑到外面的街道上,高楼林立之中,高处跌落的任何的物体都可能会给站在街上没有任何防护的人造成严重伤害。
地震发生后,人们应该在首先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区域,远离建筑物。在日本,城市绿地、学校操场、公园等很多区域都被开放为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场所大多位于城市中较为空旷的地带,周围远离高楼,可以容纳民众临时避难,这些场所中防火、供水等防灾设施十分完备。在日本,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十分强,教室的结构都经过特殊设计,最大可能地保护孩子们的安全。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很多学校也是地震避难场所的原因。
深入人心的灾害
防范意识
日本国民的灾害意识十分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也往往显得十分的理智和镇静,这是和日本公民平时所接受的灾害
教育分不开的。
每年的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而9月1日的这一周也是“防灾周”。在这期间全民都会参加防灾演习,通过模拟地震来临时的晃动,让人们亲身感受地震的场景,了解必要的防灾知识。日本的中小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地震灾害的相关教育,日本全国各地都有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地震博物馆和科普馆,这些地震科普馆内有火灾的模拟现场,有模拟地震的平台,能够让人们亲身体验“真实的”地震状态。
日本民众在面对地震的时候总的来说是相当镇定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民众习惯了频繁发生的地震,另一方面与日本应对地震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和成熟高效的应对措施及教育分不开。
(李晨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