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琦:从外交起家的“名流”总理]彭对中国的外交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庚子事变起家 孙宝琦(1867-1931年),字慕韩,晚署孟晋老人,浙江余杭人。他活跃于晚清和民国外交的政治舞台,曾先后两次出任外交总长、两度出任国务总理,在外交界与唐绍仪、伍廷芳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声望。
孙宝琦出生于官宦人家,父亲孙诒经曾做过光绪皇帝的老师,历任清朝内阁学士,工、刑、户等部侍郎。孙宝琦虽自幼“好经世之学”,但率性任为,曾在育才馆学习英文、法语,不喜作八股文章,因此两次科考落第。好在他有个身为同治、光绪两朝名臣的父亲,便以二品荫生被授刑部主事,后出钱改授直隶候补道,从此踏入官场。在直隶任上,他曾主持开办铜元局、北洋育才馆、开平武备学堂,积累了不少政治资本。
他在政治上真正起家还是在庚子事变之后。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携光绪帝及亲贵重臣仓皇出逃西安。此时正在军机处任职的孙宝琦,护驾随同前往。由于他通晓英、法文,又谙熟电码,被委任办理军机处电报房事务。当时,李鸿章回京与八国联军首领瓦德西谈判,两地通电频密,孙宝琦译电快速准确,深得慈禧和庆亲王奕勖赏识。1901年,议和大局奠定,孙宝琦的结拜兄弟袁世凯便以孙奋发有为、办事精当、熟悉洋务、是“济世之才”,保荐他以候补五品京堂擢授三品卿衔,奉命出使法国,担任驻法公使。此举是孙宝琦人生的转折点,他由此转入外交界,为日后的升迁奠定基础。
多次出任晚清驻外公使
1902年12月至1905年11月,孙宝琦出任清朝驻法公使,后又兼任驻西班牙(时称日斯巴尼亚)公使。在任职期间,孙宝琦潜心考察欧洲政情。参观兵工厂及各种机器厂,思想渐趋维新。当时有一留学德国的湖北人王发科,秘密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兴中会。此事为另一位满族留学生获知,便威胁说:“我要把这事告诉政府,撤掉你的公费。”王十分害怕,便前往巴黎与同乡汤芗铭商量。正在法国学习海军的汤芗铭刚参加兴中会,闻讯大惊失色,害怕清廷追查问罪,就合谋窃取了正在巴黎宣传革命的孙中山的文件包,获取了秘密文件和兴中会会员名单,向中国驻法公使馆告密邀功。不料,孙宝琦非但没有附和汤、王的卑劣行径,反责令其将所窃之物送还,并派人送密函给孙中山,通知其“危险速逃”。孙宝琦对此事的处理说明他思想比较开通,明白事理,能看清大势。实际上,早在1904年春,孙宝琦就曾上书清政府政务处,倡议仿照英、德、日之制,采行立宪政体,为清朝大臣中第一个明言立宪者,轰动一时,被舆论誉为中国“易亡为存之一大纪念”。
1905年底,孙宝琦卸任归国,次年署理顺天府尹。1907年4月,又被奉派使德,担任驻德公使。当时德国正想与中、美结成三国同盟以对抗英、日,为此孙宝琦曾奏请清政府借机收回青岛主权。1908年底。孙宝琦见收回青岛主权交涉无望,便辞职回国。因山东对外交涉问题日渐增多,1909年10月,清朝权臣庆亲王(也是孙宝琦儿女亲家)奕勖,便以山东为对德外交要冲,孙曾使德,便于应付,奏请清政府委任孙宝琦出任山东巡抚。就这样,孙宝琦以驻外使臣身份,获得了封疆大吏的权柄,站在了权力舞台的中心。他上任后,“关于立宪及新政之文电,发表甚多”,并顺应民意,迅速从德国公司手中收回了胶济、津浦、胶沂铁路沿线两旁30里内各处矿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两任民国外交总长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地处要冲的山东,其政治动向引人注目。11月13日,孙宝琦在军民压力下“顺应潮流”,宣告山东独立,被推为山东都督。但同时他又向朝廷解释自己是“奏请独立”,以绥靖地方、伺机恢复。并劝谏清廷“速定共和政体”、“承认各省都督”、“公举全国总统”。11天后,时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复迫使孙宣布取消独立。不久,即以病免职。经此一大变故,孙宝琦须发皆白,告别了晚清政坛。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孙宝琦被聘为外交顾问,重返政坛。1912年冬,他被袁世凯委任为考察日本实业专使,奉命出使日本,协调中日邦交。1913年9月,民国首任外交总长陆征祥因中俄外蒙问题交涉失败,坚辞外交总长职务。袁世凯遂起用孙宝琦出任外交总长。孙宝琦又一次回到了外交舞台的中央。1914年徐世昌出任内阁总理,孙宝琦续任外交总长一职。
孙宝琦上任后。重新开始谈判外蒙古问题。俄国人态度强硬,而袁世凯政府因正全力应付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不敢作强有力的抗衡。所谓谈判只是孙宝琦被动接受俄国人开出的条件。1913年11月5日,孙宝琦与俄方代表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声明文件》及其附件,虽将“外蒙为中国领土”列为附件第一条,但规定中国既不得干涉外蒙古内政与工商业,又无外交上监督的专权。承认俄人在外蒙一切特权,实际争回的不过一个空洞的宗主权,几乎丧失了对外蒙古的一切权利,种下了外蒙古脱离中国的祸根。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机提出了损害中国权益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孙宝琦态度软弱,主张接受日本要求,化解矛盾。袁世凯认为不合时宜,遂于1915年1月免去孙宝琦外交总长职务。自1916年起,孙宝琦先后担任过财政总长、税务督办、经济调查局总裁等职。作为政界“名流”,始终周旋于北京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宝琦曾联合各界人士,组织外交后援会,提出取消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等要求。
登上国务总理的权力顶峰
在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外交总长是内阁各部总长中地位最高的。当发生内阁总理空缺时。往往由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行使职权。1914年2月,名声不佳的“名流内阁”总理熊希龄辞职获准,总统袁世凯颁令由时任外交总长的孙宝琦兼代国务总理。同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新约法”,废止1912年“临时约法”,并改官制,将国务总理改名为“国务卿”。同日,袁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完成使命的孙宝琦遂辞去代理总理职位。
但孙宝琦不甘寂寞,试图在北洋军阀各派系间纵横捭阖,操弄北京的权柄。1923年10月5日,直系军阀首领曹锟贿选成功,当上了中华民国总统。为安抚民心,曹锟选中了孙宝琦。1924年1月,众议院通过对孙宝琦的总理任命。孙宝琦终于当上了名正言顺的内阁总理,并自称他的内阁是宪法告成后第一届正式内阁。同年7月,因反对金佛郎案,与财政总长王克敏发生冲突,又得不到曹锟支持,不得不辞职下台。
孙宝琦被迫辞去总理职位后,并没有脱离北京政治舞台。1925年8月,北京政府任命孙宝琦为驻苏第一任特命全权大使,成为民国外交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终因使馆经费等问题,迟迟未能到任。而北京政府与苏联关系日渐紧张,1927年3月孙宝琦正式辞去大使职位。并彻底离开了北京官场。
清贫中走完人生
1927年初中国政局大变,南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势如破竹,已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奉系军阀张作霖主导下的北京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3月,离开北京官场的孙宝琦前往天津静养。在此前后,他曾先后出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以及全国赈务督办、华洋义赈会长、中法大学董事长等职,从事慈善文教活动。1928年孙宝琦南下上海定居。
移驻上海期间,孙宝琦仍不甘寂寞。时存复起的念头,加上他责负政界名流的声望,沪港等地不少赈济事业都推他领衔,博得清廉好施的清名。晚年,他主要依靠汉冶萍公司车马费过活,但对于慈善事业。或亲戚朋友有困难,仍毫不吝啬,又因举债投资失败,大亏血本,生活过得颇为拮据。1931年2月3日,孙宝琦因胃病发作,病逝于上海。终年65岁。
相关热词搜索:起家 名流 外交 孙宝琦:从外交起家的“名流”总理 从外交起家的 孙宝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