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背后的隐忧_中国石油安全隐忧凸现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石油需求不断增加,引起国际舆论关注,造成国内市场恐慌。然而,在国际市场上,石油供求关系基本平衡,价格飚升的主要原因是地缘政治不稳和投机因素。因此,全球石油危机不会发生,但中国石油安全隐忧显露,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
  
  供求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人均石油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7.1%,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1.7%,储采比(可开采时间)只有14.8年(世界储采比为40.6年)。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是:
  需求迅猛增长,生产潜力殆尽。国际能源机构(IEA)统计,1986年~1990年期间,我国石油消费需求年均增长3.7%;1990年~2000年期间,我国石油消费需求年均增长率提高到7.6%,比世界平均增长率高出6.2个百分点(世界为1.4%)。2003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需求增长11%,居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IEA预测,今年我国石油消费需求将增加到620万桶/日,增幅达到12.7%。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石油消费在世界石油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1992年我国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4%,2003年上升到7%。而日本石油消费占世界消费的比重由1992年的8.2%降到2003年的6.87%。此外,我国石油需求迅速增长,拉动了世界石油市场需求旺盛。据IEA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世界石油消费需求增加的25%来自中国石油消费需求的增长,200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34.6%?熏今年将达到39%。
  未来20年,中国经济将翻两番,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我国的石油消费需求持续增长。BP预测,2001年~2015年,我国石油供应将年均下跌0.5%,而需求将年均增长4.5%。中国地质科学院估算,未来2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年均增长7.7%,与上世纪90年代的增速基本持平。
  供需缺口扩大,进口依存度飚升。据IEA统计,去年我国石油生产量为341万桶/日,供需缺口达208万桶/日,年缺口达1亿吨。今年石油消费需求将维持旺盛,供需缺口将扩大到1.34亿吨。按经济翻两番计算,2020年我国所需原油将达9.2亿吨(根据IEA统计,2000年我国石油需求为2.3亿吨),即使能源效率提高50%,也需要消费石油4.6亿吨。然而,我国的石油生产能力估计在2亿吨左右。也就是说?熏要实现我国经济翻两番目标,供需缺口每年在2~3亿吨之间。中国地质科学院报告预测,未来20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超过60亿吨。
  去年,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进口占需求比重)达38%。IEA《2003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测,2010年、2020年、2030年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上升到61%、76.9%和82%。中国地质科学院报告估算,到2020年我国将进口石油5亿吨左右,进口依存度将达到70%左右。
  进口地域集中,运输安全系数低。我国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地区,且国家过于集中。2003年,在我国石油进口中,中东占50.9%?熏非洲占24.3%?熏亚太占15.2%?熏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分别占5.8%和1.3%?熏其他地区占2.5%。然而,1993年我国从中东和亚太地区进口的石油分别占42%。可见,在过去十年中,中东石油占我国进口的比重上升了8.9个百分点,亚太则下降了26.8个百分点,前苏联地区只占7%左右。此外,我国石油进口国主要集中于沙特(占16.6%)、伊朗?穴占13.6%?雪、安哥拉?穴占11%?雪、阿曼?穴占10.5%?雪、也门?穴占7.7%?雪和苏丹?穴占6.9%?雪等高风险国家,这六国占我国进口石油的66.3%。
  此外,我国进口石油是以海运为主,且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而且,目前我国自有油轮承运比例低,进口石油的90%靠外国海运公司承担。也就是说,我国进口石油的运输权掌握在外国海运公司手中,海上通道安全受到海盗活动、恐怖袭击的威胁,同时海上通道安全也掌握在美国海军手里。加之台海问题与南海问题等,海上运输的安全问题对我国石油进口和石油安全的威胁增大。
  
  “走出去”战略面临重重围堵
  
  伊拉克战争后,国际石油市场争夺加剧,焦点集中于中东、西非、里海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我国“走出去”战略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第一,面临美国的多方钳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从政治和军事上控制着除俄罗斯以外的世界主要石油资源。这意味着中国“走出去”战略将直接受到美国的围堵。问题在于,与我国合作密切的国家往往是与美国政治上敌对或有距离的国家,如伊朗、利比亚、苏丹等。近年来,我国石油需求增长迅速,引起美国舆论高度关注。中国“能源威胁论”在美国颇有市场,视我国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因素”。美国兰德公司、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均认为,“中国全球找石油”将对国际能源市场构成巨大压力和威胁。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提出,“世界无力满足中国庞大的能源需求”。
  第二,面临日本的敌意竞争。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问题。日本通过首脑外交开道、金钱外交铺路、民间外交造势等手段,与中方竞争。
  第三,面临俄罗斯的戒心。中俄油气合作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双边经贸问题,正演变成一场政治、安全、外交等错综复杂的大博弈。中国经济崛起使“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有一定市场,俄媒体不时发出中国“人口威胁”、“经济扩张”、“麻烦伙伴”等言论,甚至流行一种提法,认为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此外,近年来俄罗斯政府明显加大对石油寡头的打压力度,强化对石油资源开发及管道建设的控制。中俄能源合作已经牵涉到俄罗斯中央与地方、中央与石油寡头以及石油寡头之间的利益之争。在远东油气开发中,俄罗斯重视与我国的合作,但也看重日本等东亚乃至整个亚洲消费市场。中日之间的激烈竞争,也给俄罗斯在与东亚能源合作的谈判增加筹码,扩大了其讨价还价的余地。此外,错综复杂的俄、美、日、中关系,使中俄能源合作演变成名副其实的“四角外交”博弈。俄罗斯利用了上述竞争与矛盾,巧妙地将美国和日本因素加入到中俄合作中,使两国能源合作关系复杂化。
  第四,面临跨国石油公司的挤压。资料显示,世界前20家跨国石油公司掌握着全球81%的已探明优质石油资源的开采权。我国目前所能得到的油田主要是:已经开采,但被弃之;高风险或战乱区;新开发区,如中亚、俄罗斯等。然而,即使在上述地区,我国也面临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的刁难,如去年壳牌公司力阻中石化和中海油进入北里海地区。
  
  强化国内改革,加强国际合作
  
  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应从国内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高度通盘考虑。
  首先,建立权威性能源管理机构。IEA认为,没有一个统领能源事务的机构,中国即使出台宏观能源政策,也无专门机构贯彻实施,更无法实现长远的政策目标。应该说,当前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风险不是外部威胁,而是领导缺位、管理混乱。我国目前的石油管理权分散在数个部委、十余家司局级单位。仅发改委就有七个司局级单位分别管理石油投资、运输、价格、炼油、进出口、成品油和勘探开发。其中勘探开发又分散在两个部委的三个司局级单位管理。而成品油管理则分散在三个部委,分别分管成品油进出口、市场流通和储备问题。在地域上,石油产业又被分割成西北与东南、陆地与海洋。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将石油领域的管理权分割得如此支离破碎??选当务之急是,政府必须尽快成立国家级能源管理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实施超部门、权威性管理与协调。同时改组相关部委与企事业单位,将必要的权限收归能源管理机构。相关部委应从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的大局出发,摒弃部门利益和既得利益。
  其次,深化石油市场改革。据测算,国际市场油价每波动1美元/桶,就影响到我国进口用汇46亿元人民币。去年,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和海上运输费用上涨,使我国为进口石油多支付近80亿美元。可见,当前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市场缺陷,而非供应中断问题。不解决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化与地域垄断化、经营国际化与进口垄断化、消费市场化与供应垄断化(铁路、交通、民航、农业和林业等部门均有各自独立的销售系统)问题,我国就很难彻底消除市场主体缺乏、供求关系扭曲、效率低下等现象。在期货市场方面,鉴于世界石油定价权在期货市场,我国应从政策层面支持石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运作;在完善监管机制情况下,尽早开设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包括原油市场),赢得我“战略买家”应有的定价权。在现货市场方面,进口多元化非常重要,但切忌分散化,须锁定几个长约供应国(长约油只占我国进口石油的50%,而日本为90%)。在国内市场方面,打破地域、行业、企业间垄断,进行战略重组,让市场主体多元化;改变现行管理模式,加大企业市场运作灵活性,让管理体系市场化;适当放宽进口许可证限制,让更多企业参与能源贸易;兑现入世承诺,逐步放开能源市场,让内外竞争良性互动。
  再次,构建国际石油安全合作网。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石油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涉及军事、政治等安全问题;全球只有一个石油市场,一国石油安全必须依赖国际市场的稳定;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石油供应基本充足,价格总体呈走低趋势,但我国内石油资源相对匮乏,长期大比重依赖国际市场,将是不可改变的趋势。为此,开展全方位多层次能源外交,促进国际能源合作,是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能源外交方面尚未形成合力,部门间各自为政,导致“走出去”战略收效不大。因此,建议成立一个权威性的国际能源合作协调机构,将外交、外贸、外援、军方及相关能源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力量整合起来,通过双边、多边和区域等合作机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能源外交,最终与石油资源国和消费国建立起利益共同体。

相关热词搜索:隐忧 凸现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安全隐忧凸现 中国石油安全环保 中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