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为什么“不宽容”:为什么叫韩国人为棒子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事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前“韩国小姐”、著名艺人李成延,因拍摄以慰安妇为题材的“写真集”,引起韩国民众极大愤怒。韩国演艺圈掀起了一场“封杀”和驱逐李成延的行动。李成延的个人网站已经空无一人,为李成延策划写真的公司股价狂跌、面临倒闭,其负责人削发谢罪、辞职出国。李成延登门向幸存的曾被迫充当慰安妇的老奶奶跪地谢罪,但没有得到原谅。一些大学生甚至要求李成延“剖腹谢罪”。不仅如此,中国影星赵薇因为几年前的“日本军旗装”事件,也被宣布为“韩国观众最讨厌”的中国演员,为她建立的网站都被关闭。据报道,一些大中学校表示将把李成延和赵薇列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反面教材”。
在中国,很多人在关注李成延事件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将它与赵薇的“日本军旗装”事件相联系,尤其是对两件事发生后两位明星的遭遇进行了对比。李成延因“慰安妇写真集”事件落得这样“罪不容赦”的下场,而赵薇在“日本军旗装”事件之后虽然也曾被媒体和民众追究,但在她做了并不深刻的道歉后,中国的媒体和观众给予了她很大的宽容,赵薇也就“电影照拍,广告照做,杂志照出,继续活跃在演艺界”。有人在网上留言:“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像韩国人那样严肃地处理和对待这件事呢?一个演员如果连国家的历史都不了解,不维护,那她还有什么资格站在公众面前!”
韩国的网站上也有这样的帖子,“赵薇,你不生在韩国,你应该感到庆幸。”
一位前慰安妇老奶奶对李成延说:“出现这样的后果,只能怪你不是生在别的国家。”对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自问:“别的国家”,包括中国吗?都是曾经遭受同样苦难的国家,为什么韩国与“别的国家”不一样?这与韩国的“国民性”有关系吗?
―――主持人手记
仇日还是亲日
我去韩国工作之前,就有同事告诉我,韩国人的反日情绪是根深蒂固的,有时还会表现得异常激烈。在韩国期间我对此有过体会,而李成延事件使我对韩国人的这种情绪有了更深的了解。李成延事件发生后,许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往反日的主题上靠。但实际上,我认为这件事不单是一个反日的问题,其本质上是韩国人维护自己民族和国家自尊心和尊严的表现。
应该说,在韩国,人们对36年日本殖民统治的记忆是不能抹去的。近年来韩国有一个民间团体开始编纂一个《亲日人名词典》,内容是把殖民地时期的亲日分子“挖”出来,把他们的名字和劣迹记入词典。此前韩国国会每年会为这件事拨一部分专款,但今年初韩国国会在预算中去掉了这部分款项。由于这项工作花费巨大、耗时耗力,如果没有特别款项支持,肯定难以为继。今年1月份,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在网上说明了这个情况,并发起了筹款行动,计划用半年或者大半年的时间筹集5亿韩币,但没想到在他发出呼吁后的11天之内就筹集到了5亿韩币,全是网民看到呼吁后通过各种渠道捐赠的。
慰安妇和日本占领朝鲜半岛那段殖民地历史是韩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可以说,只要这个国家不消亡,这就永远是她的耻辱,所以李成延的行为实际是撕开了韩国人心中最耻辱、最痛苦的历史伤疤。2001年一些韩国青年为了反对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冒着大雨在“三?一独立运动”的发源地―――塔洞公园门前用斧子砍断手指,以示抗议。不过我认为支持编写《亲日人名词典》和断指事件都不仅仅是为了反日,更主要的是从自己民族本身的角度来反省那段历史,反省本民族当初为什么会遭受被日本吞并的命运:除当时大的国际背景和日本的侵略野心外,韩国内部存在相当一部分亲日分子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不了解韩国的人会认为,断指事件、李成延事件表现了韩国国民反日的彻底性,而实际上韩国对亲日派的清算是很不彻底的。直到现在韩国也没有对日本殖民期间的亲日分子进行彻底清算。当然这里有历史的原因。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了三八线以南的地方,其后三年,韩国基本处于美军统治下,称为“美国军政时期”,在这一时期维持社会秩序和进行统治所依赖的国家机器,特别是警察系统,基本上还是日本殖民地时期的机构。靠这批日本殖民时期的警察来维持独立后的社会秩序,想对以前的亲日分子进行清算,不大可能。即使做了,也只能是走个过场而已。到2003年,编纂《亲日人名词典》的那个团体一共才公布了700多名已经调查完的亲日分子,实际上这700多人只是冰山的一角。
在韩国,亲日派的后代,如今生活得几乎都要比当初抗日斗士的后代要好。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对亲日分子进行彻底的清算,这些人保留了当初日本殖民地时期所拥有的财富和土地,美军占领后又把日本撤走时遗留下来的财产处理给了这些亲日派的富人们。韩国一部分大财阀在国家独立后骤然发迹,就是因为大量接收了日本遗留下的财产及设备等。
最近韩国发生的另外一个事件也很值得关注。今年3月初韩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名为“查明亲日反民族行为真相法案”。韩国独立已近60年,现在才通过这个法案。不想这个法案通过后,立即在韩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一些专家和社会人士纷纷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批评这个法案。因为此前,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被害家属以及一些进步国会议员曾提出过一个更加严厉、内容更具体的法案,但由于韩国保守政党的大部分议员不赞成而没有通过。他们担心照那个法案查下去将会触动很多社会领导阶层的利益,所以,就把调查的范围、时间以及调查官的权限大大压缩了。
战后以来,在韩国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韩国的政治家如果在国内呆不下去了,想到的第一个去处就是日本。他们将自己的主张在日本的一些媒体上进行宣传,之后再重返韩国政坛。表面看来,韩国和日本因为几十年的殖民地原因,应该是势不两立,但实际上韩国的主导阶层,特别是以前延续下来的保守阶层,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到现在为止,包括慰安妇问题在内的许多战争遗留问题都没有在国家的层面上得到解决。
反日的底气
李成延事件可以说是自前年驻韩美军装甲车轧死两名韩国少年引起大规模反美运动以来,韩国国内的又一次声势浩大的声讨活动。因特网在这件事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夜之间韩国4000多万民众遍知了这件事。我个人认为,其中也不乏炒作的因素。昨天我上了韩国一个最大的网站,打出“李成延”字样后,搜索到1551个帖子。我同意顾先生说的,李成延事件映射的是韩国国民对自己民族性的自省,但我要补充的是,朝鲜民族内心里还是顽固存在着仇视日本人的情结。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日本统治者作恶多端,实施了极端残酷的民族扼杀政策,不允许朝鲜人说朝鲜话,不能起朝鲜名字,必须用日本名,还不能继承朝鲜文化。把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破坏殆尽。
另外,韩国也是受日本慰安妇制度残害最深的国家。目前韩国健在的慰安妇还有1000余人。现在,韩国有一个名为“韩国挺身队(慰安妇)问题对策研究委员会”,从1992年开始,每周的星期三,当年的慰安妇老妈妈们就到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前去抗议,要求赔偿。一直坚持到现在,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据说,日本曾暗中想以民间赔偿的形式赔付韩国慰安妇们,但她们拒不接受,坚持要求日本正式道歉。对于慰安妇问题,韩国政界的想法是,当年的慰安妇现在都已经八九十岁了,让这个问题随着这批老人的离世而自然解决。所以虽然从1992年以来慰安妇们一直坚持抗议,但韩国高层一直没有予以重视。这也是李成延问题反应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吧。
李成延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还有几个因素。首先,近来日本首相小泉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激起韩国国内很多民众的愤怒。其次,日韩之间的独岛(日本称“竹岛”)归属问题也是一个矛盾的焦点。每年3月1日(韩国独立运动纪念日)韩国很多团体都举行抗日示威活动。1996年3月1日我在釜山时,就曾亲眼看到示威团体打着“独岛是我们的!”大幅标语游行。但到现在独岛问题仍没有解决。再有,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国民的人均GDP收入达到了一万美元,由此民族自信心增强。以前韩国一直受日本的压制,到五六十年代也总是落后于日本一步。现在韩国人虽然承认还是落后于日本10~15年,但GDP增加后韩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随之上升,他们相信可以战胜日本。
另外,韩国人很抱团,崇尚集体主义精神,有很强的共同体意识。2002年的世界杯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韩国球迷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能形成一个“红魔”拉拉队。这是因为一来韩国是单一民族,容易团结;二来韩国国土面积不是很大,人们容易认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某个组织发起捐献黄金的活动,国民马上就予以响应,这也体现了韩国国民的爱国意识。
不过从国家层面看,韩国政界对待日本还是非常务实的,他们从整个国家利益的角度去发展韩日关系,而且把经贸等关系先发展起来。但是,韩国上层人士对日本是“既爱之,又恨之”,毕竟他们的父辈祖辈遭受过日本人的侵害。韩国人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历史。
恩仇分明的民族
我认为在韩国民间,反日情绪的长期存在不难理解。从历史上看,东亚文明首先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但是韩国这个在文化上对日本有帮助的邻居,几百年来却经常遭受来自日本的侵略。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发动的侵略战争,从1592年直到1598年,日本军队赖在朝鲜半岛长达七年,最终被明朝军队和朝鲜军队赶回日本。在战争和占领期间,日军劫掠烧杀,手段残忍,包括把战死者的耳朵割下来送回日本“报功”。现在京都方广寺附近的“耳冢”,就埋着当年被日本侵略者残害的朝鲜人的无数个耳朵。
朝鲜民族的一个特点,是恩仇非常分明。他们感念明朝出兵克服国难的恩德,至今在韩国仍保留着朝鲜时代建立的祭祀明朝君臣的庙宇,很多地方还保有使用“大明崇祯某年”的碑刻,其实立碑时中国已经是清朝的天下,但他们使用的却是早已灭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明朝年号。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当年朝鲜君臣对清朝取代明朝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明韩国民众一直没有忘记当年明朝帮助他们赶走日军的功绩,对明朝还怀着一种感恩的心理。
在近代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略变本加厉。日本殖民主义除了具有欧美殖民主义的一般特性,如订立不平等条约、资源掠夺、控制市场、资本输出之外,还具有日本式的“东方特色”,比如搞“皇民化”、创氏改姓,企图把所有的朝鲜人都变成日本人。英国在印度就没有搞什么“英国化”,也没有强迫印度人改用英国姓名。法国在越南也是如此。而日本的殖民化是采用强制性的暴力手段,急欲把殖民地的居民变成日本天皇的二等臣民。不仅在物质上敲骨吸髓,而且在精神上彻底奴化、彻底征服,这是颇有“日本特色”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依据阴阳五行、风水观念等传统意识,干了不少用心险恶的勾当,例如通过修公路切断朝鲜的“国脉”,甚至还在有些地方打上铁钉,妄图使“国脉”永远无法恢复,从而瓦解朝鲜民族的抵抗意志。这种“东方式”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仇恨,韩国民众永远不能忘记。
1986年我在日本研修期间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印象很深。当时正值汉城亚运会,好多日本记者前往韩国采访。画面上出现一个日本记者拿着礼物拜访一位韩国老太太的场面,日本记者连连鞠躬,对当年侵略韩国的行为表示道歉。那位老太太却怒不可遏,抓起礼品就扔到了门外,并且说;“你们当时侵略了我们,干了那么多的坏事,现在想用这点东西收买人心,没门儿!”
韩国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怀有根深蒂固的仇恨,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日本军国主义对韩国侵略手段之残忍、毒辣、彻底,使韩国人永远无法忘记;另一个是日本政府在对侵略战争的反省上,缺乏诚意,参拜靖国神社、修改侵略历史的教科书事件等就是明证。
涂抹太阳旗事件
1936年,朝鲜人孙基祯和南升龙作为日本马拉松选手出战柏林奥运会。他们虽然身披日本战袍,但分明是朝鲜民族的儿子。孙基祯以奥运会马拉松历史最好成绩夺取金牌。南升龙也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向全世界显示了朝鲜青年的超强能力。
然而领奖台上升起的却是日本的太阳旗,国名也不是朝鲜而是日本。《东亚日报》刊登马拉松英雄孙基祯的照片时抹去了他胸前那面代表耻辱的日本国旗。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涂抹日本国旗事件。由于这次事件,《东亚日报》被无限期停刊,报社的负责人也遭受了牢狱之灾。
历史感情和现实外交
顾金俊 李成延事件发生后,韩国《中央日报》发表了一个学者的看法,认为在整个国家的慰安妇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把所有气愤都撒到李成延身上有失公允。在韩国民众中,很多人存在着这样一种不平衡心理:当初亲日的人,或者说帮助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朝鲜半岛的那些人,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和整个民族的苦难,但在独立后,这些人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子子孙孙都享受着荣华富贵,而且在国家领导层中占了主导地位。这也是一旦出现涉日问题,国民中压抑已久的情绪就会大爆发的一个原因。
我还有一点体会:韩国人既注重记住历史,又能够面向未来。
我在韩国三年中接触到的人士,从上层社会到企业界到普通百姓,给我的感觉是韩国人没有忘记历史,但是也没有因为历史问题就一味地仇视和排斥日本,拒绝和日本发展政治、经贸关系。其实两国的经济、政治关系发展得非常深入。
从2002年起,韩日之间开始研究建立自由贸易区(FTA)的课题,去年韩日最高层达成共识加快建立自贸区的速度。有专家预测,如果不出意外,到2005年韩日将达成自贸区协定。实际上如果韩日自贸区建立,涉及的将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两国国民的感情交流以及文化的沟通等。韩国认为,建成韩日自贸区,韩国从日本引进的资金和技术会大规模地增加;而日本现在正需要开拓市场,所以拥有4000多万人口的韩国对日本也是一种市场补充。
当然在韩日建立自贸区过程中也有一些干扰因素,比如政府的政治意愿与国民感情之间的矛盾等。但是韩国一直没有放弃这项工作,现在成果显著。韩国在处理历史感情问题和现实政治外交问题上还是非常理智的,他们更多地是从国家宏观利益出发来处理这些问题。
狂热与理智并存
宋成有 作为半岛民族,韩国是在大国环绕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要保护、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必须具有顽强的自存能力。几千年以来韩国虽然邻近中国,受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强烈,但由于自存能力强,并没有被同化。对于这种自存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表现了他们民族性中顽强、火爆、刚烈、集团认同感强烈等特点。但从另一方面看,那种相对封闭式的生活圈在有利于保存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容易爆发集团性的狂热。这种集团性狂热在体育比赛中有助于激发运动员的竞技积极性,当然很好。但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时如果头脑狂热,就未必是好事了。
李成延事件之所以在韩国反应如此强烈,可以从半岛民族的这些特点中得到某些解释。我认为引发轩然大波,可以理解,但因此就断送了一个演艺者一生的前途,就有点“过犹不及”了。特别是犯了错的人在真诚悔过后,还是“给出路”比较好。
相比之下,中国的“日本军旗装”事件,反映了中国人处理类似问题的特点。不少人愤慨之极,也有人采取了抗议行动,但多数人持“宽容是一种美德”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使当事人反省道歉后,能继续活跃在演艺界。但我们也不能不对演艺界一些年轻演员对历史的无知而感到惊讶,对那些见利忘义的编导表示愤慨,对我们历史教育的欠缺,包括烈士纪念物保护不周、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资金投入不足、经济至上而冷落历史等不该发生的现象感到遗憾。由此,也更加感到了作为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研究意义。
顾金俊 2002年世界杯时我正在韩国,一些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看到“红魔”拉拉队时不无担心地说,这弄不好要出事了。但我去现场后,看到他们怎样看球、怎么表达庆祝胜利的方式时,我被感动了。每次韩国队一进球,球迷们就互相拥抱,高喊“大韩民国万岁!”一片疯狂。但球迷并没有丧失理智,甚至散场时他们会自动地把所有垃圾都捡起来装到塑料袋里拿走。汉城广场那么大,数十万人看完球后场地一干二净。之后韩国新闻电视台采访我看世界杯的感受时,我说,“那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的。”
对于韩国这种集团性狂热是否会走向极端的担忧,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韩国第一任总统李承晚因为专制和腐败被迫下台。在他离开总统府那天,好多韩国人情绪激动地聚集在总统府前准备教训他一顿,但当李承晚颤颤巍巍地走出来,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满头白发、风烛残年的老人时,心一下软了,没有人采取过激行为。由这些事例来看,韩国人虽然有集团狂热的一面,但也有善良自尊、讲究秩序的一面。
世界文化的演示场
顾金俊 韩国也是世界文化的演示场,韩国人能很快地接受外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在韩国的土地上或者生根发芽,或者瞬间消失。现在世界几大文化只有伊斯兰文化没有在韩国流传开来,其他的如基督教、天主教、儒教、佛教、道教等在那里都有非常广泛的根基,而且能够和谐并存。为什么如此小的民族能有如此大的容量,而且能把宗教和他们现实的政治关系处理得这么好,很值得我们思考。
朴光海 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也有其特殊性,它处在中国大陆东北角,同时隔海与日本相望,战后由于美国的长期驻军,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也很大,这样,东亚文明和西方文明在此交汇,所以韩国认为它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开放之地。但是为什么韩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够很好地保存呢?这是因为这个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从未忘记充实自己的传统文化,像中国的儒教传到韩国以后在韩国保存得比中国还要好,甚至有些祭祀的程序在中国都失传了,反而要去韩国学习。
中国从中借鉴什么
顾金俊 韩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薄底锅”的性格,热得快凉得也快!遇到一件事一下子群情激愤,但过两天这种情绪就下去了。这实际上对韩国政府非常有利,当某一涉日事件发生时,韩国政府会受到来自民间的很大压力,但事件过去后民众情绪能很快地趋向稳定,政府政策也就能很快地恢复正常,而且政府的大目标不改变,这就保持了韩日经济、政治关系的稳定发展。20世纪60年代朴正熙政府和日本签署关系正常化条约时,当时韩国的反日情绪比现在要严重得多,但政府还是决定和日本建交,争取日元贷款,而后来这些贷款确实对韩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在韩国,对于历史问题该争论的要争论,该呵斥的要呵斥,但不让历史问题影响正常的外交策略和战术。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国人的反日情绪已经转化成一种民族的动力。韩国和日本踢足球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日本人胆怯。在工业方面,韩国最初的汽车、半导体都是从日本引进,但韩国人凭着一种拼劲儿进行拆装、模仿、学习。现在韩国的半导体生产量已经可以左右世界价格,韩国汽车的对美出口也超过日本。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宋成有 这也与政府的政策引导有关。李承晚时代推行彻底的反日政策,韩日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举行多年,毫无结果。朴正熙上台后为开发经济,在1965年实现了韩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虽然在当时遭到一片谴责,但应该承认朴正熙还是有眼光的。韩日关系正常化,对韩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朴正熙要求国民树立在所有方面胜过日本的观念,最终赶超日本,竭力把国民情绪化的激情引导到有利于国家经济开发的方向上来,使之成为实现韩国现代化的巨大精神动力,朴正熙政府是很明智的。
在中国,也存在如何将民间对日情感进行必要引导的问题。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感情不断下滑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在我国,舆论在慢慢走向多元化,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所谓“对日新思维”是一厢情愿地与日本改善关系的一种看法;将军国主义与日本国民区别对待的传统立场是一种看法;一些情绪激烈的年轻人?穴包括网民中的“愤怒青年”?雪的反日态度也是一种看法,等等。在多种看法并存的情况下,需要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下,从对日政策的长远考虑出发,分清历史是非,维护和平发展的大局,把激情能量有机地整合到发挥积极作用的轨道上来,以利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中日关系的发展。
一个“李成延事件”折射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问题对“别的国家”―――用那位老奶奶的话来说―――也具有启发意义。从一个具体事件来看一个民族的“国民性”,当然是不全面的,但“平实理性看世界”的目标,不就是通过这一个个方面来实现吗?这就是我们这次讨论的意义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韩国人 宽容 韩国人,为什么“不宽容” 韩国人 为什么韩国人对她不宽容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