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佐夫惹了谁?] 阿西惹尼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这条消息还称,“尼亚佐夫总统的执政期已经开始倒计时”。那么,究竟因为什么尼亚佐夫总统如此令美国人容他不下?又是因为什么促使美国人对这个相距万里的中亚小国的内政下如此一番功夫?我们若能对9.11后大国势力在中亚地区的整合稍作回顾和梳理,其中的原委就一目了然了。
  
  为善看眼色的“土库曼巴什”
  
  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地区的西南部,1991年苏联解体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担任共和国总统的尼亚佐夫没有像中亚其他国家那样盲目追随俄罗斯推行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经济上的“休克疗法”,而是依然实行一党制领导。同时,尼亚佐夫总统又根据土库曼斯坦地处中亚与南亚、西亚连接地带的地缘政治特点,考虑到周边地区国际因素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制定了中立的外交政策。土库曼斯坦濒临里海,拥有天然气22.8万亿立方米和石油120亿吨的丰富能源储量。为了摆脱苏联国民经济体系崩溃带来的灾难性打击,开辟本国经济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尼亚佐夫总统制定了优先发展天然气和石油工业的“能源富国战略”。十年来,土库曼斯坦的经济连续保持17%~20%的年增长率。尼亚佐夫的一系列政策,在这个年轻国家诞生后的草创时期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卓有成效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在这个人口不多的国度里更显得格外突出。2001年土库曼斯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0多美元,在中亚五国中仅次于哈萨克斯坦而居第二位。在国家的福利政策下,土库曼斯坦公民免费使用水、电、天然气和食盐,面包和奶制品也非常便宜,公共交通也得到政府大笔补贴,尤其是石油产品,1美元可以买到40公升汽油,价格甚至低于罐装饮用水。
  与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各国经济的普遍低迷状态相比,土库曼斯坦国民确有他们自豪的本钱。然而土库曼民族历史上积淀的深厚游牧社会传统,却使土库曼斯坦人习惯性地将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同困难作斗争的功绩偶像化到尼亚佐夫总统一人的身上。在当今土库曼斯坦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使用率最频繁的词汇――“土库曼巴什”,意为“土库曼之父”;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和全国各地的所有大型建筑上,到处都醒目地悬挂着尼亚佐夫总统的画像;土库曼斯坦国家报《中立的土库曼斯坦》等主要报刊每日第一版上,必须载有尼亚佐夫总统的一段语录,并且还有一幅他的近日活动照片。这一切对于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中国人来说,不过似曾相识而已。但是对于把自己的社会价值观看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国人来说,就成了不能容忍的“对人类进步的挑战行为”了。
  
  不知不觉得罪了“山姆大叔”
  
  如果只是因为个人崇拜、一党执政和终身总统,还不至于让美国政府的决策者们如此耿耿于怀。尼亚佐夫总统恰恰是在美国上层最看重的几个问题上,不知不觉地得罪了美国人。
  首先,伊朗是美国政府认定的“流氓国家”之一。今年年初,布什政府将伊朗与伊拉克、朝鲜一并列为“邪恶轴心”。而土库曼斯坦在独立后却一直是中亚五国中与伊朗关系最密切的国家。两国间有着历史文化关系。在16世纪希瓦汗国统治土库曼斯坦大部分地区时,就有相当部分受到伊朗沙赫的管辖。至今,在国外的土库曼人也属伊朗最多。土库曼斯坦是个内陆国家,独立后发展石油经济的最大困难就是运输通道。为此,土库曼斯坦与伊朗达成了“换油出口”的协议。由于伊朗的产油区集中在波斯湾沿岸,而北部油源稀少。于是,土伊双方商定,由土库曼斯坦南部将原油运往伊朗北部,满足当地生产、生活之需,再由波斯湾出口同等数量的原油,油款在扣除一定的过境费用后支付给土库曼斯坦政府。这种合作当然解了土库曼斯坦的燃眉之急,可同时却得罪了美国人。
  其次,有的美国媒体指责土库曼斯坦过去曾与塔利班有过经济往来。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在阿富汗内战时期,塔利班的军官的确曾是土库曼斯坦石油部的常客。塔利班那么多大小技术兵器能够开动起来,并且几乎攻占阿富汗全部领土,没有相当充分的燃料供应是不可能的。可话又说回来,北方联盟后勤人员也一直是土库曼斯坦石油外销部门的座上宾。作为急于用石油致富的国家,就近做几笔石油生意也无可非议,况且土库曼斯坦早已申明了自己的中立国策,无敌无友,你买我卖,并不是什么出格的事。可是9.11后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与塔利班组织打交道成了土库曼斯坦摆脱不了的把柄。
  土库曼斯坦对美国借领土、领空配合反恐行动的不冷不热态度,也很让华盛顿恼火。2001年底,美国宣布将对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政权采取军事打击行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纷纷表示愿为美军提供领空、领土、机场和技术支援,美国及北约部队也以不同的规模分别进驻这些国家。尼亚佐夫总统这时也召见了美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表示愿为国际反恐联盟提供方便。但鉴于土库曼斯坦的中立原则,只为人道主义援助打开大门。这一“不识时务”的态度,很让美国人觉得没有面子。此后,美国陆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汤米?弗兰克斯和作为特使的美国高官威廉?泰勒又几次试图说服土库曼斯坦政府能与美国进一步加深合作。然而,尼亚佐夫总统仍然坚守中立的最后底线,更使美国人迁怒于这个“顽固的”中亚领导人。
  
  莫非也是文明冲突
  
  关于中亚地区在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政治格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早有许多东西方学者提出过到位的评价。中亚地区的重要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欧亚地缘政治版图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中枢的突出地位;二是历史上形成的多元民族、宗教的地缘文化因素,形成了当今中亚各国社会的复杂结构。地缘政治上的特点,引起地区外各种政治势力的觊觎和介入;地缘文化上的特点,导致了中亚社会稳定的脆弱性。因此,不论是来自地区外部的势力,还是地区内原有的力量成分,只有积极地维护地区力量对比的基本平衡,保持中亚地区内部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才能达到一个对各方都最有利的多赢局面。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在9.11后积极迎合美国及西方军事力量的进入,一方面是依靠其来震慑地区内猖獗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势力;另一方面也是凭借外力平衡冷战后一直居主导地位的俄罗斯传统势力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观察,如果以为中亚各国从此全盘接受了西方战略意图和社会模式就显然过于简单化了。细心的人们大概还记得,1999年底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走访中亚各国,一边与各国政府签署一项项高额合作协议,一边毫不客气地批评着各国社会缓慢的“民主化”进程,甚至将乌兹别克斯坦当局严厉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哈萨克斯坦总统选举程序、吉尔吉斯斯坦逮捕反对派领袖等各国家门里的那点事全抖落出来作为把柄,令一向具有较强民族自尊心的中亚领导人很不受用。这是9.11前中亚各国与美国及西方矛盾关系发展的缩影。9.11后,美国为了取得中亚各国对反恐行动的配合,一改原先的旧面孔,开始承认哈萨克斯坦的市场经济地位、安排乌兹别克斯坦总统访美、解除对塔吉克斯坦的武器禁运。应该承认,既灵活又实用的策略变通为美国在中亚确立军事存在减少了许多麻烦。然而,当反恐的喧嚣过后,中亚各国与西方在国家模式和社会发展上的差异并没有因为9.11事件的发生而被抹平,美国致力
  于改造“后苏联空间”的长期战略也不会就此罢休。
  届时又会有哪位中亚领导人面临尼亚佐夫总统今天遇到的尴尬,恐怕将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
  

相关热词搜索:尼亚 惹了 佐夫 尼亚佐夫惹了谁? 招谁惹谁 谁敢惹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