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温州猜想_温州后京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在经历接二连三的老板跑路潮后,温州金融业似乎站到了转折点上。 11月8日,温州召开全市金融工作会议,高调抛出以“民间资本阳光化”为主要对象的地方金融改革“1+8”行动方案。“1”是指温州市政府新近起草并已在上报过程中的《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8”是指在前述《总体方案》的框架下,配套8个地方性专项具体子方案。
当天,温州市政府还发布了《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规划,未来五年,温州将用七大重点举措推动温州金融业发展。
熟悉温州发展史的人知道,这不是温州第一次提金融创新。事实上,早在2002年,温州就曾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引发各方关注。但此后该试验区无疾而终,温州在全民借贷的路上越陷越深,并最终引爆了今年大规模的老板跑路潮,引发举国上下的持续关注。
今年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南下温州考察。此后,从中央到地方,围绕温州的一系列救市方案密集出台,温州金融局势瞬间趋于稳定。
但正如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所说,“这些措施大多是‘止痛药’、‘退烧药’,可以一时缓解病痛,但无法有效根除病根”。在此背景下,温州紧急重启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并通过浙江省政府上报中央,试图从体制、机制上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当地发展的金融难题。
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会否最终花落温州?温州6000亿元民间资本,能否就此有效疏导,答案还是个未知数。
遍地流金的温州
上世纪80年代初,偏处浙南山区的温州各地,出现大量家庭作坊和专业化市场,并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被著名学者费孝通称为“温州模式”,传诵至今。
1983年,温州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1984年,温州集资兴建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农民城。这些已经载入史册的事件,标志着温州曾经的辉煌。
2000年后,“温州模式”开始发生变异,积累了巨量财富的温州人,开始形成庞大的炒作大军,以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为代表的温州资本,四处攻城略地,令各地闻“温州游资”而色变。在这过程中,民间高利贷愈演愈烈,并在近年形成“炒钱”风,最终引发了今年数以几十计的老板跑路潮。
在温州经济最发达的乐清,仅2009年,就有高秋荷、郑存芬两位农妇,因犯集资诈骗罪被一审判处死刑(二审均改判死缓),两人的涉案金额,都为1亿多元。
今年以来,温州各地又连续爆发非法集资大案,如永嘉的施晓洁案、龙湾的王晓东案、泰顺立人教育集团案等,涉案金额都以数亿计,温州11个县市区,几乎无一幸免。
截至10月底,温州公安部门共立案侦查非法集资类犯罪案件38起,涉案犯罪嫌疑人57名,刑拘39人,涉案金额36亿元。而这显然还只是冰山一角。
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统计,温州民间资本超过6000亿元,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其中参与民间借贷的资本约1100亿元。
这些民间借贷资金主要来自民营企业主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包括:温州当地生产生活结余的资金,全国各地在外温州人的投资回流资金,温州在世界各地华侨汇回的资金。
单以华侨汇回的资金计算,数量即十分惊人。
温州是全国重点侨乡。根据温州侨联统计,温州籍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有50多万人,遍布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在温州的归国华侨和侨眷就有43万人。
令当地监管层担忧的是,这些日渐庞大的侨汇资金,除进入楼市外,还有可能进入地下钱庄和高利贷公司等领域。由于投资渠道的缺乏,近年来,温州汇市外汇交易量一直处于北京、上海两城市之后,高居全国第三。
虽然温州人业已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但温州人对财富的追逐,并没有停歇的迹象。“没有三套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温州人。”温州一家报社的记者这样自嘲。他认为,温州人天生就是生意人,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要多挣钱。温州人血管里流淌的就是经商的血液,大部分温州人最大的志向,就是要当老板。“几个温州人碰到一起,第三句话,八九不离十就是最近有什么投资门路。”
温州人“挣钱不问出处”,但失去实业的支撑,“钱生钱”只能是一个泡沫游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今年三次在温州调研。他认为,温州实业“空心化”和民间资本“热钱化”是当前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两大潜在风险。
在11月8日召开的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亦表示,温州出现的经济金融问题,是温州“两多两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融资难)问题的集中体现,“究其根源,在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没有建立起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
温州金融业现状
一边是民间资本充溢,四处寻找出口;一边是金融体制制约,没有合法的出口。震惊全国的老板跑路潮,开始倒逼温州金融改革。
在民间资本充溢的温州,金融业发展虽然有着各种制约,但相比一般地级市,已经发达许多。
温州超过6000亿的民间资本,加上该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多年连续为全国最低,吸引了全国银行业的目光。国内几乎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温州开了分行。
目前,温州共有25家商业银行。其中温州银行为总行,其余24家都为分行,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10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台州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等5家总部在浙江的银行,及恒丰银行、福建海峡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温州分行,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温州办事处。
除现有的温州银行外,温州方面一直希望再成立一家温州华侨银行。但迫于政策制约,目前华侨银行尚在前期申报阶段。
温州下辖的3区6县2市,每个县(市、区)都有各自的农村合作银行(信用联社)。温州村镇银行的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亦处于领先位置。2009年3月,由瓯海农村合作银行发起的永嘉恒升村镇银行成立;当年5月份,由建设银行发起的苍南建信村镇银行成立;2010年5月,由杭州联合银行发起的乐清联合村镇银行成立。
截至2010年末,上述3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9.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45亿元,不良贷款为零。资本金总额5.48亿元,其中,主发起金融机构出资2.02亿元,引入民营资本3.46亿元;实现利润2403万元。
2009年8月23日,正在温州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随行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曾专程到永嘉恒升村镇银行调研,对温州村镇银行的发展表示关注。
2011年5月和6月,由北京银行发起的文成北银村镇银行、由浦东发展银行发起的平阳浦发村镇银行先后开业。至此,温州村镇银行的数量,已经达到5家。
目前,温州正处在筹建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有3家,分别位于温州泰顺、瑞安和鹿城,发起行分别为温州银行、招商银行与浙江稠州商业银行。
温州离实现一县(市、区)一村镇银行的部署,已为时不远。
小额贷款公司方面,自2008年10月苍南县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起,温州市至今获批组建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已经达到22家,数量居浙江全省第一。这22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达55.2亿元,银行融资28.12亿元,贷款余额92.93亿元。平均注册资本金2.51亿元,高于2亿元的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一。
上述金融、准金融机构外,温州还有4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获得经营许可证。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温州的融资性中介机构数量达1879家,其中包括186家担保公司、1088家投资(咨询)公司。
2008年9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温州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温州此后四年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达2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左右;银行存款余额达5600亿元,贷款余额达4500亿元以上。力争到2011年,全市上市公司达30家以上,融资规模达100亿元,拟上市企业达50家以上,逐步形成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中的“温州板块”。
但目前的现状,与3年前的目标依然相距甚远。以上市公司为例,目前,注册地在温州的上市公司,只有浙江东日、报喜鸟、森马服饰等7家,不到全省的1/30,在浙江11个地市中排名倒数第四。
无疾而终的几次改革
2002年12月20日,浙江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在温州召开“深化温州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宣布温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正式启动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
《国际金融报》当时报道,新一轮六项金融改革方案大致内容如下:
―国有银行小额贷款营销“三包一挂钩”。信贷员包放、包管理、包收,提成贷款收益的一部分。这是创新国有银行经营机制、推进国有银行走向市场化、最终上市三步走的第一步。
―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温州在已有两个县的农信社试行的基础上,明年将在县城及县城以下的农信社全面试行存贷利率浮动,全部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一定比例内上下浮动。
―改革农信社。农信社改制有三条路,今后在温州这三条路都会一起试行。一是维持现状,搞多级法人;二是组建一级法人,采用合作制;三是将乐清和瑞安的两个农信社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改造温州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民间资金,向民营银行的性质转化。
―推动商业银行产品、服务创新,比如推出个人委托贷款。所有商业银行都将可以做,模式比目前中国民生银行的做法还会有创新突破。这样将促使大量的民间资金通过银行来管理。
―政府组建两家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2002年8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到温州调研5天,提出了温州金融体制改革的设想。9月,浙江省领导和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决定将温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经过三个多月的专家论证、沟通协调,温州方面提交了上述六项金融改革方案。按照当时媒体的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已予正式批复,同意实施”。
早在1987年,温州就被正式列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利率改革的试点城市;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浮动利率改革又在温州试点。
但此事无疾而终。
今年1月7日,温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在自己的官方网站公布了《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各界普遍认为,温州将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允许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城市。温州的金融改革,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但不到一周,温州境外直投方案,即被国家外汇管理局叫停,原因是“未经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此后,该方案再无下文。
金融改革寻求突破
老板跑路潮发生后,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南下温州,与温州多位民营企业家座谈,商讨破解温州难题的方案。温州方面重提“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温家宝现场指示周小川、刘明康等随行官员给予重视,“可以再研究一下。”
据与会人士向媒体透露,如果把温州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可以给温州动力,使其金融发展能够尽快走上正规的轨道,同时扩展融资和贷款的渠道。
以此为契机,温州市政府迅速起草了《温州国家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目前,该方案已报至浙江省政府,省政府正会同浙江银监局、人民银行在浙机构研究完善方案,结合全省实际情况,综合以后再呈上级部门。
据《温州日报》报道,该方案覆盖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等各方面,涉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实施小额贷款公司三年行动计划、成立股份制村镇银行、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探索组建金融资产场外交易市场等。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表示,温州此次金融改革主要考虑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民间资本投资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两难问题;二是补充在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缺的一个断层,即“小金融”的问题,能不能在温州做一些民营性质的小金融机构试点;三是规范民间借贷,发展民间金融,如建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民间借贷登记中心等,让民间借贷“阳光化”。
在11月8日的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围绕总体行动方案,温州市还在市级行政权力范围内制定了8个专项具体子方案,提出要将温州打造成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逐步形成民间资本的集散中心。
按照方案,温州市3年内将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20家,且今后温州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将改变以往通过申请发起的方式,变为公开招标发起,并将拿出一定比例的筹建名额,向在外的温商企业招投标,引导温商企业将总部迁回温州。
同时,温州将新增11家股份制村镇银行,使民间资金由“体外循环”变为“体内循环”。全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总数增加到30家,并将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对温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扩大和调整股本结构,增强核心资本充足率。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温州市也在积极争取政策,使各类贷款利率在法定贷款利率之上的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由借贷双方自行议定。
《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还建议,在温州选择几个县(市、区)各选择一个行政村或乡镇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的试点,探索建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等。据了解,这是为民间借贷双方提供供求信息汇集与发布、借贷合约公证和登记、交易款项结算、资产评估登记和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的机构,目的是促使民间借贷行为阳光化、合法化。
但在有识之士看来,有之前的多次前车之鉴,温州想在铁板一块的金融体系中寻求突破,前景眼下还难言乐观。
相关热词搜索:温州 猜想 后温州猜想 李米的猜想看后感 李米的猜想 视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