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教材散文篇一:初中语文人教版课内散文

课内散文专题复习

一、课标要求,考点分析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在第四学段阅读部分有如下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2014年泰安市初中学业考试语文说明”对散文部分有如下要求:

1.能够把握散文的基本特征(选材自由)。

2.能够感受散文深邃的意境。

3. 能够分析联想与想象在散文中的作用。

4.能够分析寄情于(事、物、景)、托(事、物、景)言志的表达方式。

5.能够分析联想与想象在散文中的作用。

6.能够分析关键词句在散文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通阅2008-2013年的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涉及到的课内散文阅读有2008年《白杨礼赞》、2011年《敬畏自然》、2012年《雪》、《傅雷家书》。命题呈现形式以客观题为主,考点主要集中在内容的理解、概括,句子的理解、赏析,语言特色的总结,语段的感情基调。

二、备考策略,典例剖析

结合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往年试题,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备考策略。

(一)感知文章大意,把握全篇主旨

常考题型:概括主要内容、把握全文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找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用“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概括。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讲的是“我”(人物)在小时候(时间)爬上悬崖(地点)下不来(起因),在父亲的鼓励和开导下(经过),一步步爬下悬崖的故事。(结果)

②题目扩展法,对题目扩展充实。

如《散步》一文,考虑谁在散步,在哪儿散步。对题目进行扩展:我们一家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的故事。

③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

如《我的母亲》一文,从“对我的管教”到“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难事和矛盾”,再到“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把这几个部分的层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议论抒情句。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从第九段过渡段可知本文所回忆的内容。上承“百草园”生活,下启“三味书屋”生活。

⑤取重点段法,抓住重点段落,进行主要事件内容的概括。

2.把握主旨的方法

①从重点句段上找突破。

a抓标题与文体,b抓“文眼”,c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d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如《蜡烛》一文,抓住结尾的议论抒情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就可以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即对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的讴歌。

②依据写作材料(题材)把握文章的主旨。

a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情感。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借一树紫藤萝茂密地盛开,表现了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b寓情于物——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如《行道树》一文,借助“行道树”表达了对无私奉献者的赞美之情:“神圣的事业总是

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c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从阿长给迅哥儿买回“三哼经”一事,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激之情。

③从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④善于抓住文眼。所谓文眼,指作者构思谋篇、布局行文的引发点。

如《背影》一文,“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全文正是由这一句展开回忆的。通过背影,抒发了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爱。

(二) 理清记叙顺序,明确行文线索

常考题型: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理清文章线索。

2.概括线索的作用。

3.判断记叙顺序并体会其作用。

方法总结:

1.线索分类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在仙台与藤野先

教材散文

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2.确定线索的方法

①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

②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③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

④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线索的作用

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4.常见的记叙顺序及作用(详见《初中学生学业考试手册》53页)

(三)分析表达方式,理解段落作用

常考题型:

1.文章采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2.体会文中某段话的作用。

方法总结:

1.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①记叙

特点: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串起来。作用: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清晰的了解。

②描写

特点: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

a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b作用:运用描写手法,能生动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③抒情

a特点:作者(或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倾吐、抒发自己的感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b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④议论

特点:直接阐明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主张,目的是以理服人。

a文章末尾的议论往往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b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也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某句话(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首段)

a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b结构上: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②文中(中间段)

结构上: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照应前文。

③文末(尾段)

a内容上:篇末点题;画龙点睛或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或升华主题;总结全文;令人深思,

教材散文篇二:古代散文选修教材

古代散文选修教材《大铁椎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如“省兄”、“健啖”、“囱户”、“言讫”、

“屏息”等。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本文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

魏禧:字叔子,又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清代散文家。清初散文三大家指魏禧、汪琬、侯方域。

文体:人物传记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武林中人物,在中国古代常活跃在民间,有些人对他们也感趣,为他们立传。本文写的“大铁椎”,就是一个身怀绝技,行踪飘忽的侠士一类的人物,他重情义、武艺高强。

问:大铁椎的武艺高强,但他经常抢夺响马贼的财物,似乎也不是个走正道的人,作者为什么对他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为他作传?其中有没有更深的用意?

补充:本文有删节。原文后面还有一段评论:“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黄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作者是明末遗民,具有民族气节。原来他意图反清复明,由大铁椎联想到秦始皇博浪沙遭刺客椎击的故事,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英雄人物身上,以期有朝一日真正发挥他的作用。因此,本文有所寄托,是很显然的。

三、明确本文目标。(出示小黑板)

四、让学生读课文,正音。(让学生掌握生字)

省兄 (xǐng) 健啖(dàn) 拱揖(yī)囱户(chuāng)

言讫(qì) 强留(qiǎng)屏息(bǐng)鼾睡(hān)

五、学生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翻译本文,并指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六、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难点句子,并点拔:

1、一词多义:

貌甚寝(形容词,丑陋。)

既同寝(动词,睡眠。)

多力善射(名词,气力。)

力请客(形容词,极力。)

不知何许人(名词,处所,地方。)

杀三十许人(形容词,表示 大约的数量。)

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动词,骑。)

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骑马的人)

2、通假字

(1)大铁椎,不知何许人。(椎:通“锤”,锤子。)

(2)子灿见囱户皆闭,惊问信之 。(囱:通 “窗”,窗户。)

七、学生速读课文,概括出本文叙述了有关大铁椎的哪两件事?从中表明大铁椎是一个怎样的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参考:

事 人的特点

夜半外出杀响马,夺其物。 身怀绝技,行踪飘忽。

星夜与强盗决斗。 勇力过人,武艺高强。

八、讨论:宋将军这一人物,对表现大铁椎起到的作用?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衬托手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工技击不足用

皆来学屏息观 衬托大铁椎勇猛过人

雄健 股粟欲堕

九、布置作业

1、指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①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

答。

②“吾欲护汝,则不快吾

意。”

2、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部分,并 解释其含义。

( )遇宋将军

家。 指: 与( )偕

行 指:

以( )为

豪 指:

3、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大铁椎的豪侠之气,请找出相关语句。

十、板书设计

大铁椎传

魏禧(清朝)

宋将军:(主)衬托 大铁椎(客)

工技击 不足用健啖:勇力过人。

皆来学 屏息观不冠不袜:粗犷豪爽、简朴 。 雄健股粟欲堕 不暂去:警惕性高。

不答:性格沉。

七、《大铁椎传》 译文

大铁椎,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北平的陈子灿赴河南探望哥哥,在宋将军家遇见过他。宋将军,是怀庆府青华镇人,擅长武术,周围七个省中喜好从事武术的人都来向他拜师学艺,人们因为他魁伟健壮,都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弟子高信之也是怀庆府人,力气很大,擅长射术,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他俩是同学,所以曾经陪陈子灿去拜访过宋将军。

当时,座席上有一位食量极大的客人,相貌非常丑陋,右腋下夹着一把大铁椎,重达四五十斤,不管是喝酒吃饭,还是拱手行礼,片刻也不离身。锤把上的铁链折叠环绕着,就象铁锁上的链子,拉开它约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别人说话,说话象湖南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的家乡和姓名,他都不回答。

后来,陈子灿、高信之等人和大铁椎一起睡觉,半夜间,大铁椎说道:“我走了!”说完他就不见踪影了。陈子灿看到窗户和门都紧闭着,惊奇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这位客人刚来时,没戴帽子没穿袜子,用蓝布包着头,白布缠着脚,除了一把大铁椎以外,什么东西都没拿,可是他腰带里裹有好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睡觉后再醒来时,大铁椎却在炕上打着鼾声熟睡着。有一天,大铁椎辞别宋将军时说道:“当初我就听说你的名声很大,把你当作英豪,然而你的武艺全都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极力挽留他,大铁椎才说:“我屡次搏击杀死拦路抢劫的强盗,夺走他们的东西,所以他们把我当作仇敌。

教材散文篇三: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cn

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作者:江凤娟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2期

内容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关键词:抒情散文 教学 策略

我国散文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曾以正统文体端坐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以“载道”的作用俨然排在诸文学、文体之首。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必修一为例,散文篇目众多。必修一共有选文21篇,其中散文14篇,所占比例高达66.7%。现代散文12篇,占全部散文的85.7%,占全部选文的57.1%。由此可见,散文是高一语文教材中的主要文体。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文献资料更显单薄,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潜心体会文本,以文为桥梁,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这篇文章中,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教材 初中教材散文 初中语文教材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