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爱》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张爱玲散文《爱》篇一:读《张爱玲散文集》有感
读《张爱玲散文集》有感 第一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高中阶段,只是经常听同学们议论纷纷。第二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重庆医科大学,由其海上花文学社邀请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进行的张爱玲专题讲座。
在听完这次讲座之后,一直想了解张爱玲这个人物,因为她不凡的出生,因为她的特殊经历,因为她的杰出才华,更因为许多人对她的评价和她个人与胡兰成的感情历程。说她的死亡有些蹊跷,倒不如说她的死也独具艺术性,她一个人孤独了人生的最后十年,直到选择八月十五的前夕死在一家旅馆。单说这些,我就不得不为这样的女作家感到钦佩。
这些想摸索她的欲望促使我不得不去阅读她的作品。就在看她的散文集时,我细细地品读,读出了她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也读出她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同时看出她对艺术和人生的热爱和关注。从《秋雨》中读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喜欢种花,喜欢大自然的情趣,同时她在文中通过对雨中的其它事物用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来写秋雨,足见她文学的功力。《读书报告四则》中从读书到评书,写出自己对文学著作的看法和思考,可见她也不是纯粹地去阅读,而是带着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态度,吸纳百家之长,补其之短。《论卡通画之前途》表现了她对时尚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看到她对艺术的一种预见性和成熟女性所拥有的智慧。每一篇散文,读起来都是那么富有节奏,每一篇作品都写的那么细微,极其富有意境。
在学生时代的张爱玲,也显现的有些与众不同。她以母校为荣,为未来着想。小小年纪,就有极高的志向和理想,也注定日后她成为上海界的四大文学女青年之一。对于《爱》,她有她自己的理解,一开始,便说“这是真的”,相信她是个懂得爱的女人,单纯的懵懂,单纯到一见钟情便就是爱了。我倒也觉得这样的爱单纯且感觉极佳,没有什么不好,只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它似乎多了更多旁外东西的干扰,想必很多人也都是这样的过程吧!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出自她的《天才梦》,这里面展示了她的生活充满了艺术,美而痛痒,有点自传的味道。她会钢琴,会绘画,也会写小说,而且写出的小说大胆,并不受约束。同时在她的文化背景当中似乎更多时候充斥的是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一种小资生活、以及国际主流文化生活。《童言无忌》中,她的生活由富裕一下子走到了普通,可见得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对她的影响。她认为钱是重要的,她说她是喜欢钱的,这一点似乎在任何时候也不会成为过分的爱好,任何的上层建筑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但直到最后她为钱所矛盾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温饱问题才会让人更加的踏实可靠。对于穿着,她也有自己的品味。她的参照物貌似来源于古代的色彩搭配,又好像更多地来源于《红楼梦》。她通过穿着这件小事情上,一点一点地把自己
的母亲和父亲的矛盾表现出来,也说出了家庭价值观里的一些小插曲。在吃的方面,当时上海的状况和现在三线城市的小店面没有什么区别,或许今天有些地方还比不上她那个时代的上海,在她作品里的店面中已经出现了收费的计算机,何况有的地方现在都没有信息化呢。她和弟弟一起快乐的生活和玩耍似乎都因继母的出现发生了变化。弟弟是个不过于记事情的孩子,过去了也就忘记了,而她却看事情看的明白,由愉快的心里状态一下子到悲伤到极致的情绪,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这些情绪的喷发也似乎为她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养料。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这点我是颇有感受的,有思想的,有所智力激发的。小的时候常常跟随着母亲来往太原大姨家,也就在那个时候接触到所谓意义上的省会城市太原,那会有种惊奇有种莫名的向往。后来接着去过我所在城市周边的一些县城和旅游景点,也无意间把这些地方和大城市做过比较,发现了几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和问题所在。以前读这句话一直以为只有走出去旅游大型的旅游景点才叫行万里路,只有把一些所谓的纪录片看过才算是行万里路,但是当这句话再次出现在张爱玲的《道路以目》中时,她所诠释的“行万里路”给了我另一种启发,也让我更加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只要你每天带着新的思想、新的心态去走同样一条路,才会发现很多故事的存在,才会发现一些生活的真谛,才会发现写作的素材原来很多很多。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只有把自己打扮起来,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个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男人们的眼球。《更衣记》中开始所说的,似乎有些批判性的味道,又好像是在说她们是解放了的一代,并为清朝妇女们的穿着感到悲哀(没有女性应该有的魅力),同时也在反抗那个穿些奇装异服就被称为伤风败俗的时代。穿衣不光拥有细微的一些小细节,也同样拥有一些传统的小讲究。比如: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这一点也足以见得张爱玲对穿衣打扮是独有研究的,所以在穿衣的色彩搭配上才大胆独到,在一定时期也引领了整个时装界的前进。
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闲阶级一贯的态度。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他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我觉得有点像现在的一些城市中层阶级和农村人民,爱慕虚荣。早在她那个时代就已经提出了版权的概念,可是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也只有最近的几年里,版权问题才喊起来,可见中国服装的品牌和世界服装话语权落后也是必然的结果。《更衣记》可以称得上中国清朝乃至国民时期的一个服装发展历史,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整体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是,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和“职业上的成败,全看一个人的为人态度,与家庭生活里没有什么不同。普通的妇女职业,都不是什么专门技术的性质,不过是在写字间里做人罢了。在家里有本领的,如同王熙凤,出来了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经理人才。”都出自于《姑姑语录》。大概写这样的作品,是为了记住姑姑这个人,亦或许只是为了她姑姑所说的话吧。“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活口的,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嫌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这些话是多么的真实,又是多么的引人深思。似乎也在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语言需要积累,指不定哪天就能成为一篇文学稿子的素材。“我是文武双全,文能够写信,武能够纳鞋底。”这些幽默诙谐的话又给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是不是也应该让她们的这些语录精神也同样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年代重新被人捡起?
读了这十二篇散文,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收获。不管写一篇什么样子的文章,都需要有思想、有对生活细微的观察,都需要有核心、有重点把握的地方。生活就是一本书,你经历的多了,那么你写出的文字也就多了,生活是有趣的,同时又是烦躁的,只有零零乱乱地拼凑,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有人唠唠叨叨,那就让生命丰富一些吧,那就让经历更精美一些吧!
张爱玲散文《爱》篇二:读张爱玲散文集有感
读张爱玲散文集有感
第一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高中阶段,只是经常听同学们议论纷纷。第二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重庆医科大学,由其海上花文学社邀请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进行的张爱玲专题讲座。
在听完这次讲座之后,一直想了解张爱玲这个人物,因为她不凡的出生,因为她的特殊经历,因为她的杰出才华,更因为许多人对她的评价和她个人与胡兰成的感情历程。说她的死亡有些蹊跷,倒不如说她的死也独具艺术性,她一个人孤独了人生的最后十年,直到选择八月十五的前夕死在一家旅馆。单说这些,我就不得不为这样的女作家感到钦佩。
这些想摸索她的欲望促使我不得不去阅读她的作品。就在看她的散文集时,我细细地品读,读出了她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也读出她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同时看出她对艺术和人生的热爱和关注。从《秋雨》中读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喜欢种花,喜欢大自然的情趣,同时她在文中通过对雨中的其它事物用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来写秋雨,足见她文学的功力。《读书报告四则》中从读书到评书,写出自己对文学著作的看法和思考,可见她也不是纯粹地去阅读,而是带着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态度,吸纳百家之长,补其之短。《论卡通画之前途》表现了她对时尚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看到她对艺术的一种预见性和成熟女性所拥有的智慧。每一篇散文,读起来都是那么富有节奏,每一篇作品都写的那么细微,极其富有意境。
在学生时代的张爱玲,也显现的有些与众不同。她以母校为荣,为未来着想。小小年纪,就有极高的志向和理想,也注定日后她成为上海界的四大文学女青年之一。对于《爱》,她有她自己的理解,一开始,便说“这是真的”,相信她是个懂得爱的女人,单纯的懵懂,单纯到一见钟情便就是爱了。我倒也觉得这样的爱单纯且感觉极佳,没有什么不好,只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它似乎多了更多旁外东西的干扰,想必很多人也都是这样的过程吧!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出自她的《天才梦》,这里面展示了她的生活充满了艺术,美而痛痒,有点自传的味道。她会钢琴,会绘画,也会写小说,而且写出的小说大胆,并不受约束。同时在她的文化背景当中似乎更多时候充斥的是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一种小资生活、以及国际主流文化生活。《童言无忌》中,她的生活由富裕一下子走到了普通,可见得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对她的影响。她认为钱是重要的,她说她是喜欢钱的,这一点似乎在任何时候也不会成为过分的爱好,任何的上层建筑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但直到最后她为钱所矛盾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温饱问题才会让人更加的踏实可靠。对于穿着,她也有自己的品味。她的参照物貌似来源于古代的色彩搭配,又好像更多地来源于《红楼梦》。她通过穿着这件小事情上,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母亲和父亲的矛盾表现出来,也说出了家庭价值观里的一些小插曲。在吃的方面,当时上海的状况和现在三线城市的小店面没有什么区别,或许今天有些地方还比不上她那个时代的上海,在她作品里的店面中已经出现了收费的计算机,何况有的地方现在都没有信息化呢。她和弟弟一起快乐的生活和玩耍似乎都因继母的出现发生了变化。弟弟是个不过于记事情的孩子,过去了也就忘记了,而她却看事
情看的明白,由愉快的心里状态一下子到悲伤到极致的情绪,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这些情绪的喷发也似乎为她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养料。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这点我是颇有感受的,有思想的,有所智力激发的。小的时候常常跟随着母亲来往太原大姨家,也就在那个时候接触到所谓意义上的省会城市太原,那会有种惊奇有种莫名的向往。后来接着去过我所在城市周边的一些县城和旅游景点,也无意间把这些地方和大城市做过比较,发现了几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和问题所在。以前读这句话一直以为只有走出去旅游大型的旅游景点才叫行万里路,只有把一些所谓的纪录片看过才算是行万里路,但是当这句话再次出现在张爱玲的《道路以目》中时,她所诠释的“行万里路”给了我另一种启发,也让我更加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只要你每天带着新的思想、新的心态去走同样一条路,才会发现很多故事的存在,才会发现一些生活的真谛,才会发现写作的素材原来很多很多。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只有把自己打扮起来,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个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男人们的眼球。《更衣记》中开始所说的,似乎有些批判性的味道,又好像是在说她们是解放了的一代,并为清朝妇女们的穿着感到悲哀(没有女性应该有的魅力),同时也在反抗那个穿些奇装异服就被称为伤风败俗的时代。穿衣不光拥有细微的一些小细节,也同样拥有一些传统的小讲究。比如: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这一点也足以见得张爱玲对穿衣打扮是独有研究的,所以在穿衣的色彩搭配上才大胆独到,在一定时期也引领了整个时装界的前进。
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闲阶级一贯的态度。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他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我觉得有点像现在的一些城市中层阶级和农村人民,爱慕虚荣。早在她那个时代就已经提出了版权的概念,可是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也只有最近的几年里,版权问题才喊起来,可见中国服装的品牌和世界服装话语权落后也是必然的结果。《更衣记》可以称得上中国清朝乃至国民时期的一个服装发展历史,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整体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张爱玲散文《爱》)。
“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是,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和“职业上的成败,全看一个人的为人态度,与家庭生活里没有什么不同。普通的妇女职业,都不是什么专门技术的性质,不过是在写字间里做人罢了。在家里有本领的,如同王熙凤,出来了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经理人才。”都出自于《姑姑语录》。大概写这样的作品,是为了记住姑姑这个人,亦或许只是为了她姑姑所说的话吧。“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活口的,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嫌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
却是为什么呢?”这些话是多么的真实,又是多么的引人深思。似乎也在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语言需要积累,指不定哪天就能成为一篇文学稿子的素材。“我是文武双全,文能够写信,武能够纳鞋底。”这些幽默诙谐的话又给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是不是也应该让她们的这些语录精神也同样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年代重新被人捡起?
读了这十二篇散文,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收获。不管写一篇什么样子的文章,都需要有思想、有对生活细微的观察,都需要有核心、有重点把握的地方。生活就是一本书,你经历的多了,那么你写出的文字也就多了,生活是有趣的,同时又是烦躁的,只有零零乱乱地拼凑,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有人唠唠叨叨,那就让生命丰富一些吧,那就让经历更精美一些吧!
张爱玲散文《爱》篇三: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
宕昌县两河口九年制学校 王 斌
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散文以其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参透,
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
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其散文文体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独语式孤独感苍凉美世 俗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因为太感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慕恋。”①。
这是《流言》中的张爱玲最终定格于她对自己的一张照片的描述。张爱玲老年时曾在为自己文集所做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我热闹不起来。我的心永远是平止的,平止的如一潭死水,与死水不同者,只在我独立水边,望着自己瘦弯的身影,添觉出几分苍凉。”
的确,张爱玲是安静的,她个性内敛,不喜张扬,习惯偏安一隅静坐。对于人生,她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又是一个安静的听众。她把喜怒哀乐收藏,自己品味,她不在乎外界,也不顾影自怜,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细加呵护,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股淡淡的悲凉。她的喜静,许是从小的家庭磨难,许是经历了一些世事变迁,许是心智的早熟早慧,然而互补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沉默,少言让她在一派沉静中淘取到了她笔下所要的金子。于是,她手中那支笔飞扬起来,她的散文,便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她繁富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收录了1843年8月到1944年12月间所写的24篇散文,这些散文代表了张爱玲在散文方面的突出成就,鲜明地体现出了散文所拥有的文体特色。
一、独语式的个体语境
张爱玲的散文中,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别具一格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
“出版于1944年的散文集《流言》,所呈示的便是一个沦陷区的孤独女性‘嘁嘁切切絮絮叨叨’的‘私语’”②。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真实体验和内心感受出发,在主流话语之外,津津乐道的谈音乐、谈绘画、谈戏剧、谈舞蹈、谈创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形成了当时文坛上另一种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
开拓了文学领域私人生活的空间。这是一个生动、活跃、跳溅着浓郁世俗关怀火花的感性世界,它大量记录了客观世界在作者个人生动感觉中的瞬间感受和印象,显示出了作者在捕捉感官印象时的精细和敏捷。这种语境虽然不是张爱玲的独创,追根溯源,在中国新文坛上可以上溯到30年代以何其芳的《画梦录》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品。但是由于到了张爱玲登上文坛的40年代,“这种以孤独者的内心独白为主要宣叙方式的个性‘独语’文体,渐渐地被一种群体性的话语方式取代了。告别了画梦期的何其芳表示‘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李广田也走了一条相似的道路,他的散文在《画廊集》之后‘渐渐地由主观抒写变向客观的描写一方面’。(《银狐集》题记)”③所以,张爱玲散文的这种非主流的独语体话语方式,既可看作是对传统的一种承袭,也可视为是她个人的一种独特。
张爱玲是始终自居于时代之外的边缘位置,就象她自己所说的:“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在外面的。”这种人生态度就为她跃出中心叙述语境,从主流化集体化表达边缘化个人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张爱玲处于40年代上海时空环境的特殊性,也使这种语境能够成为现实,沦陷中的上海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外界有着相对的阻隔,就像是变成了一座孤岛,“一块‘无政府’、‘无中心’的悬空地带”。这一特定的背景既“助长了非主流文学的发展”④,也提供了适合于张爱玲心态的社会氛围和远离现实政治进行创作的条件。可以说,她的这种独语式的个体语境,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土壤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张爱玲散文的这种自我对世俗人生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感悟的个体语境,对推动40年代中国散文语境的多元化,拓展散文的表现空间,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也因此就在现代文学史上拥有了自己的位置。张爱玲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把作者“特异的女性的感性心理以及敏锐得近乎神经质的艺术家的禀赋和气质”,吸引了读者的视线,使张爱玲的散文得以超越时空,给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读者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和快感。同时为后人走进张爱玲的心理世界,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和其人其事,有着十分宝贵的作用。
二、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渗透
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渗透,是张爱玲散文文体的第二个特色。她的几篇谈音乐、谈绘画的散文,就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倾向。比如“有一天深夜,远处飘来跳舞厅的音乐,女人尖细的喉咙唱着:‘蔷薇蔷薇处处开!’偌大的上海,没有几家人家点着灯,更显得夜的空旷。我房间里倒没有息灯,一长排窗户,拉上了暗蓝
的旧丝绒帘子,像文艺滥调里的‘沉沉夜幕’。丝绒败了色的边缘被灯光喷上了灰扑扑的淡金色。帘子在大风里蓬飘,街上急急驶过一辆奇异的车,不知是不是捉强盗,‘哗!哗!哗!’像轮船的汽笛,凄长地,‘哗!哗!??哗!哗!’大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别离,命运的决裂,冷到人心里去。‘哗!哗!’渐渐远了。在这样凶残的,大而破的夜晚,给它到处开起蔷薇花来,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这女人还是细声细气很乐观地说是开着的。——《谈音乐》”很显然,这已经不是在谈音乐,而是借音乐的缘由真切再现一个孤独女性在空旷的大上海的夜晚,一时间的情绪流程。它是孤独处境中的作者幻觉的下意识流动,是作者对一己孤独感的着意表现。在这里荒凉的外部世界是人的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重底色,而人的孤独和凄凉又尽显外部世界的荒凉。二者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的。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是对自己人生世界的反映。不幸的童年使她过早的失落于家庭,父母离异让她在小小的年纪便失却了母爱;父亲的再婚,又是她痛失家庭的温暖。落后于时代的没落的家族使她深受厚重的家族文化氛围的裹挟,使得年轻的张爱玲无法融入新的时代而一起沉落,染上了浓重的末世情调。动荡的现实生存环境下,使她经受了特定历史时期里的种种失落——先是失去了去英国学习的机会,香港的战火又烧掉了她引以为傲的学业成绩,不得不中途辍学。在浓重的战争阴影笼罩下,一种个体生存的危机感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使她深感个体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危机。表现在张爱玲本人表白过的:“时代使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苍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威胁。”⑤以上这些经历使早就敏感、早熟的张爱玲,不仅过早地积累了对现实人生中人和事的否定性情绪,无法把自己有机的融入到群体中,有意识的封闭自我,同时代隔绝,同希望和光明隔绝,这就导致了她灵魂深处强烈的孤独感,而且用这种“失落者”的心态冷眼旁观周围的世界。正是有着这样的历程,使得张爱玲有着“失落者”的心态,带着悲观气质去感受生活,再写作过程中就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投影,创作过程中所剖析的现实也就不全是客观的经验世界,而是“内心的世界”⑥。与反应客观世界比,张爱玲更侧重于反映自己的主观世界。
张爱玲的散文都是作者主观情绪在文本中的外化,也就使她的散文创作纵使在写实中,也常常饱含着浓厚的“主观性”特征,散文创作明显的侧重于反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浓郁的孤独感和人生的苍凉感流贯于张爱玲的散文中。除此以外,孤独感和苍凉感在张爱玲散文文本中的强力渗透,是作用独特的审美追求。
三、世俗的现实精神,为女人立言
张爱玲散文文体的第三个特色就是走向世俗的现实精神。张爱玲以她薄薄的一本《流言》在众多的名家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这与她散文的内容的世俗化,生活化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她的散文内容非常多,涉及面广。散文集《流言》里都是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采撷琐碎平凡的题材,里面谈吃,谈穿,谈钱,谈艺术,谈女人,谈自己的生活等。因此世俗的人生实际上已被作者提升到了表现人生本来面目的一条必由之路。表现在散文中,她沉迷于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中,用全部体验去感知中产阶级以及市民阶层的世俗化的生存际遇。无论是饮食男女的衣食住行,还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她都能怀着一种热情的喜好,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可以说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也就是作者对这种俗世生活的了悟和沉浸的结晶,充满了对身边的人生琐事和寻常图景的发现与感悟。
张爱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她看来,“举目四眺,世界满目疮痍”,可正是对生命意义的悲观,反而导致她了对生活小趣味的近于过分的嗜好;她对“寻常的反常”的发现,使她产生了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度。我们在《流言》中看到的是一贯对人生的一切表示了强烈好奇、强烈的爱好而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的张爱玲。吃、穿、玩、游戏花钱无一不让她感到愉快,而声音、颜色、气味都能给她带来快感。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的散文题材大多取自身边的小事,而这也正组成了女人特别爱好的一些生活内容:打扮、购物、买菜、逛街、吃零食等等。她的话题也几乎可以归入女人的话题:女人的天性、女人谈论男人、身边杂事的乐趣等等。她的散文里也浸透了女人的感性,她对那些琐事的叙述和谈论充满了女性对生活特有的一种体验和感应。她一往情深谈起一块衣料,一件衣服,那种从穿衣中体味到的喜悦对于男人来说的确是微不足道,而她对“细细森森”的美,对那种“牵牵绊绊”、“意意思思”的感觉不胜低徊的回味,透露着女性纤细的感性。她在《天才梦》里就向我们描述了她从生活中得来的种种乐趣“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即使在描写战争的《烬余录》中也充斥着吃、穿、上街游玩等等这些琐事带来的快乐。“我记得香港沦落后我们
怎样满街地找寻冰激凌和嘴唇膏。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激凌。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于是第二天我们步行十多里路去践约,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激凌,里面咯吱咯吱全是冰屑子。街上摆满了摊子,卖胭脂,西药,罐头牛羊肉,抢来的西装,绒线衫,累丝窗帘,雕花玻璃器皿,整批的呢绒。我们天天上城买东西,名为买,其实不过是看看而已。从那时候起我们学会了怎样以买东西当作一种消遣。——无怪大多数女人乐此不疲。”
张爱玲的散文多而杂,不仅描述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直逼世俗人生。张爱玲不矫情,不撇清,她对生活的情趣更有一种清新的气息,生活的艺术是直逼世俗的。张爱玲母亲出身名门,是典型的西洋淑女。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这样写她的母亲:“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决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立面去。”她自豪地给自己冠上许多俗气的头衔:
“一学会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⑦她连自己“恶俗不堪”的名字也恋恋不舍“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个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
琐屑的世俗生活是实际的人生,张爱玲不耻于宣布自己是一个俗人,在俗世中体味牵牵绊绊,拘拘束束的苦乐的世俗而又真实的生活。走向世俗的现实精神与前面所述的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渗透,使张爱玲的散文交织了复杂而又矛盾的两种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
注释:
1、①《卷首玉照及其他》
2、②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
3、③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
4、④姚玳玫《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
5、⑤张爱玲《〈传奇〉再版序》
6、⑥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
7、⑦《童言无忌》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张爱玲 张爱玲散文《爱》原文 张爱玲散文卑微的爱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