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古典散文篇一:古代散文欣赏

古代散文鉴赏

一、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⑴,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⑵,抶而仆之⑶。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⑷毛一鹭,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⑸,则噪而相逐⑹。中丞匿于溷藩以免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⑻,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⑼。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⑽,谈笑以死。断头置城(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古典散文)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21),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2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26),钩党之捕遍于天下(27),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28);大阉亦逡巡畏义(2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3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31),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3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33),其辱人贱行(34),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35),赠谥褒美(36),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37),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38)。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39),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40),安能屈豪杰之流(41),扼腕墓道(42),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4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4)。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45),太史文起文公(46)、孟长姚公也(47)。

【文本注释】

?本文作于明崇祯元年(1628)。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以残暴手段镇压东林党人。天启六年(1626),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反抗宦官统治的斗争。本文是为这次斗争中被阉党杀害的五位义士而写的碑文。文章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题外有情,题外有旨,开人心胸。

?蓼(liǎo)洲周公: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吴县(今苏州)人。万历年间进士,曾官福州推官、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等职,因不满朝政,辞职归家。东林党人魏大中被逮,途经吴县时,周顺昌不避株连,曾招待过他。后周顺昌被捕遇害。崇祯年间,谥忠介。

?郡:指吴郡,即今苏州市。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除魏阉废祠之址:谓清除魏忠贤生祠的旧址。除,修治,修整。魏阉,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在各地为他建立生祠,事败后,这些祠堂均被废弃。

?旌(jīng):表扬,赞扬。

?去:距离。墓:用作动词,即修墓。

?皦(jiǎo)皦:同“皎皎”,光洁,明亮。这里指显赫。

?丁卯三月之望:天启七年(1627)农历三月十五日,此处属于作者笔误,实际应为天启六年(1626)丙寅年。

?吾社:指应社。行为士先者:行为能够成为士人表率的人。

?声义:伸张正义。

⑴缇骑(tíjì):穿桔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

⑵堪:忍受。

⑶抶(chì)而仆之:谓将其打倒在地。抶,击。仆,使仆倒。

⑷“是时”句:这时做苏州巡抚的人是魏忠贤的党羽。按,即毛一鹭。大中丞,官职名。抚吴,做吴地的巡抚。魏之私人,魏忠贤的党徒。

⑸其:指毛一鹭。呵:呵斥、责骂。

⑹噪而相逐:大声吵嚷着追逐。

⑺匿于溷(hùn)藩:藏在厕所。溷,厕所。藩,篱、墙。

⑻按诛:追究案情判定死罪。按,审查。

⑼傫(lěi)然:聚集的样子。

⑽詈(lì):骂。

(21)函:匣子。这里是用棺材收敛的意思。

(22)大阉:指魏忠贤。

(23)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缙,同“搢”,插。绅,大带。

(24)编伍:指平民。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25)曷:同“何”。

(26)矫诏:假托君命颁发的诏令。

(27)钩党之捕:这里指搜捕东林党人。钩党,被指为有牵连的同党

(28)株治:株连惩治。

(29)逡(qūn)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30)“非常”二句:非常之谋,指篡夺帝位的阴谋。猝(cù)发,突然发动。

(31)圣人:指崇祯皇帝朱由检。投缳(huán)道路:天启七年,崇祯即位,将魏忠贤放逐到凤阳去守陵,不久又派人去逮捕他。他得知消息后,畏罪吊死在路上。投缳,自缢。投,掷、扔。缳,绳圈,绞索。

(32)抵罪: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

(33)“而又有”二句:还有剃发为僧,闭门索居,假装疯颠而不知下落的。

(34)辱人贱行: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35)暴(pù):显露。

(36)赠谥(shì)褒美:指崇祯追赠周顺昌“忠介”的谥号。

(37)加其土封:增修他们的坟墓。

(38)百世之遇:百代的幸遇。

(39)户牖(yǒu):指家里。户,门。牖,窗。

(40)隶使之:当作仆隶一样差使他们。隶,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41)屈:使屈身,倾倒。

(42)扼腕墓道:用手握腕,表示情绪激动、振奋或惋惜。

(43)明死生之大: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

(44)匹夫:指平民,这里指五义士。社稷:国家。

(45)冏(jiǒng)卿:太仆卿,官职名。因之吴公:吴默,字因之。

(46)太史:指翰林院修撰。文起文公:文震孟,字文起。

(47)孟长姚公:姚希孟,字孟长。

二、 捕蛇者说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a)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u )、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jī)死者数(shu?)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lì),往往而死者相藉(jia)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

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dàn)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文本注释】

1.之:的。

2.野:郊外。

3.产:生产。

4.异:奇特的。

5.黑质而白章:黑底子,白花纹。质:原指质地,在这里指蛇的身体,花纹的衬托面。章,花纹。

6.触:碰。

7.尽:全。

8.以:假设连词,如果。

9.啮:用牙咬。

10.御:抵挡。

11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

12然得而腊之:然,但。得,抓住。而,表顺接。之,它,代永州的异蛇。 13腊(xī):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

14以为饵:以,用来。为,作为。饵,糕饼,这里指药饵。即药引子 15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

16已:止,治愈。

古典散文篇二: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外语二班 陈紫珺 1421611033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 历史散文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政论文

贾谊的文章《过秦论》,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2. 史传文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2)《汉书》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 赋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马并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

(四)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五)元明清时期。

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古典散文篇三:古代诗词散文欣赏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测试卷

1.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A.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下文写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尾联想到自己胸怀抱负,如今年岁已老,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于是悲从中来,不禁涕泪交流。

2.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A.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表明人们喜动喜热闹,所以他们争着、拥挤着、吵吵闹闹地渡过河去,一起走向江村;而诗人却喜静喜冷清孤寂,于是他一个人走向了寂寥的山林。

B.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C.诗人真实地抒写出了脱尽尘世烟火的隐逸情趣,又表现出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D.诗人以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显现出恬然超脱孤寂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3.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A.这首词的开头总述江南风物人情的美好,接着从景、事、人三个角度具体写江南的美。

B.七、八两句表达了作者久居江南,不愿回到家乡去的心情。

C.这首词的词眼是“断肠”,因为作者客居江南,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去,而内心又充满着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他觉得不回归故乡只能让人伤心肠断。

D.全词讴歌了江南水乡风光宜人、人物风流的美好情景。

4.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雨纷纷,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5.对下面这首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描写了泰山南北一片青翠,望不到边的壮观景象。

B.三、四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描写。“造化”指大自然;“阴阳”指山的南北。

C.五、六句表现了诗人浩荡的襟怀和宽阔的眼界;七、八句既表现了诗人胸怀壮志、勇于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魄,也进一步渲染了泰山的高大险峻。

D.最后两句由望岳写到登岳后看到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

6.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明妃,即王昭君。紫台,指汉朝皇宫。青冢是王昭君墓。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都压“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下句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更进一步写王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一去”句,“环佩”句承前“独留”句。

D.尾联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和对汉元帝的满腔怨恨。

7.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A.前两句的意思是:我这里秋风渐起,你现在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B.三、四两句的意思是:一路上风波险恶,你什么时候才能平安到达啊?

C.第五句的意思是:杰出的文人大都生平坎坷,好文章就像跟命运作对似的。“魑魅”本义为妖怪,此指奸邪小人。

D.最后两句由李白联想到屈原,把李白屈原并称,体现了作者对李白的钦敬;也想象到李白遇赦返回时途经汨罗,应会投诗赠送给屈原。

8.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A.首联点明登楼远眺的时间和地点,用“江城如画里”引出中间两联,第二、三联是对首句的具体描绘。

B.第三联中的“寒”和“老”,既表现出秋色已深的景象,又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感慨。

C.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在这北楼之上,临风眺望迷人的风光,谁会不怀念它的建造者——谢眺的功劳呢?

D.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了对宣城的赞美之情,情绪是愉快的;后四句表现了对秋色已深,独自登楼的感慨,心情是寂寞的。

9.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A.第一句点明望见山的北面。“秀”既写景致秀丽,又引出下句。

B.第二句写出山势之高,同时点出了望雪之题。

C.三、四句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拿雨后天晴的景色和大雪纷飞时的寒意进行对比,突出了雪过天晴的美好。

D.全诗用词极为精练,例如仅用“霁色”和“暮寒”四字,就突出了诗题“余”字的意味。

10.对下面的诗歌分析欣赏,不确切的一项是

画松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忆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A.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B.二、三四句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

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11.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A.一、二句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的时间、情景。

B.第三句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后的表现。

C.全诗主要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后,不顾重病在身,吃惊地坐起来,激动得夜不能寐。

D.诗中的灯是“残灯”,风是“暗风”,窗是“寒窗”,以哀景衬托哀情,令读者黯然销魂。

12.对下面的诗词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浣溪沙范成大

十里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秋晨气爽,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A.这首词描绘了田园丰饶、气候宜人的美景,赞美了田园旺盛的生命力。

B.上阕重在写景物,下阕转入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四、五句点明时近晚秋,渐觉凉爽宜人,末句写出作者的欢乐心情。

C.身着戎装的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表明自己对保卫国土的重大责任。

D.本词显示了作者取景的匠心,作者徐徐展开画卷,景中见情。

13.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坡羊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两句是勾画秦汉建都的关中一带的景色。

B.“西都”是指秦朝都城咸阳和汉朝都城长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说秦汉时期统治者榨取民脂民膏而营造的无数宫殿,灭亡时都化为灰土。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老百姓对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14.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蟾宫曲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兀的般证果,澎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A.这支散曲运用借古喻今的写法,列举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故事的联想来体现作者针砭时势的意图。

B.作者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评价历史,认为秦末的楚汉之争是无足轻重的功名之争,流露出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低沉情调。

C.“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是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故事,即项梁、项羽杀会稽郡守而起兵,刘邦以巴蜀为基地创下帝业以及淳于棼梦入槐安国当南柯太守。

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曲中一语双关,承上启下,既是对韩信故事的评价,又是对当世人情世故的讽喻;既呼应了前面的韩信的故事,又导出“醉了由他”这种超然物外、不问是非的人生态度。

15.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庆东原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A.这首曲子开头以“忘忧草,含笑花”起兴,劝人忘记忧愁、笑口常开。

B.“劝君闻早冠宜挂”一句表现作者否定功名仕途,“挂冠”即劝人辞官。

C.“那里也-----”三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反映作者仰慕这三位历史人物,渴望像他们那样建功立业。

D.这首曲子表面上悠然洒脱、故作旷达,其实寓含沉重的伤时叹世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两个题目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6.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1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通过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8.对这首词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以梦境写心境,上片写梦中见到的战争情景,下片写梦醒后心情的悲愤。

B.词中回忆发生在雁门西、青海际的一场战斗,描写出当时整肃的军容和浩荡的军威。

C.“睡觉寒灯里”是说词人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见到的是凄凉寂寞的情景。

D.“鬓虽残,心未灭”对比强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流露了激愤心情。

19.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0.“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怎样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古典 中国古典散文 古典散文名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