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定义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的定义篇一:散文的定义

散文

散文(Prose;essay)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常说的是狭义的的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出现较早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1.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

2.中国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的定义篇二: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那么我们怎样来写散文呢?写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个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 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五、勾连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

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⒈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

散文的定义

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冠显《散文写实说》)

在这三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可取的。首先,“大实小虚”说在实践上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客观实际。以冰心《小桔灯》为例,据散文家韩少华说:“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只是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冰心在《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对该文“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作了补充说明,即“我的朋友”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大实小虚”说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学作品,而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我的散文观》)

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

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的定义篇三:散文的含义

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作自由,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它和你们平时写作文是什么关系呢?

小朋友,老师平时教你们写作文,不是常说作文来源于生活,作文的内容是写人、记事、绘景、状物,表达的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它要有真情实感。而散文的内容,也总是离不开人、事、景、物,表达方式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事融合在一起。这就是说,散文写作也就是在你们平时作文的基础上,逐步加深提高,在你们今天的“小豆芽”、“小幼苗”的根茎上长枝生叶,达到情文并茂,有文学意义,不就是散文了吗!

散文和我们前面讲的诗歌有什么关系呢?

“散文是诗歌的膨化。”这就是说,受到诗行句式的束缚,像五言、七言古诗,现代诗歌句行排列都有限制性。而当诗的意境受到诗行束缚,就要挣脱出来用散句(长短句)来体现自己的时候就成了散文(或散文诗)。诗写得好的人,他们的作文也一定好。

散文是其突出的个性,那就是抒写来自生活的新思想、新认知、新感受和新感悟。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衡量散文优劣的第一标准,是“形散而神不散”。关于散与不散的问题,有的说散文贵散,有的说散文忌散,这两种说法都对,又散又不散,形散而神不散,只记一件事的这一类散文,有什么散与不散的问题呢?如果一篇散文里,写了好几件相关的、或是貌似不相关的事。不散,主要是指主题和结构,尽管题材驳杂,思路开阔,但是仍然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把它们组成一个缜密的整体,这一类散文就是要有散有聚,能放能收,疏密有间,才够散文的味道。这有点像小朋友们写作文时,老师教你们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不要一篇作文出现两个或多个中心。

现在举篇《春》散文为例,它的框架是:

春色早已钻进了青青的麦苗丛里……

春色早已点缀在桃树上了……

李树的枝杆上到处都布满了浅黄色的小苞……

小蜜蜂在蜜蜂窝旁跳起了愉快的“8”字舞……

菜花金黄,菜叶嫩绿……

柳树都舒展了黄眉绿眼,千丝万缕……

春燕从头顶掠过……

写文章像放风筝一样,愈放愈长,愈飞愈高,全在手中的线要紧紧牵牢,小作者寻找春,是抓住春天的麦苗,桃、李、扬柳、菜花、蜜蜂、燕子多种典型事物,构思了一条依照,时间推移,方位转换的明线,进行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描绘。另一条是抒发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对祖国绚丽前景充满无限信心,的立意暗线,作者扣住这两条线,动静结合,纵横交错,疏密相间,把它们组成了一个周密的整体。这就是《春》的成功之处。

文章收尾“春风春雨,蜂儿在舞蹈,燕儿在呢喃,花儿在微笑”,颇富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

散文的立意,要因小见大。较多的散文,都是记叙日常生活的描绘自然景物,有的只是一言一事,有的只是一草一木,题材并不重大,我们就要在这平凡中挖掘不平凡,提炼出一个因小见大的主题。

例如鲁迅先生写的《风筝》,说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哥哥,厌恶弟弟放风筝,就把十岁左右的弟弟偷着做的风筝折断踩扁了。这件小事,谁家小兄弟一个月不发生几次?可是鲁迅把主题提到“精神虐杀”的高度。因为游戏是儿童正当和行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特强凌弱,无端粗暴摧残儿童的天性,就是精神的虐杀,小朋友们读了《风筝》,也会感到题材虽小,但挖掘深刻,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在今日也有值得思考的价值。

再如《我爱小草》一篇散文,作者一开头就引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绝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接着作者连用三段排比句式“我爱小草,爱它顽强的生命力;”“我爱小草,爱它坚强的性格;”“我爱小草,爱它平凡朴实,无私奉献的品格。”

小草,是植物中最不起眼的一种。作者在最后一段着重渲染。“大地哺育了它们,它们又默默地无私为人类做出了奉献。”“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然而,正是这无人知道的小草,在装点着大地,在保护着堤岸,在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的本质。这也就像郁达夫先生说的:“一颗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散文的写作

在前面的几讲中,我跟小朋友们提到的有:散文的含意、散文是形散而神聚、从平凡中挖掘中平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常用的象征手法。现在,我把它综合归纳一下,请我们初学写散文的小朋友,必须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善于立意。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也就是老师跟你们常讲的,作文要中心明确。这是文章的灵魂。散文写作主要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很少有重大、题材。因此,以小见大,已成为大,比较常见的手法有: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用生活琐事讲述深刻的道理,用象征的手法等。像我们前面讲过的散文有《白扬礼赞》、《风筝》、《我爱小草》、《荷花赞》等。

二是巧手谋篇。谋篇布局,是指从文章主题、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沿着它的思路线索,把零散的材料加以剪裁和安排组成一篇文章的过程。这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环节。像前面讲的《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个小朋友从入学那一天,一直到高年级几年时间的许多事,由内在精神(感谢老师培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像用几种不平布料拼缀起来的《百衲衣》一样,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衡量散文优劣的第一标准。

三是展开联想。联想就是从此时此地此类联到彼时彼地彼类,由自然景物想到社会生活。联想,是储存在自己头脑里的事物。如前面我们讲到的《卖火柴的小孩子跟我来》,小作者“妈妈叫我买火柴”,她自然地联想到读过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发出怜悯之心“快到这儿来,快到这温暖的国度来。”《月光曲》的弹奏,由柔和优美到高亢激昂,使听演奏的皮鞋匠联想到月亮缓缓升起时的美景。到后来急转联想到波涛汹涌的海面。这些联想即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深化主题。再如外国散文《火光》,作者由自己“夜航”感受,通过联想,扩大为千千万万个在“生活之河”泛舟夜航的共同感受,极大地扩展了文章内容,赋予而深远的社会意义。从《火光》被子发现以后的百年来,一直成为世界走出的散文诗作而广泛流传。

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在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那就是散文要文辞优美。我们小朋友初学写作,不要过分要求,可先在语句通顺流畅的前提下,多用足工夫,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准确自然。千万不要堆砌词藻,要“为情选文”,不要“为文造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文章首先要有真情实感,然后再去选择准确生动形象的词语进行表达。不要单纯地追求文辞优美而生造“感情”。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定义 诸子散文的定义 关于散文的定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