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读后感_聊城名人传略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悠悠数千载,出现过众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其中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相,又有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既有经纶满腹的饱学之士,又有名扬天下的墨客文人;既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又有勤政爱民的领导干部,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工作、生活过,他们为聊城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传言为伏羲城。伏羲或谓宓羲。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伏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 ,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相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
仓颉 上古时期黄帝史官。相传中国汉字在今东阿县境内由其创造。汉许慎《序》中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初造书契,百工以?,万品以察。”自他创字后,中国结束了“结绳而治”,进入以字记事时代。仓颉死后葬于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
伊 尹(?~前1713) 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今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教民种谷植桑,后为成汤重用,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汤尊之为阿衡、保衡。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东曹县南),享年百岁。据莘县旧志记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又载:莘亭建自汉时至清康熙年间,亭基仍存。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东昌府知府程光珠访求古迹,亲书“莘亭伊尹耕处”6个大字,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虎云风。”令知县刘萧勒石立碑,以永志之。
孙膑(约前380~前320) 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国,处以膑刑(去膝盖骨)。后由齐国使者秘密将其载回齐国,被齐威王任为军师。他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著作有《孙膑兵法》。
吕才(600~665) 唐初哲学家。今高唐县人。出身平民家庭。勤奋好学,学识渊博,精通阴阳、方技、舆地、历史等,尤长于乐律。29岁时,由魏征等人举荐入弘文馆,后曾任太常博士、太常丞。贞观三年(629),奉命刊订《阴阳书》,共100卷,颁布天下。他认为“极微”和“气”是世界的根源;客观事物的规律产生于具体事物之中;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世界内部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矛盾运动;学习是取得知识的惟一途径。其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吕才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已散佚。贞观初年,他曾受诏参论乐事,为《秦王破阵乐》协音律。显庆中,又奉唐高宗之命修订《白雪》等曲。
王旦(957~1017)北宋名相。字子明。今莘县人。王旦自幼好学,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并被封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至道三年(997),真宗即位,4年之中连续晋升,初为中书舍人,后为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加封为尚书左丞。次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王旦为相10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他推荐提拔的,但从未推荐自己的亲属做官。天禧元年(1017)9月,王旦病逝,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即位后,为其立碑,并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其后,欧阳修奉旨为其撰写碑文,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王旦有文集20卷传世。
成无已(1063~1156) 宋代医学家。今茌平县人。世代行医,无己尤精。著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明理药方论》1卷,是中国最早注释《伤寒论》的医学家。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从理论上阐述了各种症候的病机、病变及处方用药,阐明了辩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揭示了《伤寒论》的隐奥,使其增强了理论色彩。《伤寒明理论》共50论,每论一证,均包括释义、病因、病理、分型、鉴别及不同治法等。《伤寒明理药方论》则选常用20方,每方包括方义、方制、药理、加减及注意事项等。成无己对张仲景的辩证与方义有所阐发,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傅以渐(1609~1665) 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字于磐,号星严。今东昌府区人。幼年家境清贫,天资聪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经史熟记不忘。顺治三年(1646),中进士,夺状元,任宏文院修撰。顺治八年(1651),任国史院侍讲。后为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1655),奉旨陈时务,上疏安民大计,受到皇帝赞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顺治十五年(1658),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他对天文、地理、礼乐、法律、兵农、漕运、马政等均有研究,著述甚丰。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其著作仅《四书易经制义》尚存。傅以渐于康熙二年(1663)在家养病期间,主持编纂《聊城县志》。康熙四年(1665)病故,葬于聊城傅家坟。
杨以增(1787~1856) 清代藏书家。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今东昌府区人。出身诗书世家。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初在贵州任知县、知府。后调广西、湖北、河南等省诸道供职。后升任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在陕西时,与陕西巡抚林则徐友谊甚笃。道光二十九年(1848)升为江南河道总督。咸丰五年(1855)卒于任。葬于聊城城西田家庄。杨以增一生热爱藏书。早在读书时即秉承父业立志藏书。道光五年(1825),开始收藏宋、元珍本秘籍。步入仕途后,多次易地任职,广交文士,接触和收集许多珍本古籍,道光二十年(1840)创建藏书楼――海源阁。曾辑印《海源阁丛书》。至清末,海源阁藏书达3236种、208300余卷,成为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所藏图书,在军阀兵乱和日军侵略中大部散失,少部辗转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保存。
武训(1838~1896)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县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账相欺,吃尽文盲苦头。因此,咸丰九年(1859),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兴学。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光绪十四年(1888),武训将历年行乞积蓄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当年招生50余名。光绪十五年(1889),武训资助了证和尚230吊钱,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武训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其名声由此大振。
张自忠(1891~1940)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临清市人。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专科学校,次年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1914年,投笔从戎,赴奉天(今沈阳)入陆军第二十师东震部。1916年投入西北军冯玉祥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1927年任二十八师师长。1929年,调宋哲元部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1935年11月,兼任察哈省主席,次年任天津市市长。“七?七”事变前夕,一度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市长。1938年3月,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团长、第五十军军长,同年7月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0月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部南下抗战,屡立战功。1940年5月1日起,日军纠集10万兵力,在100多辆坦克、7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分三路进犯襄樊。7日晚,张自忠率总部直属特务营和七十四师两个团,东渡襄河,迎击日军,多次重创敌人。16日,张自忠身中数弹,在与敌人的拼搏中壮烈殉国。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殉职的50多个盟军将领中级别最高的将领,也是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惟一的国民党上将军官。
范筑先(1882~1938)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爱国将领。原名金标,又名夺魁。今河北馆陶县人。1904年,离乡投军,在北洋军阀任职,官至旅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到山东,任韩复榘第三路军少将参议。次年,调任沂水县长,后又调任临沂县长。1936年,被调至聊城(今东昌府区),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山东,不久,又向鲁西北进犯,范筑先风尘仆仆,奔波各县,建立抗日县政府,组建抗战群众团体,发展抗日武装,历经80多次战斗,先后收复并保卫了23县国土。1938年11月14日日军侵犯聊城,15日日军出动飞机、坦克攻破城池。范筑先将军率部浴血奋战,多处受伤,自戕殉国。1940年,为纪念范筑先,聊城县曾更名为筑先县。1988年,为纪念范筑先将军殉国50周年,聊城在范筑先殉国的地方修建了范筑先纪念馆,邓小平为纪念碑题写了“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10个大字。
李苦禅(1899~1983)国画大师。原名李英,号励公。高唐县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勤工俭学会,参加徐悲鸿主持的业余画法研究会。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艺专西画系学习,白天学习绘画,晚间拉人力车,清苦异常,故同学赠以“苦禅”之名。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研习国画。1925年于北京艺专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学校、保定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30年应聘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1946年起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任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继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苦禅为中国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艺术珍品,北京人民大会堂前厅的巨幅《盛夏图》是他81岁时手笔。其书法以草书见长,融汉、魏和张旭、怀素狂草为一体,朴雅浑厚而又风韵婉约,书与画相得益彰,交相辉映。1986年,山东省和济南市政府在济南万竹园内修建了李苦禅纪念馆。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东昌府区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先后担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院总干事、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北京大学代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新文化运动时期,他叱咤风云,创办新潮社,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1919年,他作为“五四”运动的旗手。此后,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地质学等各门学科。回国后,他一直在学术和教育机构担任要职,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及学校教育等领域均成果非凡。抗战胜利前夕,他以国民参政会成员的身份访问延安,为国共和谈进行斡旋,为争取和平进行了积极的努力。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病辞世。聊城市于2004年8月建立起傅斯年陈列馆,供海内外学人和游客缅怀傅斯年不平凡的一生。
季羡林(1911~)当代著名学者,东方文化问题研究专家,教育家,散文作家,翻译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临清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6岁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读书。1930年毕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1934应邀回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员。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选修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1941年于哥廷根大学毕业,以全优成绩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南亚研究所所长。1980年12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古印度语言及文学、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吐火罗文与东方文学史等学科的研究,另对文艺心理学、佛经翻译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散文写作等均有较深的造诣。连续当选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亚非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
孔繁森 (1944~1994)领导干部的楷模。东昌府区人。196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任聊城技校革委会副主任、聊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政治工作办公室干事。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7月首次报名赴西藏,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1981年4月调回内地,先后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1988年9月任聊城行署副专员,再次报名去西藏工作,任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2年11月任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地区政协主席。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11月29日在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学习途中,不幸以身殉职。199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分别为孔繁森同志题词,号召全党全民向孔繁森学习。
相关热词搜索:聊城 传略 名人 聊城名人传略 聊城历史名人 聊城明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