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萧红在青岛的美好时光 萧红为什么只活了31岁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战乱年代人如一片孤叶,孤苦无助的萧红,在一个暴风雨的黑夜,终于投入了萧军火热的怀抱。   热恋中的萧红和萧军却不得不面对贫穷和饥饿,他们经常出入当铺,四处借贷。窘困的日子逼迫着他们决定离开哈尔滨。可是到哪去呢?经济拮据使他们没有更多的路费,在外地也没有亲友可以投靠。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 1934年5月,先于他们离开哈尔滨的舒群从青岛来信向他们发出热情的邀请, 6月11日,萧红和萧军踏上了去青岛的路途。他们先乘火车到大连,又换上日本造的“大连丸”,“怀着鸟一般的欢心;火一般的爱!踏上祖国的海岸;投入母亲的胸怀!”(萧军)。当青岛在海平面渐渐淡出的时刻,萧红萧军从心底里低低呼唤着:啊,祖国…… 两个年轻人流浪的心灵似乎突然间就有了栖息地。
  到青岛后,萧红萧军租住在观象一路1号,这里地势很高,两层红瓦小楼,通体以花岗岩砌成,推开窗扉,就可以看见远山近海。
  “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萧军在诗中这样形容着青岛的景色。
  在青岛,他们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光。萧红主持家务,萧军在《青岛晨报》编副刊,他们有了微薄的稿酬收入。那时候,萧军常常脖子上系个黑蝴蝶结,手里拿着三角琴,边走边弹。萧红穿着花短褂,黑裙子,乖巧地跟随着萧军,他们一路唱着歌儿,去游泳、划船、溜冰、会友……
  就在这相对平稳的日子里,萧红开始构思和写作《生死场》了。《生死场》像一首长篇散文诗,全书17章犹如17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从不同侧面画出了农村的田园风光、农民的苦难遭际、敌人的凶残暴虐、人民的英勇斗争。萧红以浓郁、感伤的抒情笔调不仅写出了沉滞的旧生活中苟安于残酷剥削与贫困的农民,更写出了在惨遭日寇蹂躏的黑土地上顽强站起来的农民,这让读者看到了女性纤巧的笔致,也看到了非女性的豪迈的胸怀和对社会下层人民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注与期待。与此同时,萧军也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这两部作品成为他们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用心血和智慧铸成的里程碑。
  1934年9月萧红将《生死场》寄给了在上海的鲁迅。对于这部独具北国特色的作品,鲁迅先生给予了恰当而精确的评价,他认为阅读这部作品是会得到“紧张和挣扎的勇气”的。小说经鲁迅写序推荐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赞扬,也由此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先生称赞萧红说:她是中国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这年的11月,在鲁迅的支持下,萧红萧军离开青岛到了上海。
  到上海后不久,萧红和萧军之间发生了冲突,争吵日益激烈,他们的婚姻犹如天上的流星划过夜幕,在分分合合中度过了短暂的6年便匆匆结束了。萧军说:萧红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
  萧红离开青岛后,一直没再回过青岛,但她对青岛的山山水水,对在青岛度过的这段难忘生活,一直非常留恋。即使在异国他乡,她也念念不忘。在她从日本写给萧军的信中,不厌其烦地写道:“海水还是那样蓝吗?透明吗?浪大吗?崂山也倒真好……”“明年阿拉也到青岛去享清福。”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这位女作家对青岛的深厚感情。
  萧军则于1936年又一次来到青岛住了两个月,写下了《邻居》、《水灵山岛》等散文作品。萧军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从来没有像那样无忧无虑、不担心生活,不被各种思想和感情所烦扰,不用想什么计谋和策略来对付各样事情,各样人……在这里,我可以整天、整夜不说一句话,不和任何人打交道――除开那位给我送吃喝的校友以外――完全可以自由思索,自由写作……没有外力打扰我。虽然有时也有点感到孤独和寂寞,但它是无害于我的。”
  建国后,萧军几次到青岛,他对30年代在青岛居住过的红瓦小楼充满深情,因为这小楼见证了他与萧红在青岛度过的美好时光。
  
  萧军描写三十年代青岛社会生活的诗句:
  归来了。
  这是我的祖国,我的母亲!
  在那里,
  有鞭挞,有辗压……
  这里也是一样?
  我的祖国,我的母亲!――
  在那里,
  有罪恶,有不平……
  有盈街的乞丐;
  有漫天的哭声……
  这里也是一样?――
  我的祖国,我的母亲!
  这美丽的都市……
  这就是合理的社会吗?――
  
  萧军晚年追忆青岛生活的诗作:
  《小楼居处》
  云海天光碧海滨,一番追忆一怆神!
  蝉声日永听残梦,鸥影孤帆送远人。
  夜气如磐怀故垒,青灯坐对细论文。
  似真似幻余何有?残简依稀认未真。

相关热词搜索:青岛 美好时光 萧军 萧军萧红在青岛的美好时光 萧军送给我的萧红照片 萧红在青岛度过的一段岁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