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杨绛的散文篇一:浅论杨绛的散文
浅论杨绛的散文
摘 要: 杨绛在散文中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 她“据事纪实”, 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可信度极高; 她自身具有善良、谦逊的性格,她重义轻利、乐于助人有一颗“平常心”, 同时她也不乏坚强勇毅、百折不挠的阳刚之气。“人品即是文品”, 杨绛散文成功的艺术经验正在这里。
关键词: 杨绛散文 真诚 平常心
Discussion on Yang Jiang’s Prose
Bank of Hebei schoolWangWenJuan
Pick to : Yang Jiang in prose, with a sincere heart, she “according to what documentary “, let the reader to taste, extremely high reliability ; she has its own kind, modest personality, her light, helpful and a “normal”, she also has strong strength, never yield in spite of reverses masculinity. “Character is the product”, Yang Jiang’s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rt here.
Key words : Yang JiangProseSincere Common heart
杨绛的散文数量并不多,我们所能读到的仅有《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和《回忆两篇》几个小册子以及一部分散篇, 总共不到60篇约25万字。杨绛散文多是“怀人忆旧之作”,杨绛“不太接受规范,经常不戴‘人格面具’”,[1]她的散文是以真诚打动人的。近年来, 不少学者对杨绛散文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及其史学价值作了深入探讨和细致研究。正如杨绛自己告诉我们的,读了她的作品,就如到她家“串门儿”,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观赏一番”[2]。因此, 我们可以从杨绛的散文文本出发,来感受并把握作者的真性情品格,探索杨绛散文的自身价值及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杨绛散文令人感受最深的是真切可信, 真诚是她人格美的重要体现, 也是她散文的重要品格。她的散文不论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追忆亲人故旧,“我”都置身其中, 如实“记录”,平心论事, 除了偶而来点小幽默外, 从不矫情臧否, 故作惊人之语,或自我粉饰,而是向读者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让人们去鉴别,去品味。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的前言中,作者表白道:“我既不称赞, 也不批评, 只据事纪实; 钱钟书读后也承认没有失真。” 能够不“失真”, 才能取信于读者。当然,在写人记事的散文中,要真正做到“不称赞”、“不批评”是很难的, 似乎也没有必要。关键在于是否真诚, 是否实事求是、合情合理。例如在上文中, 作者竭力要说明:“《围城》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 实有其人。”她列举大量事实, 批驳了索隐考证者的无端的猜测。接着作者不无赞赏地说:“我逐段阅
杨绛的散文篇二:杨绛散文集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钟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钱先生和杨女士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女士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女士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杨绛的散文篇三:杨绛的散文艺术
杨绛的散文艺术
牛运清
内容提要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身边事,表现的却是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大时代。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这与当下流行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大相径庭。如写其夫钱钟书的大智若愚、童心未泯;其女钱瑗的外秀内慧、勤奋敬业;杨绛“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曾因在“女师大学潮”中“镇压学生”,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攻陷苏州时因斥骂侵略者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的散文不仅淡雅、睿智,而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且不乏老吏断狱般的老辣,其论辩性散文如同检察官读诉状,以事实为据,滴水不漏,一掴一掌血。另外,杨绛还将魔幻小说笔法引入散文,写梦游,写幻觉,虚实相生,平淡之外又现神奇。其“魔幻散文”在当今散文中独树一帜。杨绛是烤着生命之火为文,她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亦烤着钱钟书的生命之火,还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用“我们仨”的生命之火烤出的散文极品,自然具有不同寻常艺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 散文艺术;审美意义;杨绛;钱钟书;钱瑗;杨荫榆2003年巴金和杨绛分别获得“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称号。人们通常把这一称号的获得者看作本年度最有影响的文学人物。巴金迈过了百年门槛,92岁的杨绛出版了散文新作《我们仨》。9万字的《我们仨》七月出版,9月已经是第7次印刷,印数高达21万余册,并且登上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数周排行榜和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之首。
耄耋老人杨绛的笔底春秋非但没被人生暮冬切断,反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我们仨》给杨绛带来空前的声名。
杨绛在《我们仨》之前出版的散文作品主要有:
《干校六记》,1981年在大陆和香港出版,译成英、法、日、俄等外文;
《将饮茶》,1987年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译成英、日等外文;
《杂忆与杂写》,199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
《杨绛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三书合为一体,可算1994年之前杨绛的散文总结。
《杨绛散文》卷首译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的散文创作谈或“夫子自道”。杨绛散文很少涉及自己生活范围外的事,即便写生活范围之内,也极少涉及如“海外游踪”等本来可写的内容。《艺术是克服困难》等文艺杂谈也屈指可数。钱钟书曾把《干校六记》和他并不喜欢的《浮生六记》类比。杨绛散文也关注浮生琐事,写自己的亲历、亲感、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这些家事、小事、身边事,却迥异于当下流行的“杯水风波”,表现的是大智慧、大境界、大胸襟,还呈现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浩然之气。杨绛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更烤着著名学者钱钟书的生命之火,到《我们仨》,又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人们常说蘸着血和泪写作弥足珍贵,杨绛以生命之火烤出来的散文极品,自然有不同寻常的审美意义。
一、《我们仨》营造的温馨世界
《我们仨》可谓中国式“追忆似水年华”,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我们仨》的主要内容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篇长文开头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仨》写家庭60年的风风雨雨,从青年留学生夫妇客寓英国,抱着婴儿移学法国,到垂垂老时在不知什么人“过问”下搬进宽适、优美的三里河寓所。作者着眼于家人相聚、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政治运动层出不穷,钱家人却总是偷空读书,丈夫读,妻子读,孩子读,是个读书家庭。他们“从未间断工作”,钱钟书写《宋诗选注》,翻译毛主席诗词,杨绛翻译一部部名著,钱瑗从学俄语到赴英国留学……《我们仨》写钱氏夫妇如何“工作”,却很少写夫妇在文坛、学界的才华卓著、风光风云,作者总是把夫妇之间、父母与女儿之间的挚爱,当成写作的感情中枢。作者似乎将故去亲人当作活生生存在,跟他
们娓娓而谈。对家和家人的沉思冥想、甜蜜回味,使本应充溢孤苦之情的老作家,呈现出坦然、淡然、宁静,充满着幸福、满足和自信。
《我们仨》绘出大学者钱钟书一些鲜为人知的事。钱钟书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使筷子一把抓;第一次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门牙;从英国转而留学法国的钱家“大阿官”居然会煮豌豆鸡汤伺候产妇;1972年钱钟书平生第一次划着火柴;1982年钱钟书刚刚因为辞掉文学所“顾问”而高兴,不料次日被任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苦着脸告诉妻子,被笑作“今番捉将官里去也”;……这些“花絮”从似乎微不足道的方面描述出学者钱钟书的为人。
《我们仨》也透露出钱家跟“政治”的联系:钱氏夫妇从不唱也不爱听“爱国高调”,关键时刻却有“基本的感情”。20世纪40年代末,钱氏夫妇如果要离开中国,并非无路可走,但“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这“倔强”又使“文革”中的钱氏夫妇对江青让住钓鱼台的传话“呆着脸,一言不发”。
就人物形象而言,《我们仨》只能算对《钱钟书写〈围城〉》和《写〈围城〉的钱钟书》、《干校六记》、《丙辰丁未年纪事》等散文中已定型的钱钟书夫妇形象作补充和润色,《我们仨》里最鲜活、生动、感人的形象是钱瑗,一个令人称赞和惋惜的好人。
父母称“阿圆”的钱瑗襁褓中渡英伦海峡时被外国人叫“磁娃娃”;回国后“成为爸爸(外公)家的中心人物”,爱称“圆圆头”;两岁半时,别人识字她在一边看,将《看图读字》倒过来读得一字不差,外公感叹“过目不忘是有的”,爷爷称赞“吾家读书种子”;“圆圆头”成了钱瑗,则懂事、有礼貌、富才情,还特别知道爱护、保护父母,“多年父女成姐弟”,钱钟书跟女儿最“哥们”,按生活能力,女儿是“姐姐”,父亲倒是“弟弟”。……像钱瑗这样家教好、智力好、脾气更好的女性,却硬是在生活中总得不到好的际遇。她本该是贤妻良母,丈夫却在“文革”期间自杀;靠父母遗传和言传身教,靠自身聪颖和奋斗,她理当成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又一代权威,却在风华正茂时于政治运动中浮沉,在年富力强时身患绝症;更残酷的是,义不容辞应担起详细描述“钱钟书夫妇”任务的钱瑗,竟然在年迈的父母之前走上不归路……天妒英才,太惨,太可惜,太不公平!
法国诗人邦维尔说:“世上没有一部杰作不引起无数的非难。”[1](P5)《我们仨》的出版,却在海内外刮起以颂扬为基调的杨绛旋风。香港卫视中文台、欧洲台、资讯台、凤凰网……好评如潮;新浪网、雅虎网、新华网、人民网,铺天盖地。随便点击一下“新浪网”,就可看到:人们称赞“钱钟书夫人”“却喜大家作郑笺”,“回忆特殊家庭63年风雨路”,写出“完美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爱情婚姻现实模本”……也有的论者说:“我向来不喜欢钱钟书夫
妇”,并考据出某当代作家的某小说中的一对青年留学生夫妇就是影射、讽刺钱钟书夫妇。
不管多好的作品都不会得到百分之百读者的喜爱,人之常情,不必大惊小怪。
二、以清淡之笔绘浮生众态
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是人物塑造。杨绛写人,不用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也不作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不哗众取宠,不作惊人之语,而是平平常常甚至于平平淡淡。以清淡的文笔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钱钟书是杨绛笔下永不枯竭的人物“源泉”。痴气旺盛的钱钟书,是杨绛笔下最精彩的人物。“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这句著名痴语曾经广为流传。杨绛写钱钟书,是在《围城》热中,应清华同学、党内理论权威胡乔木的建议而写。此前在《干校六记》中,钱钟书早已登场亮相。作者声明她写作时“既不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记实”。外人眼中的大才子,在杨绛笔下却充满着呆气、“痴气”甚至淘气:幼年时喜欢玩“石室里的和尚”;14岁时因为写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的文章被父亲痛打一顿,引起发奋读书的志气;大学课堂上画《许眼变化图》;在牛津读《版本和校勘》读得太累,每天读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休养得梦中手舞足蹈,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补考;忙里偷闲竟在妻子脸上和女儿肚皮上画画儿;在女儿被窝里埋“地雷”;任教清华后,跟林徽因女士为邻,两家的猫争风吃醋,钱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支,半夜三更起床帮自家的猫打架……“痴人有痴福”的钱钟书是书痴,书也成为他“命中的禄食”,给他源源供应。读者关心的钱钟书,是写《围城》的钱钟书。杨绛就写如何写《围城》的钱钟书。《围城》是虚构小说,杨绛目击这部书的产生,从当年经历提供了《围城》形成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某几个角色有真人的影子,事情却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杨绛说:“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大非易事。”这既是研究《围城》和钱钟书的重要参照,也是文学创作经验的精炼总结。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先生是又一个灵动而富风采的人物。这位先后留学日本、美国的法学家做过胡适的老师,是卫护“民主法治”的“疯骑士”。他在旧中国做省高等审判厅长时,坚持司法独立,和庇护杀人犯的省长、督军顶牛;在京师高等检察长任上,把贪污巨款的总长许世英扣押一夜,不许保释,家中一夜电话不停,都是“上级”讲情,却愣是不听,因而受到“停职”处分;在上海法庭上杨大律师“故意把腿跷得高高的,侃侃而辩”;任浙江高等审判长,正直不阿,连岳父讲情都不听,被人以“顽固不灵”的罪名告到袁世凯面前……铁骨铮铮的大律师又是性情中人,做起法官来,有时忘了自己是律师,而成了当事人。最应该懂得金钱的律师,经常帮别人争回遗产和金钱的律师,偏偏对金钱和家产最不在乎;以律师为终身职业,却喜欢做植物标本,写《诗骚体韵》……杨荫杭另一重要价值是:他是几位有成就的杨氏子女“凝重有威”的慈父,是子女自立、自强,终成栋梁的榜样。杨绛用时间丝线,穿起父亲生活中一粒粒珍珠,光润照人。
“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是杨绛笔下有特殊风采的女性。因鲁迅先生的崇高威信,在“女师大风潮”中“镇压学生”的杨荫榆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陷苏州时因骂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接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之请,写了《回忆我的姑母》。“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的感情,使杨绛对杨荫榆的回忆有更多客观性。大名鼎鼎的女师大校长是在冲破了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后,到美国留学,回国不久,就因为女师风潮不得不回乡,在家里被家人开玩笑地称为“大教育家”,却连侄女儿都不想受她的教育、不想接近她,“孤立”她。曾经留学国外的新女性,却“从来不会打扮自己,也瞧不起女人打扮”。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怪物”的女性,“不止一次地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最后被日本兵杀害在家门前。生前经历磕磕绊绊,死后棺材都来不及刨光,“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杨荫榆是个一直没找到生活位置的悲剧人物,本可以做贤妻良母,却因为跳出了封建婚姻就再也不想做贤妻良母;本可以用留学得来的知识有所作为,却糊里糊涂被革命潮流打下去成了“落水狗”;跟人打交道的才能不如跟猫狗打“交道”的本事,自己骂自己是“开盖货”(笨蛋或“不开窍”之意)。……这是时代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抑或家庭的悲剧?杨绛不作任何评论,只
情致绵绵画钱钟书,笔歌墨舞写杨荫杭,温情脉脉忆杨必,三言两语道杨荫榆……杨绛笔下的人物,各有各的风采,就连那些“小人物”,如临终前一天还来给钱家送鸡蛋、好像镶在门框里的车夫“老王”,自称“谈恋爱”的佣人顺姐,“文革”中“管制”牛鬼蛇神的革命群众、杨绛称之为“披着狼皮的羊”……甚至不能称人物只能叫“形象”的小趋(干校小狗)和花花儿(钱家的猫),都落笔即见神采,三笔两画,神态毕现。
人们喜欢称杨绛为“钱钟书夫人”,钱钟书写《围城》时,杨绛也曾以“灶下婢”自居。杨绛却绝对不是丈夫“大树底下好乘凉”者。《唐·吉诃德》为她赢得了西班牙国王的奖励,柯灵称赞她的文艺杂谈《春泥集》有分量。为杨绛赢得文坛最大声誉的却是她的散文。散文家笔下最有神采的形象,似乎不经意间绘出的人物,却恰恰是散文家本人。活跃在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即“杨季康”,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爱家庭、爱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善人;是个世事洞明、处事练达、有识见、有胆量、有几分儿童式好奇心,爱“冒险”,喜欢“包打听”,经常冷眼观世却又善于与人沟通的能人;是个爱父母、爱丈夫、爱女儿的柔美女人;也是个百折不挠、不服输、不服软、不怕啃硬骨头的女强人。春风得意时不得志忘形,运交华盖时不气馁志短。世界有千般变化,我有做人的基本底线。困难情况下求生存,泥泞路上求前进,黑云压顶时望光明,孤苦伶仃时顽强地点亮生命之火自我烤暖。杨绛式的聪明,杨绛式的颖悟,杨绛式的韧性,杨绛式的宠辱无惊,在当前讲究利益的社会,愈加难能可贵。
三、老辣的文笔及“魔幻散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