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组合理论研究新进展【专利组合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从专利组合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念、专利指标、分析方法等方面对专利组合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重点就专利组合的4种分析方法即在企业层面、技术层面、专利市场一体化层面及发明人层面的具体组合形式及采取的相应专利战略进行详细阐述,指出专利组合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及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以期为企业科学制定专利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利组合 专利指标 专利分析 专利战略
  [分类号]G353.1
  
  2006年6月27日,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了300万件,2000-2006年,三种类型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平均增长率均超过20%。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专利文献中挖掘出有用信息即专利情报,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专利情报也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专利组合(patent portfolio)理论是一种重要的专利分析方法,它通过专利技术指标的建立、专利组合矩阵图的描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可视化工具,使企业能够依据专利指标进行动态监测。
  
  1 产生与发展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组合管理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决策,如目前被众多国内外教科书、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推荐使用的波士顿矩阵分析法。波士顿矩阵自提出以来引起广大学者的兴趣,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改进,如通用电气公司和壳牌公司开发的通用矩阵,波士顿矩阵延伸到专利领域即为专利组合矩阵。北京理工大学的刘婷婷、朱东华等人认为,专利组合理论是由德国学者Holger Ernst于1998年首次提出的一套运用专利数据进行技术投资组合的方法。此后国内研究者多次引用这一观点。据笔者考察,早在1991年,与Ernst教授同在一个机构的德国学者Klaus K. Broekhoff就已经提出专利组合概念,并画出具体的专利组合图,与Ernst的技术领域专利组合图基本相同。而且Ernst本人也提到Broekhoff开发出了一种用专利数据衡量技术地位的专利组合方法。1998年,Ernst明确提出用专利组合方法评估一家企业的专利配置并用于企业战略R&D规划。之后,Ernst等人多次撰文就专利组合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迄今,Ernst是对该理论研究较为系统的权威学者之一。除此之外,Francis Narin(2003年)提出专利发明人的组合分析,即识别和评估专利发明者实际所处的位置。David J.Teece,PeterGrindley(2000年)研究了专利授权与交叉授权间的相互组合,并认为通过专利组合模型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内外研发选择的判断。Kevin Rivette则于2000年确定了专利组合要素,并将公司内外部资源和专利战略紧密联系起来。Patrick Thomas(2001年)研究了专利指标和股票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专利组合中反映出来的技术表现与公司的经济表现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2003年,中南大学的张燕舞、兰小筠在国内首次提出专利投资组合概念。之后,北京理工大学的曹雷、刘婷婷、靳霞等人相继对专利组合进行了研究,青岛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谭思明也对专利组合理论进行论述(2006年)。此外,张冬梅、王玲、韩彩云等人亦提到专利组合或专利投资组合概念。2006年,台湾学者林博文等人也提到了专利组合概念。他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技术组合。但总的来说,国内主要是将国外的专利组合思想引入国内,还谈不上深入研究,而且普遍感兴趣并且认可的是Ernst教授的专利组合思想。
  
  2 内涵
  
  由于专利组合研究起源于国外,国内只是引进了这种思想,关于它的译法不一,经济管理学上一般将其翻译为专利投资组合,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者采用了这种译法;青岛科技信息所的谭思明将其翻译为专利组合;还有翻译为专利布局或者专利网的;笔者采用国内普遍采用的专利组合说法。通过对国外经典专利组合理论的研究,将专利组合定义为通过专利指标组成的平面图(一般为矩阵图)将企业专利产出的各种信息可视化,描绘企业的技术布局,以此指导企业准确确定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合理配置研发资源,有效管理人力资源,从而有利于决策层科学决策,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 重要专利指标
  
  表1是根据Ernst教授推荐使用的专利指标(1998年,2003年)整理出的结果。这些数据可以从德温特公司的世界专利索引(WIP)等专利数据库中得到。
  对于专利质量指标,Ernst教授于1998年提出将专利授权率、有效专利率(SVP)、美国专利份额(SUSP)、专利被引证率(CR)作为专利质量指标;2003年,又提出将专利授权率(Q1)、技术范围(Q2)、国际范围(Q3)、引证频率(Q4)、平均专利质量(PQiF)作为专利质量指标。由此看来,Ernst始终认为专利的授权、被引证是衡量专利质量的客观标准;对于专利的国际范围的衡量上,将美国专利扩展为三方(美、日、欧)专利;对于有效专利作为专利质量指标的认识上,前后存在出入。
  
  4 专利组合分析
  
  1998年,Ernst提出两种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图:企业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2003年,他又提出专利与市场一体化组合分析方法和基于专利发明人的组合分析方法。故现在经典的专利组合分析方法主要有4种,即:企业层面、技术领域层面、专利发明人层面和专利与市场一体化层面的组合分析。
  
  
  4.1 企业层面的专利组合
  图1为企业层面的专利组合,决策者可以通过它清晰判别竞争对手的专利竞争地位。竞争企业可划分为潜在竞争者、技术领先者、技术落后者和技术积极者。通过竞争地位的识别,企业决策者可制定相应的战略。具体来说,潜在竞争者虽然目前专利活动不够高,但由于其质量好,所以仍然具有竞争能力,因此对于此类组织决策者不能忽视;技术领先者则在专利活动和专利质量上都走在最前沿,是标杆公司,是企业应当学习、跟踪并赶超的目标;技术积极者虽然专利活动频繁,但质量不高的特点决定了其技术跟随地位;而技术落后者处于市场的落后地位,决策者可不予以重视。
  
  4.2 技术层面的专利组合
  图2是企业技术层面的专利组合。横坐标代表企业的相对技术地位,采用企业在某技术领域的专利强度与该技术领域内最高专利强度之比来测定,其最大值为1;纵坐标为技术吸引力,在Ernst的研究中,分别以技术相对增长率(RGR)和技术相对增长潜力率(RDGR)为技术吸引力的评价标准时,此图会有部分变动,从而也影响对应的战略决策。第三个维度用圆圈的大小来表示技术的重要性,在专利组合中叫做“研发(R&D)重点”。它以某一技术领域专利申请的数量除以企业在各个技术领域总的专利申请总量得出。
   R&D重点反映了企业对某一技术领域的重视程度。
  如图2所示,企业在a技术领域TFa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在b技术领域TFb的重视度。TFb比TFa更具技术吸引力,企业在TFb的专利地位明显很高,在TFa处于中低地位。
  根据图2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企业的技术组合情况,为高层管理者进行研发投资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一般来说,企业应该增加具有中高技术吸引力和较高相对技术份额的技术领域(如TFb)的研发投入,相应地,应该减少低技术吸引力和低相对技术份额的技术领域(如TFa)的研发投入。对于处在对角线的技术领域应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资金和人才等情况做选择性投资。对于技术吸引力高而企业相对技术份额低的技术领域,企业可以选择自主研发或通过购买、兼并等手段来增加在该技术领域的实力;如果该技术被确定为企业非核心战略领域,企业可以选择放弃。对于相对技术份额高而技术吸引力低的技术领域,企业应根据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可以选择继续保持在该技术领域的优势,为未来的竞争储存实力,也可以通过出售为企业赚取利润。
  
  4.3 专利与市场一体化组合
  图3为专利与市场一体化组合。纵坐标统一用市场吸引力表示,横坐标有两个即相对技术份额和相对市场份额。相对技术份额即专利组合中的专利相对位置。相对市场份额与相对技术份额算法相同,即相对于市场最高份额(相对市场份额为1)的市场位置。将技术的吸引力与市场的吸引力合并,统一用市场的吸引力,即应用该技术产品的市场增长率来作为纵坐标。
  如果技术和产品都落在技术组合和市场组合相同的域内,即Aa、Bb、Cc和Dd中,则可以比较简单地推导出行之有效的战略。对于企业的明星技术和产品,应继续加大投入以保持技术与市场的地位,有效地遏制竞争对手。一体化组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技术和产品落在不同域内的组合情况,如对Ab、Ba、Cd和Dc组合位置的评估。管理者应该特别关注这些领域,仔细评估出现这种组合位置的原因与后果,再作决策。如在高增长的市场环境中,高的技术地位与低的市场份额(Ba)组合,企业应加大市场投入或者向市场领先者提供技术许可机会(如果企业不能在市场上开发它的技术优势)。对于低增长的市场环境,低的市场份额与高的技术地位(Dc)组合,强势的技术地位可能导致在这一技术领域的R&D投入减少或者选择出售技术为企业赢得利润。
  
  4.4 专利发明人的组合分析
  发明人的组合是R&D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根据专利活动和专利质量的区分,共有4种类型的发明人:关键发明人、天才、勤奋的发明人和低行为者,如图4所示:
  经验研究显示,关键发明人在企业的研发实验室中占少数,但其贡献极大。少数关键发明人对企业专利产出的贡献率甚至高达80%,他们是关键技术的看门人。因此,关键发明人的存在,对于企业研发人力资源管理意义重大。天才发明人具有关键发明人的必备特征,是潜在的关键发明人。关键发明人一般具有大量的隐性知识,一旦关键发明人离开企业,将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程度的损失。因此,企业应采取措施留住关键发明人,特别是他们的隐性知识。比如说安排关键发明人和天才发明人在研发活动中合作,这样,在合作中天才发明人就可以向关键发明人学习获得隐性知识,即使关键发明人离开,隐性知识也留在了企业中。利用发明人的专利组合图,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某一具体领域的领先发明人及天才。企业高额并购和复杂整合中,可以考虑猎取关键发明人。如果相关知识高度集中于有限数量的关键发明人头脑中,这种方法更是行之有效的。
  
  
  
  5 结语
  在某些行业进行的实证表明,将专利信息当作企业竞争情报管理系统的一个核心要素,要比那些尚未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企业表现得好。因此,企业应认识到专利信息对战略制定的重要价值,并定期进行专利组合分析,将其作为企业竞争战略决策过程中重要的依据和过程。
  当然,现有的专利组合分析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技术吸引力的衡量标准问题,分别以相对增长率和相对增长潜力率作为技术吸引力的评价指标,可能会导致专利组合图的不同,从而影响对应的战略决策;技术领域的划分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以专利的国际分类号(IPC)作为技术领域划分标准,但IPC采用功能与应用相结合,以功能为主的分类原则,对于技术领域的划分不是很准确,加之有些专利权人故意隐藏IPC号,故仅采用IPC号作为技术领域的划分标准,将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影响决策,Emst提出结合专家访谈法人为地确定技术领域,但这种方法偏于定性;专利指标的选取及优化问题等等有待进一步改进。另外,现有的专利组合方法未结合技术生命周期来考虑,而具体专利投资战略的制定与技术所处的生命周期是有很大关系的。所有这些不足都是现有专利组合方法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相关热词搜索:组合 理论研究 专利 专利组合理论研究 专利组合 专利组合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