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中的非“正常化”现象|中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默默望着我不声响”,假如你喜欢吟唱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你在此时此刻唱出来或许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在莫斯科的数万华人华商刚刚经历一场风暴,正如惊弓之鸟,簌簌发抖,他们哪有心思领略静谧平和的“莫斯科郊外”。
  中俄关系2009年进入一个大局稳定、“小局”动荡的时期。前有“新星号”被俄边防军击沉导致我多名公民死亡事件,后有莫斯科大市场突然关闭令数万华人华商利益遭受巨大损失事件,这些消息均令人沮丧。而另一面,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双方还举办了友好年活动,中俄联合军演,俄方接待近千名汶川大地震灾区青少年度假,中俄油管项目中国境内管道破土兴建等,这些又令人鼓舞。相互矛盾的信息交织,令人难以准确把握中俄关系。如何从更大的文化、历史、全球等视野认识和定位中俄关系,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经济迫切转型使俄急功近利
  
  中俄两国都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中国这边改革稳健推进,俄罗斯那边则是骤起骤落的突进型改革,节奏不甚合拍。从两国的国家战略来看,两国都致力于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发展知识信息经济和构建创新型国家。俄罗斯有意减轻对单纯性资源输出的依赖,扭转“原料国家”形象;而中国则优化“世界工厂”地位,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和附加值含量。从世界定位上看,中国定调为“和平发展”,虽位列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仍把自身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而俄罗斯则推行“强国”战略,并把自身定位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向资本主义转型国家。这些属性决定了俄罗斯在市场经济政策上具有“自私”性,而中国则甘愿成为“奉献”型的伙伴关系一方。
  所以,俄罗斯在其市场框架内处理与别国或与别国公民利益关系时,偏向于“自私”和“武断”性手法。也就是说,他们这些手法既可能不是针对特定某国的人或物,也可能专门选择性地针对特定某国的人或物。
  譬如,俄罗斯6月开始的突然关闭莫斯科大市场(俗称“一只蚂蚁市场”,学名是“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影响的商人有中国人、越南人、乌克兰人和土耳其人,只是中国人人数众多,一次性被拘捕的中国商人近200人,感觉就是冲着中国而来。
  俄罗斯清理市场秩序的起因则来自于“灰色清关”。据《联合早报》著名观察员韩方明研究,“灰色清关”应当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执政时期。 俄方“清关公司”在货物通关后,通常不给货主出具正式的海关报关单和税单。据了解,按照目前的行情,如果通过清关公司办理过关手续,每个40尺的集装箱要收取24500美元,价格非常高昂。事实上,俄罗斯从没有搞过正规清关。因为没有报关单据,俄罗斯警方就很容易扣押货物。据调查,中国商人为此遭受的损失每年都有数亿、甚至数十亿。
  两国曾在今年6月份建立过经济合作委员会,意在沟通和协调两国商业贸易关系的现实问题,但这个委员会并没有在危机出现时发挥过应有的作用。莫斯科市场大风波,在中方数次交涉,并派出以商务部等部门和江苏、浙江等省组成的代表团后,问题才有了朝着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向进展。
  俄罗斯的“自私”行为,其实也触怒了周边多个国家,一直跟在俄罗斯后面的白俄罗斯因俄罗斯在天然气价格等问题上的武断行为,两国关系闹到非常糟糕的地步。“俄罗斯世界基金会”执行主席维亚切斯拉夫?尼科诺夫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俄罗斯:“经济上的自私只能导致对方的自私。一国的实力体现在对他国的尊重上,不懂得尊重就造成衰弱。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
  相信这些俄方是清楚的。俄方只有认真根治市场痼疾,服从于市场规律和规则,才能在市场干预活动中得到相关国家和公民的谅解和支持,双边关系也才能免受冲击。
  
  历史渊源妨碍双边关系机制化
  
  中俄关系一直可以追溯到中苏关系。中苏之间曾有过蜜月期,中国“一边倒”地接近苏联,并与之结盟。由于有过这样的历史关系,中俄之间普遍存在从对方之处得到超常规的“特殊待遇”的心态。一旦这种期待落空,双方关系就会出现波折。
  成立于2001年的“上合组织”,使两国找到了结成某类特殊关系的平台,尽管双方都强调不会结盟,不会针对第三方。
  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发生短暂的军事冲突,之后俄罗斯议会宣布承认对南奥赛悌和阿布哈兹的独立。俄方之行为,是对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强行推动科索沃独立的报复行为,也是对格鲁吉亚的报复行为。俄方希望这一举动能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上合组织”成员的支持,但这一希望落空。中方基于一贯的原则立场,不可能支持主权国家国土分裂的行动。
  由于格鲁吉亚事件,俄方陷入空前的外交孤立,使俄方加深了对包括中方在内传统盟友的怀疑和疏远,按俄罗斯著名时政分析家叶夫根尼?特里福诺夫说,俄罗斯受到孤立,使它产生了“弃妇心理”。
  近年来,俄罗斯一直是中国周边国家的最主要的武器供应国,这挑动了中国周边国家的军备竞赛。越南出于争夺我国南海的野心,打造其海军航队,准备从俄罗斯进口6艘先进的“基洛”级636型潜艇。“基洛”级潜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静的一种柴油机动力潜艇,被西方誉为“大洋黑洞”。越南一旦装备这类潜艇,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安全将构成重大威胁。
  俄罗斯军工企业是除了俄罗斯能源企业之外最大出口企业,中国基于与俄罗斯之间协作性战略伙伴关系和传统友谊,无数次通过各类渠道让俄罗斯放弃向中国周边国家出售尖端武装装备,但基本没奏效。目前印度布置在我藏南地区的军队大量装备来自俄罗斯,如“安”系列军用运输机、苏-30第四代战斗机及俄制T72重型坦克。
  要求对方高于别国特别优惠对待自己,注定是一项代价高昂的交易,或是行不通的“潜外交”。然而这样心态在中俄之间普遍存在,这影响了中俄双边关系的稳固化和常态化。
  
  俄“恐失领土”的假想击伤中国
  
  俄罗斯人口逐年减少,俄罗斯一直对远东地区落入中国心存疑虑,或叫假想。从清朝时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国失去贝尔加湖,边境线缩至外兴安岭起,到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密约》,大片中国领土被沙俄割占。这片曾经的远东家园,其面积是今天法国和德国加在一起的数倍。
  《莫斯科共青团真理报》近年曾作过一项民调,第一个问题是,俄罗斯与中国是对手还是兄弟?有66%的被调查的俄罗斯居民回答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此外还有11%的人更进一步,要求不与中国联合,因为中国会把俄罗斯远东占领。支持与中国创造友好关系的人只有23%,理由是中国是强大国家。而基于俄罗斯对中国移民天然的排斥,中俄之间的贸易关系进展缓慢,双边贸易额远逊于中美、中日、中欧等。
  今年2月13日清晨,在濒临日本海的俄罗斯领海上,隶属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俄罗斯边防军军舰,以非法穿越俄罗斯边境为名,向一艘悬挂塞拉利昂旗的中国民用商船“新星号”猛烈开火,发射近500发炮弹,密集开火数小时,致使“新星号”船体严重受损。俄罗斯军舰不顾浪高风紧,强行命令中国商船返回纳霍德卡港,终在返港途中,受损船舱开始大面积进水,商船倾翻沉没。事故发生时,俄罗斯方没有及时援救,致使共有包括中国船员在内的8名船员死亡,制造了令世人震惊的惨剧。
  这一事件之所以令人激愤另外原因在于,事故发生的这片出事海域曾是中国的领海,就在库叶岛和海参崴附近。历史记忆勾起了新仇旧恨。
  可见,中俄关系存在内部结构性冲突的可能性,中俄关系远非我们所想象的“正常化”。然而,双边关系的好坏,既是由双边内部矛盾决定,也是由外部因素的战略利益决定。中俄关系即便存在诸多内部问题,但两国作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却经受住了考验,这是因为中俄在国际事务中面临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一致的价值追求,在国家安全最高利益指引下,中俄目前至少是比较可靠的朋友关系。在美欧结盟挤压中俄国际活动空间的现实条件下,中俄关系的“大局”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大变化。

相关热词搜索:中俄关系 正常化 现象 中俄关系中的非“正常化”现象 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 不断发展的中俄关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