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_挨骂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历练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近几年,全世界最热衷议论的国家之一便是中国,有关中国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充斥着各国媒体。   这些关注中国的声音里,有热烈的赞扬甚至不切实际的吹捧,也有语言尖酸刻薄的批评甚至谩骂。我们是个爱面子的民族,对外界的表扬往往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而对批评则深恶痛绝,认为这是侮辱,是挑衅,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不可否认,有些批评背后有其战略目的,比如说“中国威胁论”、“黄祸论”;有些批评是某家媒体的职业功能所在,比如说美国之音;有些批评是作者不喜欢中国的顽固立场在作怪。但是,也有许多对于中国的批评是善意的、客观的。
  赞扬也罢,批评也罢,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外界对中国的关注多了。我们知道,媒体往往是很功利、很现实的,它要考虑观众或读者的喜好。同时,媒体的重要功能是监督和批评,因此,批评会赢得受众。随着各国受众对中国的关注,媒体自然也加强有关中国的报道,这也意味着对中国的批评不可避免地增加。
  对中国关注,是因为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加。政治上,国际热点问题的协调、解决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经济上,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否推出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军事上,有关中国军费不透明、中国建造航母的传言不绝于耳……可以这样说,中国有史以来从未和世界发生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与之相对应,中国所受到的批评也从未如此之多。
  批评是好事,至少是对中国地位和影响力的一种肯定,恐怕批评者本身也认同这一点。世界上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美国,这缘于它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实力和影响力的增强,批评声也将“与日俱增”,这是不可避免的。
  有人说,100年前中国挨打,50年前中国挨饿,现在中国挨骂。这话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道出了中国人挨骂的原因。假如中国依旧闭关锁国、穷困不堪,没人有闲心费尽口舌来骂你;假如中国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当然也无心去关心别人是骂我还是夸我。现在,国力强了,腰包鼓了,自我感觉好了,可睁开眼一看,骂我们、批评我们的人更多了,多少有点儿无所适从。
  实际上,批评声越来越多,恰恰说明中国正平等地融入世界。
  古代的中国,属于天朝上国,中央之国,四周皆属蛮夷,鲜有平等地和外界打交道的经验。作为天朝,属国自然不敢批评,而蛮夷之邦敢说半个“不”字,将和说“汉与我孰大”的夜郎国一样,遭遇灭顶之灾,自然也不愿自取其辱、自找麻烦。
  及至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以屈辱的心态仰视西方,民族自信心几乎彻底崩溃,外界的批评不断刺激着中国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那种心态下,批评往往被看作侮辱,无法以正常心态面对。更关键的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批评当时的中国,也无需批评――如果心有不满,可以直接搞定满清皇室或地方官员,没心思也没必要和你费口舌。
  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美帝国主义一切都是坏的,美帝的批评当然也是阴谋,不可容忍。直至改革开放,中国才开始融入世界。这个过程中的第一个10年,西方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中国,赞扬多于批评,同时,中国人也比较谦卑地看待西方。第二个10年,外国对中国的疑惧和期待开始并行;第三个10年,中国地位的提高引来各种各样的猜疑,批评和赞扬都很多;2010年,新的10年开始,批评的声音将更多。
  这个过程,就像新媳妇嫁入大户人家,初期的甜蜜很快被后来的磕磕绊绊所替代。换个角度看,磕磕绊绊、批评争执也是好事,至少说明大家不像百年前,是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不像冷战时期,相互敌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此时,批评是不同意见的表达,是排泄怨气的通道,你表示一下愤慨,我表示一下抗议;你说我贸易保护主义,我说你是搞倾销,是伙伴之间正常的、可以理解的表达方式。
  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有没有挨骂,谁在骂我们,而是为什么挨骂,骂得有没有道理。就像人一样,理性智慧地面对批评和指责,是一个成长中的大国应有的成熟和正常心态。

相关热词搜索:挨骂 历练 中国 挨骂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历练 挨骂中国融入世界的历练 中国融入世界的历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