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散文特色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庄子散文特色篇一:浅论庄子的散文的风格
学年、学期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先秦诗文研读
任课教师:韩霄
班 级:108511
学 号:105080540029
姓 名:张雅峥
浅论庄子的散文的风格
摘要:庄子的散文具有独特非凡的魅力,是先秦文学的瑰宝。庄子的散文洋洋洒洒,清净脱俗,是道家文化的经典体现。其风格的突出,思想内涵的深刻,让我们始终难以忘记。
关键词:庄子 散文 寓言 辩论 气韵 清净无为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辩论家。当然,这些名号都是后人给的,而庄子定然不会刻意追求这些。庄子之所以为后人铭记也是因为他精妙绝伦的文章。在我们现代看来,庄子的文章简而言之,就是多寓言。但是在当时应该也是极其独特而有个性的。
从总体上说,庄子以散文见长,而散文的方式,又以寓言为主。文章的语言洋溢恣肆,挥洒自由而不受约束。思想上又超脱自然,清静无为。这也正是后人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的原因,二人都有着现代所谓的道家的“风骨”。
要说文章的风格,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庄子文章的风格首推其气韵。
庄子的散文洋洋洒洒,收放自如,灵动而不受拘束。我们读过《逍遥游》,这是庄子的名篇。但凡读过,都能得到这种感觉。尤其是第一段,“北冥有鱼??”
气韵之中,庄子的夸张的手法运用的出神入化。在字句上,庄子
用“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也”等。这些文字,相当的舒放,用我们现代白话翻译的话,便是一种极其夸张的写法,而这种过分夸张,白话之下便毫无味道可言。而古语之中,便充满着神秘而诱人的神话色彩,令人有一种心驰神往想去一窥究竟之感。庄子把这种夸张,富有神话色彩的夸张铺的非常的开,他在这一段中就用了很多的数字,而这些数字又是极大地数字“几千里”“三千里”“九万里”等。这种感觉其实和李白的诗有类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读后都会有着一种空灵之感和静穆之感,是一种仙人化的意境。而这种意境,也是由于我们对于“仙人”这种神秘的存在而寄寓着很高的和非同寻常的希冀,所以在“仙境”的过分夸张,反而是充满意味和神韵的。庄子正好把握了这一点。
气韵由心而生,由意而成。庄子的散文之所以有独特的意韵,也是由他的思想而促成。庄子的思想核心是“天人合一”与”清静无为”对此只做一个大致的解释:(许多人都有不同的解释,而且说法不一,解释的深度又很大,不再细节化的解释)庄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这些,便是贯
穿在庄子文章的思想的核心。也是庄子的文章的气韵的催动力。
“逍遥”的思想是庄子散文的基本思想。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大鹏,它的活动范围非常之大,”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上能达到九万里的高空,远能自北海飞至南海,行为及其豪迈壮观,貌似逍遥,实际上,它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进需凭飓风之力来托付,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必须上至高空才能不受山峦之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的嘲笑,认为它过于费力了。小鸟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其实这正反应了它无能为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生暮死的小生物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这是生命短的局限。生命长的亦是如此,能活到2000年的灵龟和三万两千年的大椿,它们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的散文善于论辩,而他的论辩又是极富个性的论辩。
首先要说的是他的论辩和寓言故事的巧妙结合。《秋水》中的一
个故事,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使者请其出山,庄子表示拒绝,而后便用了一个故事巧妙而切实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用活了三千年的神龟作比,神龟是愿意被,竹箱装着,用巾饰覆盖着,珍藏在宗庙里,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这两个选择来给使者选择。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委婉的拒绝了使者,同时又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对于当时的从政的看法,即从政便身不由己,富贵和自由甚至生命都存在相悖的。一旦从政,就会被君主制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神龟虽然被装饰华丽,但是却失去了自由甚至生命。还不如在水中继续活着,自由自在。而这也便是庄子自己,宁愿在平凡的世界中自由,也不愿受人制约。短小的故事,生动,鲜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又有着延伸和蕴含,而故事所选材料上,用龟做内容,可谓是信手拈来却又合适不过。所以在这一点上,庄子在塑造寓言故事的辩论中,应该是极为出色和与众不同的。 庄子的辩论举例详实,富有说服力,并且逻辑严密。这一点在他的《秋水》中可以看到。河伯和北海诺的对话,河伯的每一次问,北海诺的每一次答,就在这个答中,所列举的事物和对象都很详实,有理有据,而且分析原因,必然得出结果,在逻辑上准确明了。内容上鲜明生动。同时,在辩论中,庄子语句有急有缓,如:“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
庄子散文特色篇二:庄子艺术特色分析
《庄子》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艺术特色的内容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景后
情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二、《庄子》简介
1、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2、《庄子》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丽,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
3、评价及文献
*郭沫若:“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阮阅:《庄子》文多奇变(《诗括总龟后集》
*刘辰翁:“庄文意奇、文奇、事又奇“(《南华真经点校》)
*答浩:“庄子不仅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寓言,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寓言”的概念,使得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诗性的文章哲思的诠释——庄子散文艺术研究》)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说 : “庄子者 , 蒙人也 , 名周。??其学无所不窥 ,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然善属书离辞 , 指事类情 , 用剽剥儒、墨 , 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已 , 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著书十万寓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l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4、背景
庄子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周王朝已名存实亡,诸侯纷争,战事频繁,民不聊生。大批有识之士著书立作,广泛宣扬自家学说,上开宗立派、游说国君,下周游列国、布道百姓。彼此之间的相互唇攻笔伐又促使了各家学派的思想学说的发展。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文明所谓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说过,公元前一千年内,爱琴海沿岸的希腊和雅典、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和耶路撒冷周围、恒河流域的印度和黄河流域的中国四个古代文明,都进行哲学的突破性发展,人类文明从原始阶段进入高级文化阶段,并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那时的中国,就处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社会上的政局动荡,与文化思想上的礼崩乐坏。在人类历史上,大凡社会转型,矛盾加剧,必然激发人新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催生新的文化体系与人格精神。这一时代,正如庄子说的,“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三、《秋水》简介
1、内容简介
《秋水》是《庄子》一书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篇,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整篇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
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2、写作特色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动形象;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3、赏析
本篇运用《齐物论》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旨在要人息伪还真,顺应自然,不为追求名位、富贵等而伤害天然本性。虽然作者最终因强调过分而陷入了相对主义,但由于他始终能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对照起来分析,所以仍然显示出他对于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领悟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4、评价
吾读漆园书,《秋水》一篇足;安用十万言,磊落载其腹?(金翰林学士马定国《读〈庄子〉》)
四、艺术特色分析
1、辞令优美,融辛辣讽刺于幽默语言中。《庄子》辞令简洁,艺术手法运用多种多样,体现出散文描写的形式之美。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传递思想是庄子优美言辞艺术特色的最直接体现。而在具体运用中,它将精辟、巧妙的比喻与以寓言方式为载体所使用的象征手法融合在一起,起到了逻辑说理方法所未能达到的效果。
2、寓言精巧,比喻说理。庄子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奠定庄子这一文学地位的就在于运用精巧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将寓言转化为一种文学艺术。(《安徽文学》2011年07期)庄子运用大量的比喻巧妙布局,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3、描绘传神,刻画细腻逼真。其一是对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以及对虚拟场景的描写,它将自然界中日月运行之理和政治现象中的文治武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庄子所憧憬的那种在政治生活中天人合一境界特征和独特场景。其二是运用描写手法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此突出说理效果
*寓言故事: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津人操舟、丈人游水、呆若木鸡、运斤成风、
4、想象奇幻,意境开阔,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秋水开头:“秋水时至~~不变牛马”,写出来波涛汹涌,浩淼无边的雄奇景象。
5、语言幽默,讽刺辛辣。例:惠子相梁
6、词汇丰富又运用自如,语言优美,散文艺术成就高超
庄子散文特色篇三:论庄子散文的愤世倾向及讽刺特色
论庄子散文的愤世倾向及讽刺特色
边家珍
内容提要:庄子散文有着显著的愤世倾向,但这种愤世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而是与他对殷周之际政治文化变迁的反思结合在一起的,包含着价值评判,也意味着个体自由意识的觉醒,是庄子忧患意识、悲悯情怀及理性精神的体现。庄子散文的愤世倾向还影响着其对抗性语言的表达方式——讽刺的选择与运用。庄子善用“反讽”的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使得思想的表达更为婉转与深刻,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湛之思。
庄子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众所周知,庄子散文有着显著的愤世倾向,然而对此种倾向的形成原因及具体内涵等问题,学界却鲜有专门、深入的研讨。笔者认为,庄子的愤世倾向是与他对殷周之际政治文化变迁的反思结合在一起的,是其忧患意识、悲悯情怀及理性精神的体现;庄子散文的讽刺特色也与其愤世倾向有着内在的联系。兹不揣谫陋,具体论析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
翻开《庄子》[①],迎面扑来的是一股郁懑不平之气: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齐物论》)
[②]
甚矣夫好知(智)之乱天下也!(《胠箧》)
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徐无鬼》)
意(噫),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在宥》)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在宥》)
这些话语颇有震撼力,至今仍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唐成玄英亦谓“当战国之初,降衰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③];程千帆先生说庄子“说理之文参以抒情之体,虽故为谬悠,实深于哀乐,其内心之矛盾,大类屈原”[④],都指出了庄子散文的抒情特征及显著的愤世倾向。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时属于社会制度的转型期,且战乱频仍。面对混乱的现实,儒家学派的孟子四处奔走,宣传其政治主张,希望借助君主的权威来实现他理想中的“仁政”。庄子也有改造社会的愿望,然而,与儒家学派不同的是,他十分藐视那种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调和社会矛盾的政治主张,而且认为儒家宣扬的“仁”、“义”、“忠”、“信”等并不能改变强权通吃、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在庄子看来,君主专制统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乐教化,恰恰是造成民众悲惨处境的根源,而儒家学派的救世就如同“以火救火,以水救水”(《人间世》),水益深而火益热。所以他不愿象他们那样思考与行动,不愿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而成为压迫、剥夺百姓的工具或帮凶。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庄子也不可能设想出更先进的制度以取代君主专制,也不大可能开辟出一条与儒家不同的、更具积极意义的、切实可行的救世路线。
大概正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及对其他学派救世行为的省察,庄子才提出了他以“无用”为大用的处世理论的。保身全性,实质上也就是不与统治者合作。《逍遥遊》里讲的“无己”、“无功”、“无名”,并非庄子故作清高或自我安慰[⑤],而应该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是因为,庄子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清醒而自觉的,他选择了远离政事[⑥],随之也选择了与之相应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
单纯的贫穷并没有消蚀、减损庄子的精神气度,《山木》篇记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问道:“ 何先生之惫邪?”庄子纠正他说:“贫也,非惫也。”意思是说,我只是贫穷罢了,穿得虽破烂,精神并不萎顿。他宁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也不肯为了利禄而受世俗礼法的束缚与扭曲,失去精神自由及人格尊严。《让王》篇里塑造了一个道家式的曾子形象: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这种贫困中的坚守,深为庄子所称赏。
庄子曾说:“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缮性》)他把功名利禄视为身外之物。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奸巧之徒,他是极为鄙视的。《淮南子·齐俗训》记“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⑦]——庄子以其“行为艺术”表明他用不着多余的东西,也含有对惠子煊赫气派的不屑之意。《人间世》篇中他借“支离疏”的故事发议道:“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⑧]“支离其形”,是生理、体能上不为统治者所用;“支离其德”,则是心智、精神上不为统治者所用,不愿为之劳神焦思。庄子还曾打比方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旺),不善也”(《养生主》)。“樊笼”里虽不愁温饱,但却失去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在被掌控、被玩弄、悖离天性的压抑状态下活得并不好——因此庄子才会把梁国的相位比作“腐鼠”(《秋水》);楚王使大夫往聘庄子,他“持竿不顾”(《秋水》),眼睛都不转过去。庄子在穷闾阨巷里“织屦”谋生,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大限度地摆脱物质方面对他人的依赖,以获得生活上、精神上的独立。
应当看到,在庄子那里,寻求清净独立的“避世”与因关怀世事而来的“愤世”是并存的。庄子有时也讲“无情”,讲“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德充符》),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不过,总是有意识地调节身心,希望自己“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田子方》),或许恰恰表明了庄子正处于忧世伤时的焦虑不安当中。庄子还曾说过“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的话,然而,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这些话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对当时主流的是非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的消解,而非明召大号的庄语正言。
不管怎么说,庄子毕竟没有完全隐遁,没有销声匿迹,因为他有所牵挂,正所谓“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天运》)。清人王先谦根据庄子的交遊情况及《庄子》中的相关内容,指出庄子意犹存乎救世:“夫古之作者,岂必依林草、群鸟鱼哉?余观庄生甘曳尾之辱,却为牺之聘,可谓尘埃富贵者也。然而贷粟有请,内交于监河;系履而行,通谒于梁魏;说剑赵王之殿,意犹存乎救世。??是故君德天杀,轻用民死,刺暴主也;俗好道谀,严于亲而尊于君,愤浊世也[⑨]。”
今天看来,王先谦所说的“意犹存乎求世”也好,“愤浊世”也罢,应当说都是传统士人的忧世之心和救世情怀在庄子身上的具体体现。庄子 “蒿目而忧世之患”(《骈拇》),执着于其“独志”(《天地》),骨子里还是相当认真的。清人胡文英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⑩];鲁迅先生说“就是庄生自己,不也在《天下篇》里,历举了别人的缺失,以他的‘无是非’轻了一切‘有所是非’的言行吗?”[11]李泽厚也说庄子“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越、冷酷的话,实际里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性的眷恋和爱护”,“他似乎看透了生死,但终于没有舍弃和否定它”[12],都是知人之论。
二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谓“庄子者,蒙人也”,唐司马贞《索隐》引刘向《别录》云:“宋之蒙人也。”[13]宋人乃殷商后裔,周武王分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宋,使管叔、蔡叔傅相之,以续殷祀。宋人的遗民意识和历史境遇,春秋战国理性思潮兴起的文化背景,加之受到老子以及史官文化传统中反省精神的影响,使得庄子思想有着较为显著的“异端色彩”[14]。庄子散文的愤世倾向,便与这种异端色彩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对周人所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及伦理道德的怀疑与否定上。
近人王国维有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15]。殷商是一个以商部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商王并不是天下之主,他只是诸方国之长;至周,周天子则朝诸侯,分职授政,“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16],呈现出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周王完全拥有并牢牢控制天下的土地所有权,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7],关市、泽梁山林等都要征税。上自公侯大臣下至普通小吏,都把利禄视为周天子的赏赐。
从文化形态上看,殷商时期巫文化盛行,统治者的行政很大程度上受到神意的支配,带有神治的色彩,“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统治者则“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18],以尊尊亲亲为特色的宗法伦理文化跃居主导地位,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纳入到某种隶属关系中,“天有十日,人有十等”[19],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的名分、地位和角色,并有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形成了一
个具有严密等级制度与高效管制手段的社会[20]。春秋战国时代,底层民众为了摆脱被奴役的地位,曾有过许多大规模的抗争,使得贵族领主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兴的地主豪强倡言变革,他们用经济或政治的手段笼络人心,攫取了统治权力。尽管生产关系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并未给人们带来期望中的平等、安宁与富足的生活,讲究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仍然渗透于新的制度里,礼乐刑政、典章制度等都未从根本上受到否定或重新估价,政权之更迭不过是以暴易暴,新的统治者还是那样的刚愎、顽固、冷酷、蛮横,士农工商在统治者眼中的意义仅在于“有用”[21],而非有尊严的“人”。郭沫若先生在论及庄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时说:“韩、赵、魏、齐都是新兴的国家,是由奴隶王国蜕化出来了的,然而毕竟怎样呢?新的法令成立了,私有权确实是神化了,而受了保障的只是新的统治阶级。??而下层的人民呢?在新的重重束缚里面,依然还是奴隶,而且是奴隶的奴隶。这种经过动荡之后的反省和失望,就是醅酿出庄子的厌世乃至愤世倾向的酵母。”[22]所言甚是。
庄子主要生活在宋王偃的统治之下[23],自谓“处昏上乱相之间”(《山木》),《列御寇》篇里也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的话。庄子耳闻目睹了种种血腥、残暴、悲惨的景象,他说自己就好比“遊于羿之彀中”(《德充符》),即活动在羿的射程之内,随时都有性命之虞。他幻想能像“神人”“至人”那样,“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而且“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逍遥遊》),“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这些当是庄子在残酷的现实中不能免于恐惧与匮乏的心理投射,他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种不怕震荡、淡定自若的人格。不过,庄子毕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凡人而非神人,他思考得最多的还是社会历史及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
庄子认为“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马蹄》)。“一而不党”,指所有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尚未分化出不同的利益团体,也没有上下尊卑之分。“天放”,指符合自然之道的身心自由状态。在庄子看来,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君王与牧圉(贱民)之分,所谓“君道”乃是一种极固陋的观念:“??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齐物论》)“治人”的观念也很成问题。庄子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宥》)郭象注曰:“宥使自在则治,治之则乱也。”[24]谭嗣同谓:“治者,有国之义;在宥者,无国之义。”[25]如果人为地把大多数人置于被管制、被奴役的地位,就会“乱天之经,逆物之情”(《在宥》)。庄子以马的生存状态为例证:
相关热词搜索:庄子 散文 特色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于庄子的散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