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告诉你,北京姑娘的美食观] 文怡美食生活馆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个人资料:文怡,节目主持人,从“天天饮食”窜到“食全食美”和“那小嘴厨房”。她的生活可不消停,绝对原创的美食博客“文怡的美食厨房”成了被工作折腾得晕头转向、缺乏主心骨的小青年们每晚的就餐指南。除了给别人餐桌出主意,她还兼顾着指点点儿别的,于是又成了好多健康、生活类杂志的专栏撰稿人。她的四本书《巧厨娘之馋嘴美食》《文怡拿手家常菜》《从零开始下厨房》《跟大师学做家常菜》卖得热闹,更被文怡本人送得满天飞(太不够奸商了),《文怡烘焙幸福》也是出版在即。
  
  
  记者:个人经历,家庭,以前从事什么工作?(有点例行公事了,谁让很多人想知道呢)
  文怡:我,文怡,32岁,已婚。有点征婚的口吻是吧?如果仅能凭简单的文字介绍自己,征婚用语是很不错的借鉴。
  刚毕业的时候,我去了一家航空公司工作。在那个年代,也就是10年前,但凡跟航空沾边儿的事儿,就算是擦飞机,也显得很不错。但那是我至今为止,干过的最糟糕的一份工作,朝九晚十二的工作时间,让我很不适应。那时,工作就是为了挣钱,没有任何享受和快乐可言,干了4年,实在忍不了了,才决定辞职。
  辞职之后,开始了一段“游手好闲”的生活,随后爱上了做饭,突然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好。而且事实证明,辞职是对的。辞职了,天也塌不下来,反而让自己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辞职之前的种种担忧,简直就是庸人自扰。
  记者:怎么从一个普通厨娘变成烹饪专家?
  文怡:普通厨娘?你说这个,我就不爱听了,没有一个厨娘是普通的。每一个家庭中,都有一个为了照顾家人生活,默默奉献的女人,无论她是你的母亲,你的妻子,或是正在和你热恋的女友,心甘情愿为你洗手做汤羹的厨娘,怎么会是普通的?
  我从来都用“和美食谈恋爱”来形容自己现在的工作和长期以来对食物的热爱。它给我带来一种像打了鸡血一样的激情,病态程度不亚于恋爱。
  好多年前,刚结婚不久时,我在租来的房子里,发现了一个烤箱,那时中国家庭用烤箱的人还很少。我对这个东西产生了兴趣。慢慢地开始学着用烤箱烘焙蛋糕,饼干或比萨什么的,就是因为这台烤箱,和小试成功的甜点,让我后来对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者:在什么机会下开始在博客中介绍美食?做饮食博客的不少,你算胜出者,谈谈经验吧。
  文怡:我喜欢做,也喜欢拿给别人吃,我自己吃不吃都无所谓。
  前些年,论坛是很流行的网上交流方式,我就在美食论坛开始贴自己做的饭菜,配上详细的文字和照片,跟一群跟我一样的“吃货”一起交流,学艺。
  那时的论坛很不稳定,辛辛苦苦编辑上传的文字和照片,过段时间就找不到了,心疼啊。后来有个朋友说新浪有个博客,那时我根本不知道博客是个什么东西。他告诉我,你可以把发在论坛的照片放在新浪博客里就当备份了。阴差阳错的,其实这才是我开始做博客的原因。
  经过这几年的总结,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做博客要带着一颗责任心,其实做什么都一样,心态决定一切。
  记者:曾经做过“天天饮食”的主持人吗?怎么结缘?后来怎么不做了?(方便说哪儿就说哪儿吧)
  文怡:2007年做了一年。2006年的时候,“天天饮食”的编导通过博客找到我,想让我去做一期节目,我记得很清楚,是榄菜肉末四季豆。节目播出后,效果很好。2006年年底的时候,栏目组举办了一个巧厨娘比赛,编导再次联系我希望我能参加,说礼品很好,是一套锅。我这个人财迷,最喜欢的东西又是厨具,所以就去了。我是奔着锅去的。谁知道这个比赛是为了选2007年的主持人。
  
  从2008年开始,我就不做“天天饮食”了,因为平时还有其他的事情,除了电视台的这一份工作之外,我一直每月同时做几本杂志的美食专栏,还要出自己的系列书,时间非常有限。
  而且,2008年开始还做咱北京老百姓都挺喜欢看的一档节目“食全食美”,另外,还和我的好朋友那威合作了旅游卫视的“那小嘴厨房”。
  记者:你是地道北京人,儿时对北京人的美食有哪些记忆?
  文怡:我经常跟别人“炫耀”地说,我是根红苗儿正的北京人,我真的是以此为傲。好多人都说北京人太骄傲,我觉得作为北京人,我没有不骄傲的理由啊?
  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后来也在其他国家生活过一段时间,但从没产生过定居的想法,一门心思想回家,回北京。我离不开北京,离不开这里的风土人情,更离不开这里的美食。
  有人说,一个人5岁之前吃过的东西,会产生一种味觉记忆,将会影响人的一生。我觉得太有道理了。食物是有性格的,人也都是受食物影响的。
  食物和人的性格,有着一种说不清楚的关系,也没啥理论能证明我的“伟大”猜想。食物本身的性质,和大家对食物的选择,包括对食物的吃法,都能在日后,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一套特典型的地域特色。北方人的粗犷,南方人的精致,或许都和食物有关。
  儿时对北京美食的记忆,已经渗透到我的生命中,一点都不夸张,这一生对它们的钟爱都挥之不去。豆汁醇厚的香味,让我无论在任何地方,看到它,就想到北京,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食符号。
  糖葫芦甜中带酸的味道,晶晶亮红彤彤的颜色,透着喜庆。虽然长大了,但每年冬天,尤其是下雪的日子里,我都要买上一串,边走边吃,那是一种对童年的贪恋和追忆。
  烤鸭,涮羊肉,那就更别提了,这都是一个月不吃,对我来说,就能出人命的大事儿。
  记者: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圈子?
  文怡:我的生活,由一个个圈子组成,我称之为套圈儿。从小一起玩大的发小儿是一个圈子,我们都是从没有性别意识时,就一起玩大的,这些朋友会是一生的朋友,无论境遇如何,无论多久不见,心里知道,他们一直都在那儿。
  还有美食圈,都是因美食而结缘的一些朋友,三句话离不开吃的一帮“吃货”,但绝对不是酒肉朋友啊。很多人甚至都是在网上认识的,慢慢走进彼此的生活。一路吃来,从一两个,现在都发展成大部队了,只要发现一个好餐馆,一声招呼,能来几十人,见到账单,我汗都下来了。幸好是AA制,否则俩月吃一次,我都承受不了。
  因为这些年做电视,做杂志,也认识了很多由编辑变成朋友的朋友,我们的关系,比普通的朋友更具有作战意义。我总说,我们是一帮一,一对儿红,手挽手一起奔小康的战友儿。
  可能是我大大咧咧的性格吧,我觉得大多数北京女孩儿都有这种范儿,很容易就能结交朋友,而且跟对方都是很交心的,没有目的性的交往,仅仅是因为情投意合,对脾气。
  记者:“我做的事情是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厨房,并陶醉其中。”这是宗旨,具体点说,想通过博客传达什么呢?技巧?情调?菜谱?常识?(我胡说举例呢,别打乱你思路啊)
  文怡:很多时候,很多人看到我的博客,她们下班的路上,有可能会去买齐原料,到家后把我博客的内容变成家人的晚餐,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夸奖。真的,每当我听到这样的反馈,我比她们自己都要开心。
  虽然我对自己没有定位,但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一点点改变,而她们又会去改变身边更多人的生活,这是一种幸福的传递,也是我坚持做博客的最重要的原因。一个人不可能改变世界,但能感染一部分人,而这部分人就像一粒粒的种子,会去感染更多人。
  记者:最后,评评咱北京的吃食吧,北京姑娘的性格已经都在你的博文里了,但我还是想让它更深刻,说你喜欢的,讨厌的,改良的,总之,是特别“文怡”的。
  文怡:北京的吃食儿,我只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你认同,那说明你真的有鉴赏力。如果否认,那我只能遗憾地说,你和它无缘。
  北京的美食,正如我们北京的气质一样,它包容所有外来的一切,最终成就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像在北京一样,你可以吃到全国任何一个犄角旮旯的经典特色美食,我说的有点小,其实是全世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北京没有的。你还不用觉得我夸张,我吃了这么多年了,什么都见过。也不是因为我是北京人才这么说。
  看到这里,一定有人跟我说,你们北京的×××做的不如我老家的正宗。好了,这个正宗,就是我最讨厌的,食物没有什么正宗与否,只有适不适合你口味一说。你说,全中国,谁家不做饺子?谁家的饺子最正宗?一般老纠缠正宗,都是特矫情的,还没把吃研究透的人,恕我直言,还都有点儿性格缺陷。
  在很久以前,那时和朋友去哪儿吃饭,吃什么,都得我一人儿说了算,不管是和家人,还是和朋友,谁点错了菜,我恨不得扑过去砍对方的手指头。估计那会儿,我肯定觉得自己倍儿有品。我点菜,永远点得都是一些自己能接受的东西,对自己不喜欢的,连看都不看,也完全不顾及别人的好恶。而且,特喜欢卖弄,对很多食品的定位全从正宗与否的角度去品评,现在想来,过去的自己得多招人讨厌啊!
  如今,只要去外面儿吃饭,我从来不选地儿,不点菜,跟着大部队走,走哪儿落哪儿,别人点啥,我吃啥。几年下来,接触到很多,我从来不认识的东西和不知道的事儿,甚至是我意识中特抵触的味道,拿着筷子颤颤巍巍地尝试过后,才觉得自己头脑中曾固有的一些东西,挺扯的。
  对食物逐渐包容的过程,也是我性格慢慢修正的一个过程,它让我变得更加豁达,宽容,大气,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北京姑娘该有的气质。
  编辑/冯 岚 ffee@vip.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告诉你 北京 姑娘 文怡告诉你,北京姑娘的美食观 姑娘我告诉你吧 美丽的姑娘我要告诉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