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塔庙始祖”法门寺]法门寺关中风情园

发布时间:2020-02-2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名扬海内外的佛教名寺法门寺,是东汉时期因供奉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建塔、又因塔而建寺所形成的佛教寺院,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它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离宝鸡市90公里,北依岐山,南临渭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遥相望,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是华夏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供奉佛指舍利的寺塔,1000多年来历经了风雨沧桑
  据佛典记载,公元前485年,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后遗体火化。弟子们发现有未烧尽的1块头顶骨、2块肩胛骨、4颗牙齿、1节中指指骨和众多珠状物。这些遗物被弟子们称为“舍利”,作为圣物收藏。到阿育王统一印度后,将这些舍利分成8.4万份,送往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19处,法门寺为第5处。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大臣到印度取回佛经和舍利。为了收藏佛经、供奉舍利,分别在河南洛阳和陕西扶风建寺修塔。洛阳的白马寺,成为中国官办最早的传经道场;扶风的舍利塔,也称“阿育王舍利塔”,被誉为“关中塔庙始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扶风舍利塔历经风雨沧桑。有学者考证,扶风舍利塔经过了木塔、砖塔两个时期,分别有1502年和377年的历史。在南北朝时期,寺塔饱受战火灾难。北魏太武帝“灭佛”时,舍利塔成为一片废墟。但信徒门仍然在这里烧香敬佛,人称“圣冢”。之后,孝文帝复信佛教,于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修复了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北周武帝“灭佛”,寺塔再遭重创。不久,隋文帝杨坚崇佛,寺塔东山再起。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阿育王寺改名为“成实道场”,舍利塔称“成实道场舍利塔”。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成实道场改称“法门寺”,塔名也改为“法门寺舍利塔”。
  唐代是法门寺最为辉煌的时期。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岐州刺史张德亮奏请唐太宗同意,将建望云宫殿的木材调来法门寺,修成4层木塔。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诏令重修法门寺塔,还修成瑰琳宫24院,度僧尼2万众。到唐末的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又一次重修了法门寺塔,一直保持到明代后期。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关中发生大地震,法门寺木塔被震倒。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起,重修法门寺塔,历时30年竣工,将4层木塔改建为通高60.25米的13层砖塔,塔基处于唐塔基的中心点上,造型为8面8棱。
  清顺治年间的甘肃大地震,寺塔向西南方向倾斜,塔上一些佛像纷纷从佛龛中跌落。1976年的四川松潘大地震,塔身裂缝进一步加大。1981年8月24日,这座明代的砖塔半壁坍塌,剩下半壁则巍然迄立,成为奇观。1986年政府投资重建法门寺塔,到1988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法门寺在盛唐时期被视为皇家奉佛的总道场,22年前唐代地宫的面世被称为是继秦俑后的“世界第九奇迹”
  盛唐时期,法门寺被诸帝视为皇家奉佛的总道场,供奉法门寺佛指舍利,成为皇家崇佛、礼佛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生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
  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3次开启塔基,请出舍利就地顶礼膜拜,并形成“三十年一开”的定制。此后,唐高宗等8帝竞相效法,6次从法门寺迎送佛指舍利于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首次迎奉佛指舍利,是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三月。高宗李治迎取舍利往东都皇宫内供养,还按照传统的墓葬制度,为舍利造金棺银椁。这次迎奉活动,持续到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才送还。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武则天迎奉舍利,是为了证明她称帝合法。正月十五日,她精心沐浴,拜倒在佛祖真身舍利面前,祈求江山永固、万寿无疆。但天不遂人愿,第二年佛骨尚未奉还,她就被拉下皇位,病死洛阳。
  宪宗时期,佛教得以发展。由于武宗“会昌法难”,法门寺再遭劫难。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继任武宗的宣宗死,懿宗即位,大唐帝国已日薄西山。懿宗李 深感回天乏术,祈求佛祖显灵,于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三月下诏,将迎奉活动提升为国家大典。李 亲自到安福门迎拜佛骨,甚至以泪洗面。但佛指舍利在宫中及各寺供奉仅3个月,懿宗便晏驾。十二月十九日,刚继位的僖宗李儇诏送佛骨回归法门寺。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初一,李儇最后一次将佛指舍利连同数千件皇室珍宝封于地宫以作供养。这次迎奉活动,历经两朝,历时近10个月,为唐代诸帝迎奉佛骨划了一个句号。
  1987年4月3日,法门寺塔下的唐代地宫在重修时被发掘。沉寂了1113年后,石门洞开。从撒满金钱的甬道,到以阿育王塔为中心的前室,再到中室和后室密龛,在发现的大量国宝中,有包括武则天绣裙在内的700多件各类丝织物,晚唐时期的121组金银器,2.7万多枚钱币中的13枚玳瑁开元通宝,1.96米长的双轮12环大锡杖,17件阿拉伯琉璃器,13件秘色宫廷瓷器以及1套完整的唐皇室金银茶具等,簇拥着1枚佛祖真骨、3枚影骨,得以重返人间。
  地宫内有唐懿宗留下的两通碑文,一通记载法门寺的历史,一通是地宫物件清单。据碑文记载,地宫内有4枚舍利,2499件珍宝。经查对出土的这些物件,与碑文记载准确无误。尤其1枚真骨、3枚影骨,在地宫的安放更为隐秘。
  真骨又称灵骨;影骨,是为保护真身和供人供养而特制的影射之骨,是唐代的复制品,受到与真骨相同的供养,分别安放在地宫中不同的位置和器皿中。原供奉在5重宝函最里层的白玉棺中、安放在地宫后室北壁秘龛内的那一枚真骨,外壁是不规则的6面体,上有自然裂纹,内壁有6道沟槽,表面有一些粒状的骨质分泌物。经专家鉴定和史料佐证,它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
  这些佛指舍利及2000多件稀世珍宝,是大唐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汇集成,对研究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及对外交流都具有重要价值。它们的面世,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被称为是继秦俑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1994年,应泰国僧王邀请,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在泰国瞻礼供奉。2005年又赴韩国供奉。2002年和2004年,应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佛教领袖邀请,法门寺佛指舍利还先后到那里瞻礼供奉。
  法门寺唐代地宫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法门寺因舍利塔而建,原名阿育王寺,但始建的确切时间至今未明。在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26年后,皇族后裔拓跋育大兴土木,重修阿育王寺,供养佛骨,资助僧人,这里成为当时华夏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也是它在历史上的初兴阶段。
  到唐代,法门寺有“皇帝佛国”之称,其瑰琳宫24院闻名天下。宋代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的宏阔气势,寺院建筑被恢复到最大规模。金元之际,法门寺仍为关中名刹。明清之后,法门寺逐渐走向衰落,但也仍为24院建制。
  如今的法门寺,是上世纪80年代重修的仿唐建筑。进入山门是铜佛殿,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光绪年间重修,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
  铜佛殿后是法门寺真身宝塔,宝塔下的地宫可供参观。外地宫为1987年所建,金碧辉煌,富丽典雅。内壁上雕刻着佛教故事和8大处圣迹,顶部为镀金的各种佛、菩萨造像,后部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内地宫为唐代法门寺地宫的原型,模拟帝王陵寝建制,设4道门,由踏步台阶、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密龛7部分组成,总长21.12米。这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宝塔后是大雄宝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大雄宝殿,总面积731平方米。由于历史上的法门寺是显、密两教兼容的寺院,因而大殿采用了显、密两兼的做法。中央供奉着密宗派的五方佛,五方佛两侧为24诸天,代表天上的24天神。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分别是钟、鼓楼。钟楼内有一口明代成化年间所铸的大铁钟,重3600斤,钟体铸有阳文,是一部完整的《金刚经》,为关中塔庙中所少有。
  题头照片: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铜佛殿。

相关热词搜索:关中 始祖 法门寺 “关中塔庙始祖”法门寺 关中塔庙始祖陕西法门寺 法门寺关中塔庙始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