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西安

发布时间:2017-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西安篇一:浅谈贾平凹散文

浅谈贾平凹散文《秦腔》的艺术特色

李从俊

贾平凹的创作与陕西这片黄土地息息相关,他的很多作品都以此作为场景或背景,譬如:《治病救人》这部散文就是以陕西为背景,文中写到:"他常常被西安的病人请了来,每次都来我家,我没好酒,却拿来明前的茶,请上坐,就坐在佛祖旁的椅子。"①<<古土罐>>这部作品是以西安为场景,如"我来自乡下,其貌亦丑,爱吃家常饭,爱穿随便衣,收藏也只是喜欢土罐。西安是古汉唐国都,出土的土罐多,土罐虽为文物,但多而价贱,国家政策允许,容易弄来,我就藏有近百件了。"②《<夏坚德作品集>序》也是以陕西为活动场景:"她一直在体委工作,有这个方便。九七年的元月,一天她来了,咚咚地敲门,带给我一面陕西足球队队徽的小彩旗,上边有浪头。陕西人总爱以'西北狼'自诩,我便喜欢了这个图案。"③由于作者居住在陕西这片黄土地上,吸收了陕西的民间和官方的传统文化,加上他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生活体验,常能将秦川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表达和充分而透彻。《秦腔》便是这样的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长期生活在秦川这片土地上,对秦腔这种特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剧无疑是熟悉的,它那"揪心裂肠"的唱腔,"烈性炸药"似的风格,可能大大地震撼过作者,作者从中找到了"秦腔"与八百里秦川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作者给我们描给出一幅与"秦腔"共存的自然人文背景。如自然环境背景: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如痛苦妊娠的落日……人文背景:沉重的犁铧,山包一样的秦川公牛,牛肉泡馍,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有了这些自然和人文基础,这种粗犷、雄浑、豪放且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秦腔的产生也就合情合理了。

而作者看似在介绍"秦腔",实是在通过"秦腔"来表现秦川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作者通过"秦腔"的编演描绘出了秦川人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却不改那祖上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和粗犷、豪放、洒脱的秉性。他们"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一生多么凄凉呀!他们虽然有"吃不完的粮食",但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膜却是他们"想像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然而这种贫乏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使秦川人沉沦,相反他们禀承了祖祖辈辈惯用的粗放、刚烈、艰忍的民族气质,他们大碗喝西风辣子酒,大碗地吞咽堆成脑袋般大小的牛肉泡膜。积极进取,苦中求生,苦中求乐。他们的精神享受主要来自"秦腔",他们以此来宣泄自己的劳累和心中集聚已久的"狂喜、激动、雄壮"。"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像的狂喜,激动,雄壮"。

其次,这篇散文在表达方式上有着与一般散文不同的特点:

这篇散文采用了叙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但在叙述方式上又与一般散文有所不同。

传统的散文的叙述视点大多以自我为视点,通过叙述自我的经历,见闻,抒发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情感。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④作者就以自我为视点,叙述了自己在百草园的见闻和在三味书屋的经历、感受,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美好生活的留恋以及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反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所叙写的就是作者夜晚独自荷塘边散步,看到月色下的满塘荷叶和荷花,内心感到一种特别的宁静。⑤这也是以自我为视点。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同样是以自我为视点,叙写了自己参观养蜂场时的见闻和感受,抒发自己对蜜蜂的赞扬,对蜜蜂精神的赞扬,以及自己要以蜜蜂为榜样奉献自己。像这

几篇散文一样采用以自我为视点的叙述方式来写的散文比较普遍,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海行杂记》、《背影》、《择偶记》⑥等,贾平凹自己的散文《进山东》、《祭父》等⑦。

这篇散文的叙述视点与我们常见的散文不同,它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的。作为一个旁观者,作者在文中没有个人的感受,也没有个人感情的抒发,而是完全站在局外,以一个观众的视角来审视一切,客观地来叙述,来评价。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叙述,就会明白这一点:"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橼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黄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膜,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 "秦腔与他们,要和'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他们生命的五大要素。"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贾平凹的《秦腔》这篇散文不仅在叙述方式上有其特别之处,而且在描写方法上也有其特色。

一般散文在描写方法上多用具体描绘的手法。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这样描写月色中的荷塘夜景的:"叶子中出水很高,像亭亭的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如贾平凹自己的散文《壁画》中就这样描写的:"这些宫女,古与今的区别仅在于服饰,但那丰腴圆润的脸盘,那毛根出肉的鬓发,那修长婀娜的体态,使我的感受到了真正的人的气息。""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的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拖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了!"⑧

而这篇散文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粗线条勾勒出秦川特有的自然环境、秦川人的形象、唱秦腔的演员的表演以及看秦腔的观众的状态。而且描写得准确生动,富有神韵

白描这种描写手法是与具体描绘相对而言的,本来出自绘画,就是运用简单的粗线条去勾画出形象。在文学上,白描就是在《秦腔》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就这样来描写秦川的自然环境的:"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一处一处用木橼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还在这一段,作者又是这样描写秦人形象的:"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在第七自然段作者又是这样写演员们的表演的:"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

那肩头,一身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第八自然段这样描写看戏人的:"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寅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要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台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

这篇散文在语言上也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般散文在语言上都颇有讲究,追求语言的优美、含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语言就讲究了优美、含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⑨

而在本文中作者所运用的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膜","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被埋在黄土堆下","当老牛木犁疙瘩绳","我就痴呆了,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主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这些无不体现了通俗化、口语化。

本文语言除了通俗化、口语化外,还体现出干净利落,简洁明快的特点。

一般散文在语言上都注重细腻的描绘,注重浓墨重彩的刻画。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花的描写就是这样:"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但本文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却力求干利落,简洁明快。如文中对秦川人的描写:"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长于下身。"写到秦腔在秦川的普及,"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本文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幽默、风趣。如:"活脱脱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它的艺术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体现了西北人特有的语言特点--雄浑有力度。

这篇散文充分运用了西北特有的一些语言方式尽显西北人的雄浑有力的特点。如:"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当他们在收获时节在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像的狂喜,激动,雄壮""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文白相间也是这篇散文语言上的一个特点。如:"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第三、本文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一些特色,让文章的主题表现更突出。

一方面,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手法把唱秦腔的人与一些特殊人物相比,突出秦川人对唱秦腔人的看重。"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

另一方面,作者运用环境的烘托作用,有力地表现了秦腔的特色:

作者首先运用自然环境的烘托作用来突出秦腔的粗犷、豪放的特点。如:"一扶黄褐的平

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那晚霞烧起来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

散文西安

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其次,作者又运用了人文环境来烘托秦腔的粗犷雄浑和豪放。如:写秦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见长于下身。""背着沉重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秦腔和他们,要和'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膜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块整背诵出剧本"。

另外作者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的方法来表现秦腔的特点。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秦腔的粗犷、雄浑、豪放的特点。如:"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有情有味的美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 "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又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

作者在使用正面描写的同时也运用了侧面烘托来尽显秦腔对秦人生活的影响。如:" 一出戏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戏台是全村人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这些都写出了秦腔在秦人心中的地位。又如:"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户头,一身的戏哟。""台下便叫:绝了,绝了!""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据说有一媒人将一女子引到台下,相亲台上一个男演员,事先夸口这男的如何俊样,如何能干,但戏演了过半,那男的还未出场,后来终于出来,是个国民党的伪兵,还持枪未走到中台,扮游击队长的演员挥枪一指,'叭'地一声,闭了嘴,一场亲事自然了了。""据说还有一例,一个老头在脖子上架了孙子去看戏,孙子吵着要回家,老头好说好劝只是不忍半场而去,便破费买了半斤花生,他眼盯着台上,手在下边剥花生,然后一颗一颗扬手喂着,竟将一颗塞进孙孙鼻孔,吐不出,咽不下,口鼻出血,连夜送到医院动手术,花去了七十元钱。"这些无不写出看戏人对秦腔的入迷。

散文西安篇二:论贾平凹的散文

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而闻名于世的,但他的散文更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贾平凹的散文受到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2和1984年,他的一些分散发表于全国各地刊物上的散文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结集为《月迹》、《爱的踪迹》二书出版发行,从而使读者有可能比较集中地阅读他的散文。费秉勋教授指出:“与写小说相比,写散文似乎更能见出贾平凹的才情和艺术素质。他的散文确实写出了特色,写出了个性,在全国能自成一家”。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自80年代以后,他创作的散文达二百多万字,影响之大亦少有人与之匹敌。其散文题材宽泛,包罗万象,风格迥异,语言质朴而蕴含真情,多从小事着笔,却包含着人生的哲理,生活的智慧。在自然淡雅之外又有着别样的气韵,追求大气度、大气派。90年代初主编《美文》杂志,弘扬大散文理论,大大冲击了中国散文界。范培松说:“散文园地里有了你就别想太平”。一时间褒贬不一,严肃的评论与热闹的炒作百音皆作,孰是孰非难成定论,但贾平凹在散文界的影响却可见一斑。

一 丰富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其散文创作的基垫

贾平凹生于江汉之侧,长于商洛大野。父辈兄弟五人,生父最幼,以教书为业,属农村中为数不多的知识阶层。贾平凹的家庭是一个拥有20多口人的大家庭,经济拮据家大口多,常要忍受饥饿。少年时贾平凹凛气甚弱,五岁前母亲随父在外教书,他在家中随伯父母生活,少时与父母的分离使之养成了孤独的性格。“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

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地。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不被人重视愈是躲人,恶性循环”。五岁便开始读书,在班中年纪最小而成绩却名列前茅。作文和写字常被老师拿到高年级去展览,这使得他在怯懦的退缩中暗暗有了慰籍孤寂和伸展个性的天地。这就像苦难生活中甜蜜的梦,然而这种好梦也不长,14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诬为“历史反革命”,全家人由此从物质到精神都遭到了劫难,这给少年贾平凹的心灵又陇上了一层阴翳,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越是孤独性格越内向,感受的性能也变的越灵敏。这种心理的发展到他开始文学生涯后就极其鲜明的反映到他的创作中。

在贾平凹的人生道路中,有一件事是不能忽略的。他在《我的小学》一文中说,曾教了他两年的启蒙女教师在他读二年级时教他写信,有什么事情就写什么事情,不考虑格式。老师说:“以后到高年级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 2

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贾平凹回忆说:“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这为他以后的大散文理论的提出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72年,还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他成为一名最年轻的工农兵学员,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文学创作的练笔,从而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丰厚的知识积累。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以及备经磨练的人生经历后的感悟和激情,几十万字的退稿之后他的作品很快在《西安日报》上发表,从此登上了文学创作的殿堂。

贾平凹发表最早的是散文,最早散见于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1982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问世,此后又出版散文集数十部,仅1993年以前的就有十部,除《月迹》外还有《爱的踪迹》、《心迹》、《商州初录》、《贾平凹散文自选集》、《人迹》、《抱散集》、《守顽地》、《贾平凹散文大系》等,由此可见其创作数量之大。在进行了诸多散文创作后,开始进行散文创作理论的思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系统。

贾平凹早期的散文创作理论主要散见于《对当前散文的看法》、《散文就是散文》、《关于散文的日记》、《浅谈儿童文学中的散文写作》、《关于散文的通信》、《语言》等文章及一些书信后记中。在这些文章中贾平凹阐述了对于散文的看法,提出了“散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散文应该表现什么”、“怎样去表现”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散文创作来说提出这些问题似乎是肤浅而幼稚的,然而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当代中国对散文的探索愈来愈偏离其本源含义,以致后来人们对“散文”的概念形成了错误的思维定式,从而制约着中国当代散文在理论创作中的深化与超越。贾平凹重提这些问题是要澄清在当代中国产生了种种误解的散文的概念,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使“五四”新文学创作中的气脉得以接续。当然同时也希图在澄清中使自己关于散文创作的理论更加清晰化和条理化,以建构起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散文理论体系!

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欲以客座教授的名义平请贾平凹去讲授“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为此贾平凹准备就“散文与时代精神”、“散文的心灵感应”、“散文的哲理”、“散文的第二自然创造”、“散文的作诗在诗外”等十

五个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思考。虽然“讲授”一事因贾平凹的病倒而不了了之,但由已撰写出来的第一第二讲的内容,以及所提出的关于散文的十五个问题来看,“他对中国当代散文的创作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与探讨,已进入了一种自觉自为的状态”。① 1992年贾平凹创办《美文》杂志,提出“大散文”理论,为当代中国散文创作注入了新的能量。《美文》杂志的创办,“大散文理论”的提出也标志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 探索与疗救:贾平凹散文创作理论

(一)探索: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

1 还原散文的独立性,追求散文的独立

探讨散文的独立性的目的是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亦即散文的概念,而这首先还是要从散文的的概念说起。关于“散文是什么”的立论在当代中国有两种相对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均围绕政治化的文化观念被不断的错误演绎和曲解。一种认为散文的政治性很强,因而只能写光明不能写黑暗只准歌颂不能揭露,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另一种认为散文主要是 一种最能书写风花雪月、山水名胜、儿女情长、童年趣事的“小家碧玉”。前者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和过度的政治色彩,被称作“政治化散文”。后者开始摆脱“政治化散文”批评的“紧箍咒”的制驭,同时又矫枉过正地把散文重新供奉回“象牙塔”。在这种散文意识中孕育的散文创作“甜而无力、媚而无骨,皆宫中夫人、室内柔花之形象。有味或许有味,却全部入牛角,导致小家子气”。①这种散文观念实际上已与“政治化散文”一样走向了极端,同样影响着当代散文创作的繁荣。

对于上述的两种认识,贾平凹曾在2002年北京大学举行的“20世纪中国散文论坛”中作过一段很有启迪性的“演讲”:“文学是摆脱不了政治的,不是要摆脱,反而需要政治.这种政治不是狭隘的政治,而是广义的政治。这如同我们都讲究营养,要多吃蔬菜,但又必须保证主食。我说这话的意思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又加上儒家的影响造就了强烈的政治情结,所以关注国家民族、忧患意识是每一位作家都无法摆脱的,这也是中国作家的特色,如何在这一情景下,这一基调下按文学规律进行创作,应该以此标尺衡量每一个作家和每一件作品。而新的文学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有民族的背景,换一句话说就是政治背景,但他已不是政治性的。如果只是纯粹的历史感、社会感、人生感成为中国人所强调的所谓?深刻?,那就可能将限制?新文学?的进步”。②由此可以看出贾平凹并不否认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但不认为文学是政治的附属,他所理解的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与“御用文学”和“政治化散文”是截然不同的。他所理解的政治是一种“大政治”,是“大而化之”的渗透在自己精神气质中的政治,是与“社会感”、“历史感”、“人生感”交融在一起的博大精深的忧患意识,是个性化的,寓含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而不是“政治化散文”所表象的“写光明比写黑暗重要”,要“永远向人们启示光明”的狭隘的“小政治”。所以他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政治对散文的影响力还是存在的,在某些

时候还会表现的很强大,但这并不表明散文就是政治的附属,也不能否认散文的独立性。

散文西安篇三:怎样把握散文主旨

戴氏教育集团 西安戴氏高考中考培训中心宝鸡总校 西安戴氏名师中心 九年级上语文精编

DSY 精英语文初三专题系列

散文阅读

——怎样把握散文主旨

●学而时习

●知识点精讲透析

考点一 文章主旨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二 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

归纳主旨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该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然后由表及里,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具体的表述分为两点:

1、首先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情节(事迹、经过),塑造(刻画、反映、表现)了??形象(性

格、精神、思想);

2、然后表明写作意图,表达(表现、寄托等)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考点三 解题思路及技巧

1、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

例:2:《一座村庄的消失》

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

⑨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作者对消失的村庄及其生活环境和习俗,是充满怀旧情绪的,对于村庄发展为繁盛热闹的集镇或城市又是充满期待的。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1)关注文章标题

一般来说,标题可表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写作方式,也能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它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解答相关题目提供了依据。如:《阳关古道苍凉美》,标题直接道出作者对阳关古道的情感倾向,那就是具有“苍凉美”,当然具体是怎样的一种“苍凉美”,就要看全文内容了。

(2)关注文章首尾段

文章首尾段是文章总起和关合的段落,顺应文章起承转合的需要,文章首尾段对切入与彰显主旨往往承担着特殊的任务。一般说来,起就是引出话题、铺垫下文、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总领上文、升华主题、强化感情。所以阅读文章时,关注首尾段对于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往往有重要的意义。如:如《泰山很大》在结尾时说:“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联系全文,这一段话的是说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这正是本文主旨。

戴氏教育集团 西安戴氏高考中考培训中心宝鸡总校 西安戴氏名师中心 九年级上语文精编

因此,通过关注首尾段,或提炼其中的关键词句,或概括其大意,再联系全文信息丰富其具体内涵,文章主旨的寻找也就不会太难了。

3、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

文章的结构层次总是按作者的行文思路安排的,而作者的行文思路又是为一定的主旨服务的。因此把文章的各部分层次区分出来,把各部分的大意概括出来,然后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就能发现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如:例如《阳关古道苍凉美》 “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其答案为:(1)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2)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3)古人对生离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各层大意概括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4、关注标志性语言

什么是标志性语言?

在文章的主体中间部分,作者在行文时,会有一定的思维脉络和情感线索,那些分散的关键词句、不连贯的抒情议论语句,我们称之为标志性语言,这些标志性语言会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观点态度,把这些分散的标志性语言根据文意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可能发现文章的主旨。如:例如《长城》,文中多次出现作者直接抒情议论的语句:“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愿意接受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很显然,这些语句流露出作者对长城历史的沉痛反思,也表现了作者对长城开放现实的无比自豪和自信。作者旨在通过长城的封闭与开放,表现中华文化的兴衰历程。

文章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等。在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语句根据文意按顺序有机地组合起来,自然就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1)叙事散文

叙事类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作为散文写作的主要表现题材或者说叙事本身就是写作目的的散文。

它通常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件,来表达作者独特的心灵感悟,或体现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文章的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2)写景状物类散文

作者往往通过对特定景和物的描绘,表达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作品的主旨往往隐含在所写的景或物中。通过分析景或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3)咏物类散文

联系手法---托物言志。

(4)议论、哲理类散文

通过作者娓娓的叙述,探究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本质的道理,理解文中描述事物的象征点,分析作者思维运动轨迹或作者联想到的事物,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5)注意这些方面不能割裂,可以综合考虑。

●巩固练习

一、叙事散文

阳光的疤痕

王清铭

(1)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阳光。这阳光是那么真切,离开乡村多年,只要一想起,背上仍残留着一种阳光暴晒留下的辣痛。

(2)夏历六七月间是收割谷子的时候,天气特别炎热。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树

戴氏教育集团 西安戴氏高考中考培训中心宝鸡总校 西安戴氏名师中心 九年级上语文精编

叶就耷拉下来,叶子皱巴巴的,象被什么揉皱了,如果树会出声,大概会毫不顾忌地喊出痛来。土埕上的石凳已经被太阳捂得发烫,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3)从5点多起床干到这时,我早腰酸腿软,晒了几个钟头的太阳,我的背部仿佛被什么动物的利爪挠过一般,热辣辣地疼。回家吃早饭,我扒拉几口就再也吃不下,只一杯接一杯地灌冷开水,直到肚子发胀,还觉得口干舌燥。我想对父亲讲让自己歇一会儿,但看着他黧(lí)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我把冒出来的话连同唾沫都咽进肚里,提着镰刀跟在父亲的背后又上田去了。

(4)九点的阳光将父亲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与父亲的距离只有两三步路,有好几次,我的影子与父亲并肩而行了。但当我回过头,发现父亲的身影黑黝黝的,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有好几次我的步伐动摇了,我想:也许我再向前几步,我就会重复父亲的命运。踩在父亲的影子上,说实在的,我当时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恐慌和悲哀。

(5)父亲没有回头,也许他的眼中只有那波浪起伏的谷子。

(6)他背上的汗水和那个少年中午的我的脸上的汗水淋漓地流在我多年之后的记忆中。

(7)刚才还是明晃晃的太阳,此时变成一个大得可怕的白炽灯,我再也不敢抬头与之对视。走进稻田,刚弯腰,炎热的阳光早已透过沾在背上的衣服扎进肌肤。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汗水淋漓地流出,后来就没有了,被太阳“蒸”干了,抬头看父亲的背影,背上的衣服泛出一层淡淡的盐渍。多年以后,远离乡村阳光的我很煽情地把自己弯腰俯向庄稼的身影比做一柄“新镰”,把炎热的阳光比做铸炼钢铁的熔炉,把汗水比做淬火的水。其实自从我开始写矫情的诗歌始,乡土和阳光早已变成我手上的一捧展览品。远离乡村的我,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就炫耀自己经历过的痛苦!

(8)我们的乡村当时长得最多的是苦楝树,诗歌在庄稼中是完全没有生长空间的。

(9)土生土长的农人。土生土长的庄稼。但没有土生土长的诗歌。

(10)我的腰弯得更低了,这样做的目的,只为减少太阳照射身上的面积,至于这样做会更累的感觉早已麻木了。酸软的手臂和腰肢变得僵硬,特别是臂部的肌肉有点肿胀起来的感觉。但我不敢停下来,怕一停下动作,自己就会被炎热的太阳“压倒”。热原来也有“重量”,久处炎热阳光下的人才会真切体会到。

(11)嘴里已经没有一点唾沫,舌头象板硬的石板,我无力将它推动。

(12)水分被蒸发干了,只剩下干涸的眼神,望向远处密密麻麻的庄稼。

(13)我的手机械地动着。

(14)没有一丝风,听得到空气在谷穗上热烘烘地作响??

(15)多年以后,我重读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总有异样的体会。饱满的粮食真的是由农人的汗水一滴一滴汇集而成,这样的感悟只有当过农人的人才真正明白。农人爱惜米粒,那是爱惜自己的生命。

(16)那一天夜里,我从噩梦中惊醒,背部仿佛失火一般,又热又痛,只好趴在床上,任冷汗从额上、背上淋漓流出。也许是我睡梦中的呻吟声吵醒了母亲,她来到我房间,看情形一下子就明白,去厨房拿回一点花生油,用手细细地抹在我通红的背上。

(17)几天后,背部结出一大块黑色的疤痕。父亲知道这件事,淡淡地说,这小子,娇嫩了些。我看着父亲黝黑如铁的肤色,觉得有些羞愧,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如父亲一样变成一块铁,再毒的阳光就不会再伤害到我了。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我”感受“阳光”后三种不同态度。(3分)

第一:

第二:

第三:

2、第(4)自然段“我当时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的恐慌和悲哀”一句中,“我”感到“恐慌和悲哀”的原因是什么?(3分)

3、联系文中画线的句子思考:“父亲”的形象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2分)

戴氏教育集团 西安戴氏高考中考培训中心宝鸡总校 西安戴氏名师中心 九年级上语文精编

二、写景散文

摇曳在血中的红叶

蒋新

(1)我知道在我的躯体里,流动着苦菜、荠菜、青青菜的营养流,这些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自由绿色,用它们的生命满足着不堪回首年代中一群不得不贪婪的眼睛和狼吞虎咽的胃口,我曾为这些野生界的植物而感动,谁想的到,那些充满诗情画意流淌在文人笔下的红叶的汁浆也流动在我的躯体里!

(2)十余年前,老家的房子要拆迁,父亲嘱我去拾掇拾掇。那房子也有二十多年不住了,平时除了在老家的堂兄存放一些杂物外,也就闲置着。因无让人眼睛发亮的东西,拾掇自然也就漫不经心,然而在尘封的厨房里竟发现了满满的一缸红叶,我先是惊讶父母的雅藏,即而又迅速的否定,这原始的"收藏"方式,完全破坏了红叶的形美和色美,诗情与画意早已随着时间流走了,红色的叶子没有了灵气,只有那干脆、幼小和残缺的躯体像一枚枚干贝壳安静地躺在不大的空间里。当我小心的捧出几枚走到太阳下的时候,那几枚“木乃伊”似的红叶像是得到了大自然的召唤,借着深春的风悠悠的飘走了。

(3)我询问父母这一收藏的秘密。

(4)“什么收藏,那是粮食。”

(5)我真的吃惊了。

(6)“把叶子煮烂,揉碎,淘净,和在地瓜干面里或者棒子面里蒸窝头。”

(7)“你还吃过呢,涩口,不好咽。”

(8)年迈的父母一言一语地回忆着,比划着,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灿烂的红叶被我吃下的情景,然而,这毕竟是真的。从那以后,红叶在我的视野里,已不完全是赏心悦目的红叶,又增加了一层别人无法理解和品味到的内涵。

(9)于是,在每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时候,都去静观红叶的大写意。

(10)家乡的红叶以黄栌为主,黄栌属灌木,其枝为黑色,脆而不韧,树蕊为黄色,含油性,叶圆而厚如娃娃的腮。这叶不似三笔宕开的枫树的红叶,给人留下一些空间和想象,而是完整的一枚,圆圆的流着喜人的稚气,结实得透着北方的厚实。叶上的经络分明,如小学生做的画,一笔一划清清楚楚,让人想起劳作者手上鼓起的青筋。我曾不止一次的端详它,询问它,把自己染红是生命的最后还是生命的开始?是炫耀还是辉煌?是按捺不住寂寞的浮躁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壮举?它都静而不答,任我去想去问。它也有翠绿的时候,翠绿掩映在一切绿的中间,不显山露水,静静的无人注意,只为增添和浓厚着山间的绿,悄悄地挥洒着自己的生命。然而,大自然在从人们的视野里卷走绿色帷幔的时候,人们在萧瑟秋风中感到凄凉的时候,它则涂出了令人欢娱和山间妩媚的浓彩之笔,恰如静静的钱塘江,平静中突然涌出昂奋的奇观。无论是一株,一叶,还是漫山遍野,晚秋中的摇曳风姿都成为凝重的辉煌,四季丰收的绝唱。

(11)红叶的身骨平凡极了,既无杨树的伟岸挺拔,也无柳树的绰约多姿,它却有敢断而不弯的骨气和勇气。我曾经几次想将繁叶茂密的树枝弯成一个愉快的形状,然而每次它都以它的折断宣告我的失败,失败的我对胜利的它生出不可言状的无边敬意,我似乎明白它的叶为什么会红,红红的圆圆的叶子也许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但红红的圆圆的叶子不能不让人想到那是一颗颗在阐释风骨的心。

(12)我感激父母在我成长的时候让我吃下了不可思议的红叶,或许知道了吃下红叶的历史,才让我仔细地去品位和咀嚼与秋菊竟放的红叶。红叶是山间的隐士,绿色流动的时候,你看不到它的身影,即使看到了,谁为它谦虚的身材所注目?正如千年前的人们见到陶渊明或稽康,谁知道种菊南山下的老农和破衣烂衫裹着的躯体竟是些令世人仰慕的奇人!红叶又是山间我行我素的壮士。不流俗本身就是一种勇敢,当许许多多知名的和不知名树纷纷落叶的时候,它却将自己点燃,与不急不躁竟开怒放的秋菊装点绿色后的世界。

选自南方出版社《 时文选粹》 )

1、“红红的圆圆的叶子不能不让人想到那是一颗在阐释风骨的心。” 红叶具有怎样的“风骨”? ( 3 分)

答: ●课后盘点

1.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相关热词搜索:西安 散文 西安古城墙散文 西安游记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