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一 王烈,字竹园,号老屋隐士、竹痴,1940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台子庄一个书香门第。其曾伯祖王会英为晚清翰林,以诗文见长,曾为民请命、忠言直谏,弹劾两任山东巡抚。受其影响,王烈在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已显露出过人天赋。王烈自青年时代即以国画为业,数十年勤奋自勉,锲而不舍,从事国画专业创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画师、研究员、东营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曾担任过六届淄博市政协常委。1993年10月内退后,离开繁华的城市,回故乡利津“兰竹苑”隐居作画,又号老屋隐士。
王烈擅长写意竹兰,专攻数十载,兼擅花鸟,画风注重传统,力创新意。技法娴熟,心手相应。胸中之构爽然而出,有挥洒自如之妙,被誉为“齐鲁王竹子”。
王烈的国画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美术》等报刊发表,有近百件作品被选送香港、澳门地区及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展出,并被收藏,亦有不少作品作为政府礼品赠送外国友人。2006年初,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国画作品集,《齐鲁书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和新编《利津县志》都收录了他的条目。
二
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于先生视为家宝,从不外借。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于先生家登门求借。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于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于先生的家门。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正是凭着这种执著精神,他的绘画技法越来越精。
“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几十年来,他云游八方,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笔下呈现出祖国的壮丽山川。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
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烈的绘画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日臻成熟,到80年代中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作品《墨竹》、《秋韵》,入选1987年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人新作展,《墨竹》获二等奖;《秋韵》还入选1989年全国美展。《旷野秋晨》人选1990年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人新作展,获优秀作品奖;《亮节》入选1992年中国美协、书协主办的纪念焦裕禄书画大展,获一等奖,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沃土情》入选1992年“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五十周年”全国美展,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王烈的书法功底很深,所写的题款字字如飘逸的兰竹,洒脱、清雅,别有情趣。山东著名学者王颜山评王烈画竹兰:“每见其临纸挥毫,全神贯注,运笔矫健,如入忘我之境。写兰写蕙舒勃郁茂,用笔灵动,墨韵十足,观之如嗅其清芳。写竹挺拔隽秀,疏密得宜,端丽其格,跃然纸上。”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四
“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在这座满是槐林和花草的小山上,王烈潜心观察,精心描摹,受益匪浅。笔者曾到王烈的小山房里看望过他,当时已是零下几度的寒冬,但是山房里并无取暖用具。笔者问他:“你这儿连炉子都没有,画画不嫌冷吗?”他风趣地笑着回答:“老兄长,小弟是三九严寒何所惧,身在煤乡不燃煤。”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王烈内退后,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篱院长守身更舒。横批:老屋隐士。
王烈性格豪爽坦诚,热情好客,言语风趣。十余年来,来“兰竹苑”拜访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文人墨客、省内外的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络绎不绝。
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
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画,愈画愈难。”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时常对人们说:“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
2004年春天,王烈作了一幅丈二宣的巨幅《墨竹》,题款是:“种竹、赏竹、写竹得真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只见其清,方是作品。”
绘画之余,王烈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捐款和义捐义卖国画,奉献爱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立即在利津家乡向灾区捐资数千元,并将自己心爱的、珍藏多年的价值二十二万元的巨幅国画《生机》捐给了灾区。
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退掉官方协会茧,甘做乡野一画贤。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
(责任编辑 吕 静)
相关热词搜索:乡野 甘做 王烈 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甘做乡野一画贤 王烈 甘做乡野一画贤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