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之路_王心刚的“偶像”之路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他是电影《海鹰》中英勇果敢的快艇艇长张敏; 他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大义凛然的党代表洪常青; 他是电影《知音》中儒雅倜傥的爱国将领蔡锷;
几十年来,他以英俊的形象,精湛的演技,为观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银幕人物形象,赢得了“军中帅哥”、“银幕第一军人”的美誉,人们也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中记住了他的名字――王心刚,一位有着“中华影星”殊荣的电影表演艺术家。
被动从影――挨了批评后
走上银幕
王心刚,1932年出生在大连,自小喜好文艺。1949年,还在读中学的王心刚听说沈阳市举办文艺骨干训练班,招收年轻人学习话剧表演,他立即报了名。经过一番严格的考试,他过关斩将,一举中的。
开始学习话剧表演后,王心刚非常刻苦。他不仅上课认真听讲,细心揣摩,课后还刻苦练习,练功房里常常留下他不知疲倦的身影。有时走在路上想起老师教的某个动作,他也会下意识地伸胳膊抬腿。一次到商店买东西,出了店门突然想起了刚排演的一个小品中挥手告别的动作,立即抬胳膊比画,结果“叭”的一下打在一位女同志身上,惹得人家大为光火,冲着他大吼:“你这小子,干什么呀!”吓得他吐着舌头赶紧鞠躬道歉才算完事儿。正是凭着这种刻苦劲儿,王心刚进步很快。凭着扎实的表演功底,1950年9月训练班的学习一结束,王心刚就进入了解放军东北军工局文工团,当了一名话剧演员,正式踏上了演艺之路,一年后转入东北军区文工团。
当时文工团经常排新戏,王心刚常常被安排扮演重要角色,曾先后出演过《李闯王》、《三个战友》等多部话剧。由于形象英俊、表演质朴,军工局所属单位的官兵对王心刚扮演的角色都非常喜欢,很快就记住了王心刚的名字。不断的舞台实践,也使王心刚的演技日臻成熟,他也越来越热爱话剧表演,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话剧舞台上干出一番事业。
然而正在这时,一件在别人看来顺理成章,而王心刚却没有想到的事情改变了他的话剧表演之路。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反特故事片《寂静的山林》,剧组对片中扮演男主角史永光的演员挑选比较严格,导演朱文顺选了几个演员都觉得不太满意,于是派副导演广布道尔基到王心刚所在的文工团物色演员。广布道尔基进团的第二天,在一群年轻的男演员中一眼就看中了王心刚,认为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军人气质,很符合角色要求。他决定立即带王心刚回剧组。可当时王心刚一心扑在话剧上,对拍电影一点儿不感兴趣,所以,他不想去。这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谁都知道,拍电影远比演话剧受众面大,成名容易得多。文工团领导找到王心刚,问他为什么不去剧组。王心刚说出了心里话:“电影得一段一段地拍,还不能跟观众交流,不如演话剧过瘾!”领导狠狠地批评了王心刚:“不论演话剧还是拍电影,都是工作需要,这是组织的安排,你必须服从!告诉你,去了以后一定要尽全力完成好任务!”一听是组织的安排,王心刚便没话可说了,只得服从。就这样,王心刚来到了《寂静的山林》剧组。到了剧组,王心刚认真对待“任务”,运用几年来的话剧表演经验,很快通过了小品测试、角色分析和试镜这三关,主创人员也都非常认同他的银幕造型,于是最终决定就由他出演男主角。
王心刚做事是那种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要干好的人。初上银幕便担当主角,王心刚把压力变成动力,潜心研究角色,在导演的指导下,很快熟悉了电影拍摄流程,短短几个月,便显露出独特的表演才能。他在片中塑造的侦察员史永光,不仅气质、形象俱佳,同时又具有公安人员内在的敏锐、机智以及许多人性化的东西,一举一动都显得真实可信。影片公映后,圈内圈外叫好声一片,人们从此记住了形象俊秀、演技精湛的王心刚。面对赞誉,王心刚也为自己顺利完成了“任务”而高兴。可正当他准备继续自己的话剧表演时,没想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又邀请他在新片《牧人之子》中饰演重要角色德力格尔。更令他没想到的是,此后自己竟再也和电影分不开了。1957年拍完《牧人之子》后,国内几家电影厂都看好王心刚,想将他调入。最后,八一电影制片厂雷厉风行,通过部队组织这一渠道捷足先登,迅速将他收入麾下。从此,王心刚成了一名专业的电影演员。
兢兢业业――成为
一代人心中的偶像
王心刚1958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不久就赶上八一厂精心筹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影片《海鹰》。这部影片是根据一次真实战例为蓝本创作而成的。那是1958年8月24日,在封锁金门作战时,国民党海军舰船编队遭我海岸炮兵火力轰击后从金门料罗湾外逃,我海军东海舰队快艇某大队六艘鱼雷快艇全体官兵发起突然袭击,英勇作战,击沉国民党“台生”号大型运输船,重创“中海”号登陆舰。该片可以说再现了新中国第一代海军官兵英勇作战的风采。该片导演严寄洲在遴选男主角鱼雷快艇艇长张敏时大胆启用了年轻的王心刚。
王心刚接到任务后,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为了演好鱼雷快艇艇长张敏,他立即深入到海军某部的鱼雷快艇上体验生活,与官兵们一起出海训练、巡逻。王心刚原本想,自己出生在海边,对大海和船只都很熟悉,登艇后不会遇到太大困难。然而上艇后他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鱼雷艇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航速可达每小时四十到五十节,即每小时七十五公里到九十多公里,航行起来颠簸得很厉害,没经过艰苦训练,晕船呕吐这一关就很难过,就更不用说在航行中站稳、实施各种操作了。王心刚至今还记得第一次随艇出海训练时的情景,当天艳阳高照,海面风平浪静,他与官兵们有说有笑地上了艇,谁知鱼雷艇驶出军港,刚一加速,他就感到心里翻江倒海般的难受,还没等他回过神来,身子一歪就哇哇地呕吐起来,艇长见状,赶紧安排战士把他扶到舱室躺下……
这次出海回来后,王心刚像大病了一场似的,脸蜡黄蜡黄的,没有一点儿血色。剧组的一些人见了劝他:“这部片子很多特殊场景是在场内搭景拍摄的,现在剧组都在造‘海’了,你跟着鱼雷艇低速航行,体验体验,找找感觉也就行了,何必跟着他们参加训练遭这份罪!”“那不行,没有亲身体验,我怎么能演出海军鱼雷快艇艇长的风范!”王心刚回答得斩钉截铁。就这样,他硬是凭着一股敢拼的劲头,继续随艇训练,最终渡过了晕船这一难关,适应了艇上的生活。几十天下来,他人虽瘦了一些,但一举一动却俨然一名正规的海军军官了。
《海鹰》公映后,全国赞誉声一片。他那英俊阳刚的形象更是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中。尤其他在片中开着敞篷吉普车,带着年轻漂亮的王晓棠扮演的民兵队长吴玉芬兜风那场戏,当年不知倾倒了多少青年男女。以至于后来王心刚与王晓棠搭档又演了《野火春风斗古城》几部戏后,社会上竟流传出“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的说法,人们称王心刚:英俊中带着儒雅,潇洒又不失端庄,飘逸仍存稳重,深情而不甜腻,勇敢兼具智慧,坚毅而又明朗,是一位将正气与温柔奇妙地融为一身的“英俊小生”。不少年轻女孩甚至给王心刚写信求爱。王心刚的回复则风趣而幽默:“感谢你的信任,但很抱歉,我已经是孩子的父亲了……”
王心刚在《海鹰》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不仅征服了亿万观众,也奠定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1962年,他被国家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
德艺双馨――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继《海鹰》后,王心刚相继参加了《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侦察兵》、《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娘子军》、《南海长城》、《知音》等影片的拍摄。作为一名很早就名满天下的知名演员,他虽然外在条件优越,但他自己并不孤芳自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表演经验,循序渐进地探寻电影表演规律,最终形成了自己朴实自然,富有激情,善于从不同人物出发,着力在性格上刻画角色,细腻而不是雕琢的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王心刚不仅演技高超,做人也非常豁达正直,尤其成名后,从不拿自己当明星、大腕,而是时时处处以一名普通演员看待自己、要求自己。拍片时,只要导演找到他,档期又合适,他从不说二话,从不提任何要求,总是愉快地答应下来。1962年,八一厂拍摄电影《哥俩好》,片中的男一号、男二号导演分别选择张良和张勇手扮演,而片中指导员这个角色,导演希望王心刚来演。开始导演担心王心刚不愿接受,就单独找到他,以试探的口吻征求他的意见。没想到导演话音刚落,王心刚一句“没问题”就痛快地接受了邀请。事后王心刚的一位好友知道了这件事,对他说:“这是一部反映部队生活的男人戏,你现在已经是名演员了,不演男一号,也不能去演个配角,这多没面子啊!”王心刚听了则非常认真地对好友说:“我就是一个普通演员,有点名也是大家扶持、观众捧场的结果,怎么能拿它做砝码去计较主角、配角!” 稍一停顿,他又语重心长地对好友说:“做人一定要对自己有个正确认识!千万别拿自己太当回事!”
多年来,王心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65年拍摄电影《烈火中永生》时,他被安排出演片中三大主角之一的成岗。可是拍摄过程中剧本改来改去,最后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重点突出江姐和许云峰的形象,成岗的戏被全部删除了,王心刚改演戏份很少的刘思扬。谁知到后来刘思扬的戏也被删除了,王心刚只在片中露了一下脸,成了“无名英雄”。即便如此,王心刚也毫无怨言。文化部原副部长高占祥曾赞扬王心刚:“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1981年,王心刚以四十九岁的年龄在影片《知音》中成功塑造了三十岁的爱国将领蔡锷,并一举夺得了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桂冠,1995年他又当选为“中华影星”。应该说,这些赞扬、荣誉是国家和广大观众对他最好的褒奖!
恬淡生活――
愿做一个普通老头
生活中的王心刚,为人善良,处世低调,举手投足间充满了儒雅之气。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杨昭彩也在八一厂工作,是一位音乐编辑,因为面容姣好,还曾在电影《突破乌江》中扮演过红军卫生员。结婚几十年来,他们夫妻恩爱,相濡以沫,风风雨雨一起结伴而行,是电影圈里令人羡慕的一对儿,尤其是王心刚,对妻子一片深情,在妻子身染重病时,他悉心照料,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硬是凭着炽热的爱,把妻子从病魔手中夺了回来。
那是“文化大革命”中的1972年春天,杨昭彩的一位密友不知为何突然自杀了,由于俩人关系十分要好,杨昭彩得到消息后悲痛欲绝,经受不住刺激,出现了精神方面的问题。昔日欢乐的杨昭彩变得神志恍惚,有时沉默寡言,几天不说一句话,有时暴跳如雷,大发无名火。为治好妻子的病,王心刚带她几乎跑遍了京城所有的大医院。除了北京外他还向大连、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亲朋好友写信求援,让他们帮着寻找名医良方。一旦亲朋好友找来好方子,他会立即去抓药,有时方子中一些药比较特殊,他就不辞劳苦,骑着自行车,一个药店一个药店地跑,直到买着为止。药煎好后,他还得像哄小孩一样使出各种解数劝妻子服下,有时碰到妻子情绪不稳定,一磨就是个把小时。杨昭彩酷爱音乐,有时一有她喜欢的音乐响起,她的情绪就能好许多,医生也说,她常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对她的治疗有好处。于是,王心刚就四处奔走,购买、筹借唱片。有许多杨昭彩喜欢的音乐当时不许播放,王心刚搞到后就冒着风险把家中的门窗关严,偷偷放给她听。除此之外,王心刚还经常给妻子讲有趣的故事,以分散她的注意力……那段时间,陪妻子看病、下班给妻子煎药喂药、做饭、照顾孩子,成了王心刚生活的全部,即便1975年后他当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工作再忙,再累,他也不放松对妻子和家庭的照顾。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倾心照料,终于使杨昭彩的精神逐步恢复正常。八一厂的同事和王心刚的邻居们对他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都深表敬佩,至今提起来还赞不绝口。
王心刚是一个对艺术创作非常严谨的人,他一直以演年轻军人形象见长,有“银幕第一军人”的美誉。1987年拍完《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后,他觉得自己的年龄不适合再演类似的角色,于是息影和妻子一起去了在美国的儿子那里。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回国在故乡大连定居下来。
2006年,八一厂筹拍新片《我的长征》,厂里希望王心刚能出演片中的一位老红军。身为军人的王心刚欣然服从命令。《我的长征》公映后,淡离银幕近二十年的他,再次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
如今,王心刚又开始忙碌起来,一年中一半时间在大连,一半时间在北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电影事业做着贡献!不过,当人们问他如今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身为副军职干部,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王心刚却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普通的老头!”■
(责任编辑/穆安庆)
相关热词搜索:之路 偶像 王心刚 王心刚的“偶像”之路 心中永远的偶像 王心刚 王心刚的儿子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