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峥嵘,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发布时间:2020-02-2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在人类军事史上,几乎没有一所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极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无不成为历史的主角。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在以孙中山倡导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办学宗旨下得以创办。一批批革命精英在中山先生“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哺育下,经过新型的军事、政治教育。成长为优秀的军人。黄埔师生的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事迹,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上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为害国家,南方军阀又割据自专。孙中山痛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革命的武装力量,因此决心建立革命军人教育的完整体系。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介石赴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的身份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负责建立军校事宜。并选址广州黄埔长洲岛作为校址。同年3月军校举行第一期招生考试,考生逾1200人。4月28日放榜。录取了350名正取生和100余名备取生。5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命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工作负责人。6月16日,军校第一期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主持典礼并作了恳切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由此黄埔军校的光辉历史便拉开了序幕。
  作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的黄埔军校,当年设有步兵、炮兵、工兵、政治、宪兵、辎重等学科,采用苏联先进的军事教学思想,培育了为数众多的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5位元帅、3位大将、8位上将出身于黄埔军校。国民党军队中更有近百位出身黄埔的高级将领,如自崇禧、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人皆出身于黄埔而把持着国民党内的党政要务。
  黄埔军校最辉煌的时期,是从1924年开办至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大规模驱逐、逮捕军校内的共产党员时为止的4年时间。这一时期的军校师生为中国革命奉献青春乃至生命,取得了东征和北伐的巨大胜利,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黄埔军校校史记载。从1924年6月黄埔军校在广州创办至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举办了23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其毕业生计有41386人。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3所黄埔军校。同年3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武汉军校不复存在。在广州的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由于时局混战,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长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称学校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于1937年8月迁至成都,在抗日战争中成为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结束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关麟徵升任校长。1950年10月,黄埔军校在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至2004年已办至第七十三期。
  黄埔军校从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历经南京、武汉、成都,最后随国民党据守台湾。但真正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黄埔军校却永远地留在了黄埔长洲岛。

相关热词搜索:黄埔军校 岁月峥嵘 岁月峥嵘 黄埔军校 峥嵘岁月稠 忆峥嵘岁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