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白居易散文篇一:观 刈 麦 散文 改编
观 刈 麦
罗渡中学高2014级2班 杨小童 2012.9.21
五月如花,漫山遍野花满天。
五月如歌,处处都有鸟儿的歌声。
五月如诗,有浓浓的甜意,也有深深地苦涩。
天逐渐露出白鱼肚纹,静谧的村庄,开始活跃起来了。“那是什么鸟?为什么叫得这样好听?那虫是什么虫?为什么吵得这样凶?”一童稚问,一妇人指着桃树答曰:“那鸟是黄鹂鸟,也许它在为我们的丰收而喜悦。”然后移开视线转向柳树说:“那是蝉,它的叫声意味着炎夏的到来。”说完之后,便拉着童稚从田埂上急忙回家了。 白居易被刺眼的阳光弄醒了,打开门放眼望去,白色的炊烟袅袅升起,与青山绿水、红花绿柳相映衬,美丽的农家晨炊图出现在眼前,顿时便有了诗意。在转身回屋时,看见了南岗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是呀!五月天了,小麦成熟了,是农家人忙碌的时候了。
只见妇女们领着自家的孩子们向麦田走去。妇女们端着刚做好的饭菜,孩子们提着茶水。白居易跟了上去,走了一段时间,便停了下来,田埂上割麦的青年停止了割麦,坐在田埂上,用衣袖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享受着妇姑做的饭食,童稚携的茶水。
一会儿,割麦的青年吃完了饭,又开始低着头继续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被太阳灼伤着。汗水变成一颗颗的汗珠,从青年黝黑的脸颊上滚落下来,纯净、透彻、折射出七色的光芒。是啊!夏天的时间长啊!
他的旁边有位妇人,抱着孩子在已被割完的麦田里忙碌着,那她在干什么呢?转身正视她,左臂挂着破烂的竹篓,右手正在寻捡青年们割麦时留下的麦穗。走过去问她为什么要捡麦穗呢?她用衣袖擦了擦汗水,掩面低头含泪说:“孩子的父亲不在了,家里没劳力,所以没有种太多的粮食,粮食全卖了交了官税,如今只有捡点割麦时留下的麦穗来充饥肠。”说完,又继续拾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白居易也情不自禁地用袖子抹了抹眼部。
走到一棵树旁,看着割麦人和拾麦人,他发出了感叹:我有什么功德呢?吏禄有三百担,年年还有余。她们种田缴税却无以充饥。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啊!”摇了摇头,转身移动着沉重的双腿,离开了田埂,回到了家中,将今天的见闻,写成了一首诗——《观刈麦》。
白居易散文篇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
第一单元内容拟整合重组为三个教学单位或子专题:第一,同写爱情,蕴意相异,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屈原的《湘夫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第二,同题抒怀,同中有异,将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第三,同一诗人,不同情怀,将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第一个子专题
一、导入。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以爱情为题材的占有一定数量。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像同学们熟悉的《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大家还能列出一些吗?
二、初读。要求读准字句,整体感知文本,了解基本内容。
提示:
《长恨歌》唐玄宗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此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寂寞悲伤,还都路上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伤心断肠。在切切的思念中,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上天入地,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得见贵妃,但是天上人间,此恨绵绵。
《湘夫人》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之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他幻想着与湘夫人如愿相会于建在水中央的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的庭堂,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就在他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时,却见九嶷山的众神来把自己的恋人接走,美梦惊醒,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在绝望之余,他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还是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三、赏读。分别赏读两首诗。
(一)《长恨歌》
1.边读边思:诗歌的开篇写“汉皇重色思倾国”,接着是怎样铺写和渲染他“重色”的?这样写与后面内容有什么联系?
提示:
诗歌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到“尽日君王看不足”,铺叙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通过“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渲染了唐玄宗的“重色”。正是因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才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也导致了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边读边思:诗歌在写唐玄宗逃向西南的途中,是如何表现他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的?
提示:
主要通过悲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萧瑟的秋风,弥漫的黄土,曲折蜿蜒的栈道,可见行程和内心的凄凉与落寞。
3.边读边思:诗歌写唐玄宗在蜀时追怀忆旧,见月伤心,闻铃肠断,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对此垂泪,并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而且在结末写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你怎样看待诗人表达的这种情感?
提示:
这些描述是饱含感情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是真诚的,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是忠贞的,他们的悲剧结局是令人同情的。全诗结尾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二)《湘夫人》
1.边读边思:诗歌的第一段写秋风落叶,鸟萃蘋中,罾为木上,这对全诗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
写秋风落叶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既描绘秋景,又烘托出湘君等湘夫人不至的惆怅。鸟萃蘋中,罾为木上,诗人是以这些反常现象起兴,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与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其所,所愿不遂,徒劳无益的意味,同时也暗示了故事将朝着悲剧性方向发展。
2.边读边思:诗歌在第三段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提示:
这样写意在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用建筑速度之快,用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的行动来表达湘君对湘夫人的欢迎,同时更见得梦醒之后的失望与痛苦。
3.边读边思:若用现代汉语翻译诗歌的最后两句该怎么说?它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态?
提示:
好事多磨,美好的时光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还是让自己放宽心胸,逍逍遥遥从容自在地慢慢地等待着吧!
这是湘君无可奈何地离开约会地点时所想,它表达了主人公自我解脱、自我安慰的旷达的心态。
四、探究。
1.搜集两首诗写作背景资料,为深入探究做准备。
提示: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尉。是年冬天,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有感触。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致力于讽谕诗。
●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于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是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据丁毅、方超《<长恨歌>评价管窥》记述:白居易年轻时与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下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政治上追求“美政”理想,人格操守上追求“美德”情操,文学上创作了以《离骚》为代表的“美文”。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曾两度蒙冤被流放,但他仍然不忘祖国安危,始终不改其眷念故国的忠贞。后因楚都郢被秦兵攻破,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湘夫人》作于诗人流放地。
●《湘夫人》和《湘君》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古代楚国沅、湘一带,有祭祀男女水神之俗;后来以舜为湘君(湘江水神),以舜二妃(娥皇、女英)为湘夫人。
●东汉的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屈原作《九歌》,“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2.探究:这两首诗同写爱情,而且都写到爱情受挫,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但是其意蕴有所不同。怎样理解这两首诗的主旨?
提示:
白居易的《长恨歌》主旨主要有三说:爱情说、讽谕说和爱情讽谕双重主题说。屈原的《湘夫人》主旨亦有三说: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说、寄托身世有所讽谏说和爱情讽谏双重主题说。当然,可能还有其他说法。根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种方法鉴赏探究,言之成理,均值得肯定。
五、小结。要求围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总结对两首诗阅读的过程,领悟探究古代诗歌意旨的方法。
第二个子专题
一、释题。“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乐府题解》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鲍照的《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都是仿乐府旧题而作。
二、诵读。自由读,齐读,个体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语调,体味语言风格。
三、赏读。将两首诗对比着赏读。
1.读一读悟一悟:两首诗句式长短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提示:
鲍照的《拟行路难》前六句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之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李白的《行路难》前八句和末二句都是七言句式,中间连用四个三言短句,十分传神地表达出进退维谷、急切不安的心态,而且透露出不甘彷徨、继续追求的内蕴。
2.读一读悟一悟:鲍照的《拟行路难》中“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
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叹息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心平气和地接受“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但从全诗看这明显地是运用了反讽的笔法。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达了人非木石,岂能无情,正面宣泄出自己不认命的内心世界,把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3.读一读悟一悟:两首诗同以“行路难”为题,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怎样的共同点?
提示:
两首诗都抒写了世路艰难、抱负难展的抑郁,通篇都充满着悲愁苦闷之情和怨愤不平之气。
4.读一读悟一悟:两首诗的结末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提示:
鲍照的《拟行路难》结末两句,前一反问,情感如火山喷涌,突然发泄,但后一句却急转直下,表达出还是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肚里,淋漓尽致表现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李白的《行路难》结末两句,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乐观与自信,对理想的坚定地追求。
四、探究。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探究两首同题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中有异的原因。
提示: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才华出众,闻名于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这就不能不形成他人生的悲剧。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他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消极遁世、委曲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的内心备遭压抑的痛苦,不满抗争但
李白的《行路难》写于告别长安的时候,很显然对自己不被重用的遭遇感到愤慨,深感世路充满艰难险阻,但是内心充满浪漫主义思想的李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总是对人生乐观自信,对理想满怀信念,诗歌中不乏豪迈的情怀。
五、回读。再诵读两首诗,玩味同中有异的意蕴。
第三个子专题
一、走近陆游。
1.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立说。陆游自幼就受到家庭的爱国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宋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做过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府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86。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2.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陆游的爱国诗。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关山月》等等。
二、赏读《书愤》。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语调。
2.要求根据“起、承、转、合”的结构读懂各联内容。
提示:
起: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年少立志。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追怀往事。转: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感叹壮志未酬。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诸葛亮自况,自勉。
3.《书愤》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品起来,愤慨之情无处不在。要求就此赏析。
提示:
首联写自己早岁意欲收复中原的志向,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点出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回忆当年气壮山河的战斗画面,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白居易散文篇三:关于“竹”的散文诗词
竹的最大特点是“腹中空空”。“虚怀若谷”
竹的“腹中空空”正好形象地表明了它谦虚之至
竹不仅如此,它每成长一步,都留下印记。在生命的旅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文人爱竹,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因它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正是文人学者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竹之性情与人息息相通;竹之品德与人天作而合。人们喜竹爱竹,痴竹迷竹;人们以竹会友,以竹促贸,以竹兴商;人们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 竹,有君子之风,正人之德;竹,虚惊劲节,朴实无华;竹,永葆青春,蓬勃向上!
人们爱竹,爱她洒脱的风姿;人们叹竹,叹恢宏的气势;人们敬竹,敬它节外无枝的操守;人们尊竹,尊她刚柔相济的品德!
竹是美丽的,凌洁婆娑,婀娜多姿;竹是团结的,抱成一片,根脉相连;竹是奉献的,“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
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
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
竹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寂寞,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
竹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具、竹筷、、竹工艺品等应有尽有。竹子还以她残留的脚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 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鲜嫩的竹笋是我最喜欢的食物,笋衣包成的粽子又是那样的异常清香。竹的秉性,它容不得半点的乌烟瘴气,一旦身陷其间,宁愿以死亡来面对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我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竹轻盈细巧、 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 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
1、春天,万物复苏。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他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头上还戴着一顶顶缀有黄色穗子的帽子,就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可爱极了。它们迎着春风,贪婪的吸吮着春天的甘露,在阳光中微笑,在春雨中生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2、小溪畔,那一丛丛的尾竹,像绿色的彩笔,把天涂得瓦蓝瓦蓝的,把水染得碧绿碧绿的;院宅旁,那楚楚动人、身上泪痕斑斑的斑竹,结出一片片浓荫,掩映着座座竹舍;路径上,一簇簇的青竹,细长的竹枝,舞动的竹梢,像母亲慈祥的手,把青青的幼苗搂在怀里;山坡上,青碧如玉的翠竹,向荒山播撒出春意。可以说,行在故乡,亮在眼前的是竹,闪在身旁的是竹,竹乡的人们,祖祖辈辈与翠竹生活在一起。
3、竹很纤细,看起来很柔弱,好像风一吹,就倒了。其实不是呀,竹很直,一直顺着她的身,往上循上去,只会看到一缕缕刺眼的阳光。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效李艾山前辈体
(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笋竹二首
(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
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
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范公丛竹歌并序 岑参
职方郎中兼侍御史范公,乃于陕西使院内种竹,
新制丛竹诗以至见示,美范公之清雅操,遂为歌以和之。
世人见竹不解爱,知君种竹府庭内。
此君托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
盛暑丛色寒,闲宵槭槭叶声乾。能清案牍帘下见,宜对琴书窗外看。 为君成阴将蔽日,迸笋穿阶踏还出。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裴迪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惟山鸟,幽深无世人。
慈姥竹 李白
当涂县北有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
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箨抱虚心。俯瞰涓涓流,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