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知识

发布时间:2017-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知识篇一:散文知识点

散文知识点

一、散文的分类

1.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2.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3.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4. 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二、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三、散文线索的寻找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例如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⑹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四、表达技巧: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可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等角度去评价。

1.表达方式——描写、记叙、议论、抒情

1)描写 按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按角度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按笔法繁简分为白描和细描

2)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u 间接抒情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借景抒情: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如《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借写园中的物象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生机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 触景生情:作者因情而萌生构思,然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的荷塘月色使得朱自清产生的淡淡的喜悦。

3. 托物言志:即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者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感情等的一种表现手法。要从“物”的特点、“物”与“志”的关系入手,由物探志,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4. 借事抒情:也叫“融情于事”,即通过记述事件来抒发感情。如朱自清《背影》。 语言技巧:运用形容词、动词、拟音词进行直接描写,运用衬托、对比进行间接描写,运用比喻、比拟、通感、移就进行复合描写。

2.表现手法

1)铺垫: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或者基础,显示事情发展的必然等。

2) 渲染:对其他事物的细致描写,以突出主要表述的对象。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描写另外一种相似或者相对的事物,起到陪衬或者比照以突出某种事物特点的作用。

4)象征:用具体事物的太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志向。多以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

5)抑扬: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有表扬和批评,为使行文曲折有波澜,往往对描写的事物或者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以表达喜欢、赞美或者批评、讽刺的感情。

3.谋篇布局

散文技法主要有线索、顺序、过渡、衔接、照应、详略、点面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五、形象赏析

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任务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包括散文中的物象和诗歌中的意象。

1.形象的特点:

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如《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是一个有着淡淡喜悦又有着淡淡忧愁同时对美好生活又充满向往的知识分子形象。

2.形象的塑造:

即作品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的。如《荷塘月色》中主要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3.形象的地位和意义:

即形象具有什么样的表达功效、典型意义或者社会意义。如朱自清的形象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映射。

六、语言赏析

1.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即语句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语句位于开头——总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位于中间——即过渡句,承上启下作用;位于结尾:总结作用)

2.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入手。

3.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生动、华丽、朴实、明快、含蓄、深刻、自然和谐等。

4.语言的技巧:多懂修辞角度考虑,有比喻、拟人、通感、叠词、动词、形容词等。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散文知识篇二:散文的文体知识

散文的文体知识

一、什么是散文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因此散文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的选材范围海阔天空,表现形式灵便轻捷,行文活泼自由,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无一不可,反映现实迅速及时。散文的创作,常常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甚至点滴小事,或自然界中的一个小小物件乃至一片叶、一缕光、一眼泉、一朵花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流露某种意愿、希望和追求。散文常用象征、衬托的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这类散文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3、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的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

三、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篇..

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断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形散”还体现在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帅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

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心,为中心思想服务。具体而言如下:

1、时间跨度大:散文常常不受时间的制约,向前则可远涉古代,向后亦可跨及未来,中间又可覆盖今天。

2、空间转换广:散文也可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皆可包容其中。

3、事件关联多: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不论是叙事散文、说理散文还是抒情散文,少了事件,散文就少了“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并连带或补充一些与之有关联的其它事件

4、表达方式活: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动人心魄。

5、结构全文巧:散文的取材宽广,结构尤显机巧。结构不好,文章杂乱无章,结构机巧, “杂乱”亦可成章。这正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最好体现。

四、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1)具体方法:

①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②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①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②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

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写作顺序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①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②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①考题形式:a、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b、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②答题思路:a、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b、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1)字词含义

考题形式: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

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有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散文知识篇三:散文知识点归纳

散文知识归纳

一、明确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或(1)写景散文 (2)状物散文(3)叙事散文 (4)说理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揭示或评价。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平实

(2)生动、形象、明快

(3)深刻、隽永、含蓄

(4)华丽、优美、典雅

(5)幽默、诙谐、辛辣

散文答题技巧

一、解题的一般要求

原则:忠实于原文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

第一步 带着问题读文章

第二步 把握大意读试题

第三步 结合原文巧作答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间。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二、结构类答题

1.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

(1)在文首段: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 ④渲染气氛 ⑤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⑥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首段是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铺垫后文等作用。

(2)在文中段:①承上启下(过渡) ②总领下文 ③总结上文

(3)在文末段:①画龙点睛,点明中心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

2. 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

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

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a.准确定位。位置不同,结构作用就不同。

b.三个角度思考

(1)内容本身所写。看穿插材料写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何作用。

(2)上下文联系。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回答应具体。

(3)结合表现手法考虑结构作用。

c.答题模式

(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了…。

(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与上文(下文)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三、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四、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

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五、描写手法

1.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有时在结构上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3.正面描写: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侧面描写(烘托、烘云托月):正衬、反衬。

4.点面结合:描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点面结合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细节描写增加文章情趣和可读性。

六、修辞手法

1.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2.对偶: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3.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散文知识)(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七、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

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结合是散文常用的手法。叙散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文章中的记叙是为抒情议论服务的,而抒情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

八、表现手法

1.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4.托物言志,在事物中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含蓄、富有哲理,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7.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知识 高中散文知识 高考散文知识储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