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大有可为]开拓创新的格言警句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随着信息大爆炸和各种新传媒方式的出现,曾经是“一报难求”的文摘报如今出现了发展瓶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解决的根本还是开拓创新。信息繁多,读者更愿意看到筛选后的精华。因此,只要破旧立新,文摘报的明天仍然是光明的。
【关键词】发展瓶颈应对之策开拓创新
在信息匮乏、信息传播方式单一的上世纪80年代,以最早创刊的上海《报刊文摘》为代表的文摘报的出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那时候甚至出现了文摘报一报难求的现象。但随着信息爆炸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文摘报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纵观全国,不少文摘报的版式、内容、版数、发行数量、盈利模式数十年都无大的变化,已经陷入了发展瓶颈,有的甚至发行量大幅下滑,盈利大幅缩水,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那么,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之后,被称为“夕阳产业”的文摘报,难道真的走到尽头了吗?要想继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谋求更大的发展,文摘报需要怎样探索自己的道路?
一、文摘报的现状――遭遇发展瓶颈
如今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到传媒上,都市报风起云涌,竞争激烈,期刊杂志层出不穷,争奇斗艳,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后来居上。然而大部分文摘报似乎仍躲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按照传统的方式耕种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知不觉就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
造成文摘报发展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
这是文摘报的最大软肋所在。文摘报刚兴起时,我国新闻业的大环境是资讯数量少,传播速度慢,那时的文摘报基本都是7天一期的周刊,但也完全可以跟上信息传播的步伐,满足读者需求。再看如今,虽然全国大多数文摘报都出到了一周三期、四期,但和都市报、电视、网络相比,在时效性上仍然处于绝对的劣势。虽然从定位上看,文摘报并不十分强调时效性,但文摘报毕竟是一张新闻纸,若时效性跟不上,肯定难以赢得读者的青睐。
2、版面数量少,内容单薄
如今的文摘报,大多数强调的是精选精编,主流的理论也是强调文摘报的稿子要短,切忌长篇大论,这一方面成就了文摘报短小精悍的风格,但也造成了文摘报普遍版面有限、可读性较差、内容单薄的弱点。全国有影响的文摘报,大多每期只有8个版,多的像《大家文摘报》、《法制文萃报》、《作家文摘》等,也只能做到20个版左右,而少的,如《报刊文摘》,则只有4个版。容量小,内容少,无疑是文摘报的又一软肋。
3、讲求大而全,广而不专
整体上看,如今的文摘报,绝大部分是综合性的,涵盖时政、历史、生活、健康、国际、文体、人物、财富等等内容,力求面面俱到。可实际上,在快节奏的现实社会里,网上有滚动新闻、电视里有即时播报、都市报上有一句话新闻,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一个词:“浏览”。以量、以快取胜,想将所有的信息都揽到篮子里,吸引读者去“浏览”,显然不是文摘报能胜任的。所以,做专做深,或许是时下文摘报一个现实而可行的选择。
4、关门办报纸,互动性差
现在,网络媒体可以随时进行读者调查,接受读者的评价,也可以让读者直接参与新闻的报道,与受众的互动性极强,这是毋庸赘言的现实。都市报也强调让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甚至直接聘请读者客串记者,亲身参与新闻产品的采写、制作;电视更是利用滚动字幕、热线电话、即时短消息等随时与读者沟通交流。这些媒体,其实都是在对读者进行渗透,将触角深入到读者的生活中,这样一来,它们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读者对他们的忠诚度,就可想而知了。相较之下,文摘报不用采访写稿的特点,决定了编辑们只能坐在办公室里到处找稿,这就限制了文摘报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与读者的互动性必然就会变差。面向市场,却不能直面市场,随时了解市场动态,怎么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5、发行面分散,不利于吸引广告
一张文摘报要想安身立命,其实就靠三大块:办报、广告、发行。其中,办报是站立之足,发行、广告是腾飞之翼。离开了发行、广告,文摘报即使能存活,也是苟延残喘。如今的文摘报,只要是办得比较成功的,大多发行量都比较大,但是这些发行量,有多少能成为促进广告量增加的直接因素呢?究其原因,就是很多文摘报都是全国发行的,总量虽大,单个地区的数量却不大,不菲的发行量没有成为吸引优质广告投放的有效因素。比如,城市里有数量庞大的地产、汽车、商场等广告,但文摘报要想依靠自己在每个城市较小的发行量来吸引这些广告投放,难度就非常大。
6、一张报纸安身立命,单腿行走风险大
现在的文摘报,大都是各个省的省委机关报或某个部委、部门行业报的子报,赢利的方式单一,无论怎样变化,终究吃的仅仅是一张薄薄的报纸,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万一政策有所变动,或有什么突发事件,就很可能会遭到致命打击。所以,改变这种单腿行走的模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应对的策略――大胆开拓创新
面对以上困境,惟一的可行之道,就是大胆开拓创新,想出应对之策。事实上,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看出了问题所在,要寻找应对之策,也就从容不迫了。笔者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快、精、动、厚、深、大。
1、快――日报化
要在时效性上不致被落下太多,就是文摘日报化。试想,文摘报改为每天都出后,跟都市报比,就在选摘新闻上可以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且可以发挥文摘报的优势,在各种稿件的整合上面更胜一筹。跟网络相比,文摘报则可以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在时效性差不太多的情况下,能够就某一热点新闻给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在文摘日报化方面,其实我国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由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深受读者欢迎,如今发行量高达300多万份,每天精选世界各地有分量的报道,给读者提供大量最新的时事新闻,其时效性丝毫不输于任何一个日报或电台、电视台,其报道的深度也远非一般的网络媒体所能比拟,是当之无愧的文摘第一报。
2、精――专业化
如今似乎有个趋势,就是专业文摘报综合化。其实,综合文摘报需要的却是相反――要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专业化、精准化。就《文摘周刊》来说,有些版面是读者百看不厌、多多益善的,比如健康类版面。但是,面对读者的需求,报纸所能提供的内容却是有限的,稿件的数量和丰富性、可读性,只能牺牲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实,专业化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确切地说,就是出专刊。在这方面,湖北的《大家文摘报》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他们由原来财富版发展而来的财道周刊,由于定位准确,内容专精,深受读者欢迎,现在的发行量已经不输于正报了。
3、动――电子化
现在和读者互动,途径有很多,比如写信、打电话。但最方便快捷、直观易辨的方式,非网络莫属。上网也是时代潮流发展的趋势,虽然从目前看,文摘报的读者群以中等文化、中等收入的中老年人为主,但从长远看,则有着巨大的潜力,毕竟,潮流所致,很少有人能够抵挡。
4、厚――多版化
如今信息传播的特点就是数量大,速度快,要想及时全面地给读者提供新闻,增加信息量,增强可读性,扩版是大多数文摘报的必走之路。现在很多文摘报都在扩版,虽然形式多样,步伐大小也不尽相同,但大家都在尝试,已经有了创新的趋向。
5、深――杂志化
报纸追求的是时效性,是短平快,杂志则可以深度分析新闻背景,深入探究各种问题,满足人们更多的阅读需求,所以,要想增加文摘的深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办杂志。杂志化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实现,直接一点的,可以把文摘报变身为文摘类杂志,但这种变化太剧烈,对报纸和读者而言,都是个艰难的转变。间接而实际一点的选择,文摘报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稿源,再创办一份杂志,把在报纸上不能展开的问题做深做透,给读者提供一种广阔的阅读空间。在这方面,文摘周刊已经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他们创办的《文摘周刊精编本》,就是杂志化的报纸,以深度阅读见长,如今已经渐渐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发行量和广告量都在稳步增长。
6、大――集团化
文摘报走集团化的道路,乍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其实,细加分析,就会觉得非常可行。文摘报的天然优势就是新闻信息占有量大,所以,文摘报的办报者,不仅可以办综合性文摘报,也可以同时办健康类、财富类、纪实类、故事类、法制类、国际类等等专门性的文摘报;不仅可以办报纸,也可以办杂志,类型也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时政综合类(如《看天下》、《廉政?望》、《读报参考》)、美文欣赏类(如《青年文摘》、《意林》)、心灵鸡汤类(如《特别关注》、《读者》)等等,如果把这些报纸杂志办好了,成立文摘报集团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除此以外,文摘报还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那就是重视策划。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靠提供零散的信息就想吸引读者越来越困难了,现在要做的,是要善于整合新闻资源,围绕一个个热点事件或读者关心的主题,用策划为读者集中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鲜明提出自己的观点,彰显自己的个性。不仅用信息服务读者,更能够用态度、观点去服务、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风格。
事实上,上述几种做法并不是孤立的,线性的,在实践中可以同时使用。比如,日报化可以和专业化结合起来,一周出7张正报,随正报出3期专刊。还比如,针对发行量分散的问题,可以在不同地区发行不同的版本,日报可以在城市发行,以求新闻报道快速,信息量大,从而吸引广告,正常的一周3刊可以在外地或农村发行,这样既符合当地读者的消费水平,也能稳定报纸的发行量。再比如多版化,在广告多时,就增加版数,既扩大了报纸的容量,又可以稀释版面上的广告。
总之,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文摘报,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但资讯越发达,生活节奏越快,人们越需要筛选信息,越需要有人充当读报参考。所以,从长远来看,文摘报发展的道路虽然充满曲折,但前途却是无限光明的,只要办报者能够审时度势,善于整合利用各种条件,不断开拓创新,就一定会重新迎来文摘报的春天。
(作者单位:文摘周刊社)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大有可为 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 大有可为 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 工作中如何开拓创新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