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萧乾岑_简析萧乾欧战通讯写作风格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萧乾的战地通讯作品为例,通过对其欧战通讯的研究,分析其通讯作品的特色。文章主要从创新角度进行重点阐述,结合近年来通讯报道的趋势,分析萧乾对我国的通讯写作做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对当代的战地记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典型事件 通讯写作 文学手法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国际风云变幻无常,虽然和平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战争似乎从未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无论是1989年的海湾战争,还是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都会有这么一批特殊的人群奔赴现场,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向后方发回一篇篇通讯,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战地记者。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由于报道方式和把握角度的不同,其产生的社会效果有好有坏,社会影响也大相径庭。
  萧乾是我国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亲身经历了挺进莱茵河、诺曼底登陆、波茨坦公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联合国成立大会等传奇般的历史时刻,是中国大陆唯一经历欧战全过程并写下几十万字通讯作品的记者。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受到国内读者的喜爱和同行的好评。
  下面就萧乾通讯作品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在复杂的事件中精心选择素材
  
  只有选择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材料才能深刻的表现出主题思想。
  在《妇女在战争中》作者首先写战斗在第一战线上的娘子军,写她们从事战地通讯、文书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各大报纸登出两名女兵放高射炮的照片,更增加了读者对英国娘子军的敬仰之情。另外,作者也写了农业上的娘子军,写女售票员的腼腆与羞赧,写妇女军医组织,写她们不辞辛劳、加班加点为前方的战士织毛衣。这样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英国妇女的勤劳、坚韧的品格。在写儿童的时候,作者也选择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一位年仅十一岁、体弱多病的孩子――魏兰伍德当听到父母要把他送到加拿大时的消息时,写信给他的爸爸,“爸爸,若你真的爱我,倒不如留在你的身边……我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离开英国国土”。①还有六七岁孩子组成的救火队,这些孩子在英国战斗最艰险的时候,组成了一支支小小的童子军。在战争中,这些年龄幼小的孩子建立了不小的功绩,成为战争胜利的一股小小的力量!
  只有典型的事件才能够真正地打动人,只有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通讯主题的思想才能既深且透。
  
  二、文学笔法的运用
  
  1、动词与形容词的结合
  福楼拜曾说过“不论我们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不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
  在《血红的九月》中“地上一股粉红色的光亮,到黑空就是朵橘黄的花。照明弹这时越降越低,也越暗了,终于缩成如刚熄的烛捻,随后又一阵光亮,这回花是开在地上了,而且带着猛烈的爆炸声。”②作者运用了“粉红色”、“橘黄”、“缩成”、“开”等动词和形容词,使读者根据这些词汇可以想象当时炸弹爆炸时的场景,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恰到好处的增强了行文的流动与变化,使文字展示出生动优美的气韵,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调动了读者的情感和阅读兴趣。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作者把内心的感觉用具体的意象进行描述,语言由此呈现斑斓的文采。
  在《伦敦三日记》中“时常想,真的打完仗就把天空那些气球收起来吗?说实话我爱那些银色家伙,落在地上庞大,严肃如巨象;升到天空,匀称地排列在碧蓝的秋空上,衬着朵朵白云,犹如古瓷碗上的银锔子”③作者把气球比喻成巨象和银锔子表达作者对气球的喜爱,同时形容词如“银色”、“碧蓝”、“朵朵”也给文章增加了艺术上的美感。另有排比手法,如《银风筝下的伦敦》中“明暗的星光,剑河的流声,鸡的叫,火车的爬,花草的香!”④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报道事实,努力使文字的内容有可视感,读后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引发读者深切的思考。
  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与恰当修辞手法的完美结合带给作品的“亮点”不仅使文章有了文学的魅力,带来一种文学特有的审美感受,更重要的在于,它依然坚持了真实性的原则。
  3、运用简洁的话语描摹事物的特征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⑤“展现”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描的手法,白描不加渲染,单单几笔简明生动地勾勒出事物的形貌。在萧乾的作品中,白描也是常用的写作手法。
  在《剑桥书简》中“母亲一个个挤在人群里,两腿僵直,紧紧抱着嘱咐完了,最后又递了一个小毛巾包给他。儿子已消失到队伍里了,她还站在那里,大声嚷着,向他招手。”⑥作者短短几笔,就刻画出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寄托与希望,同时也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恋恋不舍;《到莱茵前线去》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例如,“浮动在这背景上是戴了白色投降符号的难民和一车车狼狈的战俘。几片断壁残垣就算是座诚镇,骡马和人的尸体堆在击毁了的坦克底下。……树林里时有德国难民露宿,鸡犬满地遛着,树枝上挂了他们衣物,幸运的,也许有一捆稻草,就是他们昨夕的栖所。”⑦作者运用寥寥数语就生动的勾勒出形象来。
  4、借鉴散文叙述笔法
  叙事散文是以叙事为主、因事缘情的散文,文中人物和事件常交织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在通讯写作中,将散文中生动、精炼的表现手法运用到通讯中,通过形象化、典型的细节,使读者读起来有声有色,能够具体形象地看到记者报道真面貌。
  把作品写的丰富生动,在坚持客观报道的前提下,融情于理,这样的通讯才能在大众心中留下痕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读者。
  
  三、第一人称的运用,增加了通讯的真实性与现场感
  
  首先,《矛盾交响曲》是萧乾的代表性通讯作品。作者引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出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伦敦所特有的战争时代――英雄的时代。十个壮汉用胳膊硬托住了三层楼,让救护队在瓦砾中抱扶老少,戏班子巡行二千五百英里,为军队做义务表演,还有义勇救护员老爹……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征兵法案已提出,婚姻登记所门前就挤得人山人海,以免被军役抽去!为了合理利用资源,便利用瞎子耳朵特别灵来监听来袭的敌机。孩子们组织一个“铲除麻雀团”⑧用事实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充满紧张的年代”,即使瞎子、老人、孩子都能派上用场!幽默的、富有的、仁慈慷慨的、同时也不乏残忍与冷酷的矛盾的时代!
  作者善于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读来给人以真实感,能够从心灵深处打动读者,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
  
  四、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上选择不同的距离和角度,从而形成不同的效果
  
  萧乾在写通讯时,擅长通过剪辑的手法将一个个富有联系的瞬间罗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感受。
  在《一九四零年的圣诞》中作者选用“墙上插着槲枝枝上卷着银链纸圈,地铁当局栽的圣诞树,席地躺着的老少都伸长了脖颈合唱着,孩子们骑在楼梯扶手上滑溜着,男女主人在站台的一端翩翩起舞”⑨作者通过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远景与近景的搭配,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来表现皮卡迪方场的热闹,突出大英民族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经过特殊组合形成的特写带来的效果特别强烈。
  
  五、通过作品体现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部作品凝结着作者的心路历程,是作者灵魂深处的外在表现。萧乾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新闻作品却如依旧盛开的紫罗兰一样,散发出迷人的芳香!这种芳香是作者美好人性的展现!
  记者作为事件的记录者,必须忠贞于事实,因为事实是新闻的生命;忠诚于历史,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不辜负于后人;忠实于公众,我们的媒体才具有公信力。
  作为记者,他必须是侠肝义胆的,为平民百姓的利益而奔走,敢于揭露邪恶与横暴。作为记者,他的职责是报道事实,但更加神圣的职责是扶持正义!萧乾以身作则,他怀着对正义的理想,对人道主义的情怀,在五光十色的人生舞台上,真实报道、同情弱者、揭露黑暗、弘扬真理!他的新闻通讯作品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增添一抹亮丽的风采!他的高尚的人格情操也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新闻从业人员学习的榜样!
  结语
  作为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我们必须学习萧乾先生那种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信仰;“谦虚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的人格操守。这样,我们的媒体才能具有公信力,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
  
  参考文献
  ①萧乾:《妇女在战争中》,《独步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21
  ②萧乾:《血红的九月》,《独步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5
  ③萧乾:《伦敦三日记》,《独步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1
  ④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独步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1
  ⑤李显福:《通讯与通讯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⑥萧乾“《剑桥书稿》,《独步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54、79
  ⑦萧乾:《到莱茵前线去》,《独步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66
  ⑧萧乾:《战时英国印象》,《独步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96
  ⑨萧乾:《一九四?年的圣诞》,《独步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86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风格 写作 通讯 简析萧乾欧战通讯写作风格 通讯的体裁特征与写作 浅谈张亚明通讯的写作特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