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相亲散文篇一:我们都有一个远方的梦 励志散文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一首白居易的《种桃杏》,安慰了多少流浪者的心!然而,心安何处?何处是家?还是如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的问题。人生天地间,灵魂是独行的,哪怕是手足相连的亲情,肝胆相照的友情,肌肤相亲的爱情,都不能张冠李戴。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伟大的哲学以无畏的姿态和勇气,给了现实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个明亮的声音忠告人类:没有可以完全依赖的人和事,即使灵犀相通,心心相印,也是彼此独立,彼此相依的。其实,现实也不是个笨蛋,摸摸被打的脸蛋,痛定思痛,终会顿悟。灵魂独立的个性也会时时提醒人,人不可能完全没有自己。
有的路注定要一个人走,不管是坎坷泥泞,遍地荆棘,还是鲜花锦簇,一帆风顺,只能一个人面对,没有什么是永远的,没有谁会伴你一直走下去。说什么上穷碧落下黄泉,说什么马周昔作新丰客,天长地久终究演绎长恨歌的悲情,地老天荒也终将诉说天方夜谭的故事。
一个人,无论怎样流浪,都需要皈依。
吾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如此看来,白居易的诗,本义是被迫离开居住的故地,去远方流浪的一种豪情万丈的自 1
相亲散文篇二:中秋节散文:一个人的中秋
八月十五还未到,我就在憧憬着,与她坐在草地赏月。很多人以为,只有情人节才属于爱情,而中秋节只属于亲情、乡情。不是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美丽的诗句已经成为中秋的代名词。然而,别忘了,还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的是一对爱人虽然相隔千里,却因月光传情而美好。可见,中秋月同样属于爱情,中秋夜比情人节更加浪漫。因为,中秋月,是一年中最圆的月。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不正是一个圆满吗?此刻,月亮正斜倚在这山的头顶,圆圆地,黄黄地。稀疏的白云散淡地镶在天空,被月光衬托得那么雪白,而深蓝色的天空显得那么高远。我多情的心开始飞起来,真想飞到月亮去,问问柔情的嫦娥,寂寞有多深,思念有多重,离别有多远?当然,这只能是一种离奇的想像,心怎么能飞呢,心附在云上,云朵能飞吗?就是这片云今晚也不属于我。因为临时有事,她失约了,不能陪我月下漫步。于是,我独自跑到附近的公园赏月。公园的人很多,我坐在石椅上。一阵清凉的风吹过,很是温柔,消除了白天的浮躁。低头,是野草的香味,蟋蟀的声音;抬脸,是鼓胀的圆月,相伴的星星。好久好久没有这般宁静而恬然了,白天里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此时得到彻底释放。我忆及幼时在乡村,村民们在月的宁静幽深世界共存同乐、互慰同憩的情景。我的父母,相亲相爱的父母,坐在在村口的槐树下,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而如今,现代人不仅走出了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有了更丰富的夜生活,也走出了炊烟土屋,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物里。科技带来了便利,月亮却离人类越来越遥远。我起身,信步走向公园的一角。她发来短信说,孩子在,想送到老人那,老人电话打不通。短短一句话,让我涌出莫明的情愫。原来,她一直在寻找机会,想出来陪我的,她心头一直装着一轮明月,装着温情和思念。前边小路上走过来一对赏月的情侣。女的二十出头吧,似曾相识。月光洒在她的脸上,显得很平静,她对我笑笑:“你好。”来自内心真诚的问候,让我忽然觉得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月光如水,云卷云舒。我走向林萌深处,细细品味着生命的这份寂寞,这份孤独,这份淡淡的愁绪。她也爱月光的清冷,爱在月下漫步。她曾咬着我的耳朵,悄悄说,中秋月圆的时候我一定会陪你一起品尝月色,让你色个够。而如今,就住在公园附近的她,咫尺天涯,却不能相聚。这种失落可想而知。短信提示音响了。我打开手机翻盖,一看,是她发来的,上面写着:你还在公园吗?我睡了,你也要早点回家,不要让月色迷失了。我没有迷失,我在云朵的指引下走到家的窗前。抬头望月,月还是清清黄黄的。这一刻,我知道自己没有了孤独。
相亲散文篇三:散文内涵赏析11.30
1
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
考点解读 1、“作品的形象”广义上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散文中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物象。欣赏散文中的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形象的特点以及塑造方法和作用,二是形象的内涵、意义。
“作品的内涵”是指由作品中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要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领悟文章所表达的言外之意。
2.高考在“作品形象”方面的命题有何特点?
答案 (1)就命题文体上讲,偏重选择咏物和写人散文,因为这两类散文都包含着形象——人物形象和物象。
(2)作品的内涵较广泛,命题时往往选择它所依附的事物,如象征物、人物形象等考查,这时,形象和内涵就合二为一。有时会选择一些内涵丰厚、情感丰富的句子作为命题对象。
(3)虽说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但就散文而言,考查重点放在“物象”上。考查“物象”,主要考查主要物象、次要物象的内涵和作用。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考查主要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品格、品质、精神、思想等,尤其注意从细节、对话方面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基础整合
一、认识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掌握其分析方法 【知识储备】 1. 基本概念
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有所不同。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也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 分析方法
(1)明了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内涵,包括身份、地位、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性格牲和人物形象意义。(简言之,性格+精神)
散文写人,重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写历史之人,写功成名就之人,写作者敬仰之人,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推崇。
(2)掌握分析人物的手法,理解、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
散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同小说一样,即要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所不同的两点是:①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像小说中的那样丰满、完整,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因此,在
分析概括时,要根据散文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用几个词语集中概括。②与小说不同的是,散文中作者经常会有议论、抒情,而这些议论、抒情句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人物的分析、概括。 规范答题: 1. 审题
审题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题差不多,主要审清:
①是分析还是概括。②是形象特点还是性格特点。(“分析”必须结合文中材料) 2. 答题 答题的核心是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作出准确的概括和分析。为此,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掌握文章写作背景与作者的情感倾向,特别
要学会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人物言行,找出其独特性。 ②人物的精神风貌由人物的思想、人物的社会价值组成,特别要关注其思想特征。 ③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④掌握答题模式:a.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b.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⑤注意使用术语。 答题模式:(总分或分总)
例如:《黄土》邹志安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②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③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④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
——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⑤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
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⑥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⑦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总分即先用一句话从整体对人物作一个定性分析,再从几方面作定量分析;反之亦然。)
相关题目拓展:
学生用书《金版教程》155《忆韦素园君》 156《觅渡,觅渡,渡何处?》
二、认识散文中的物象,掌握其分析方法 【知识储备】 1. 基本概念
所谓物象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事物形象,它在以事物形象本身出现的同时,也包
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物象不仅是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2. 分析方法
(1)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以“红砖”为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内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等。通过外形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 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文中描写了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最后写到了在荒漠中劳动的石油工人,那么作者的赞美对象就很清楚了。 题点突破
如何分析物象的作用?
1. 如何分析中心(主体)物象的作用 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串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内容主旨作用。中心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
(2011年北京)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 ,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
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漾,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 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 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 “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是人生亲切之感;“雪” 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
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析】所谓“文眼”,通常是透露出作者在文章表达的主要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或者是有组织全文素材的线索词句,而“祁连雪”两方面兼而有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作答。
2. 如何分析次要物象的作用
对次要物象作用的考查,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规范答题
1、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根据全文概括××在文中的含义。 ②××在全文中有何意义? ③请分析××在全文中的内涵。 2、审题
①审清是主要物象还是次要物象,如是次要物象,应考虑到与主要物象的关系。 ②审清“作用”的方向。有的题明确了“作用”方向,如要分析结构作用,或在全文情感、文脉及表现中心方面的作用;有的只是笼统要求答作用,应全面考虑。3、答题
①有判断文体的意识。文体不同,形象的作用就不同。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写人叙事散文中,它是主旨、情感之所在;物象主要出现在写景状物散文中,它是全文记叙、描写的对象,是作者“情”“志”之所在。不过,有时,在写人散文中会出现物象,在状物散文中也会出现人物形象,这时,答题要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有整体把握全文的意识。形象题大都考查的是整体阅读,即便是次要物象也是如此。因此,先要整体把握全文,再对主要段落、关键语句进行筛选和提取、整合和概括,才能形成对形象特点、作用的准确评价,同时要结合写作背景适当拓 6
展。
③掌握好答题的三个角度:结构构思作用、内容主旨作用、意象作用。 练习: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以戈壁石作为大西北的缩影,用它的美丽去揭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①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②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极像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入世让它们踌躇满志,灿烂而虚无的诱惑令它们不惜一切、倾其所能。甚至动物。几只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妈妈的乳头。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③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抓住土壤,变成屈曲盘桓的藤萝,向百鸟献媚,与昆虫讲和,向风霜妥协,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④可是,他的骨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因为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节选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作者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用其他事物对名利的欲望和挤争,突出(反衬出)淡竹淡泊免得、与世无争、坚贞自守的品格。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