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富士康自杀事件”报道的缺陷及解决之道]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富士康跳楼事件,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有些报道起到了正面作用但也要看到不少媒体的报道存在缺陷。本文主要从富士康跳楼事件媒体报道的缺陷以及解决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富士康 自杀事件媒体报道
  
  一、媒体报道概况
  根据笔者统计,有32家纸质媒体,37家网络媒体和15家电视媒体都对富士康跳楼事件进行了报道,而这么多报道当中,笔者对他们的报道角度进行了归纳,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报道了跳楼事件发生后政府和富士康公司分别对此事做出的反应有哪些,如进行心理干预和提高工资等。(2)因为跳楼者多集中在18-25岁之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80后”和“90后”,报道分析了造成此年龄段员工跳楼的多方面原因。(3)报道了社会应该做出哪些努力来减少或杜绝此类跳楼事件的发生。(4)报道澄清了外界对富士康公司不正确的认识,如不能片面地认为富士康公司是“血汗工厂”。(5)报道了跳楼事件发生后留给我们的反思。(6)报道了媒体对富士康事件的影响,如有些人认为跳楼事件的接连发生跟媒体的不正确报道有很大关系。
  二、媒体在报道中出现的问题
  1、媒体把“自杀事件”神秘化。一些媒体把“自杀事件”神秘化,有媒体了解到富士康公司曾经请五台山高僧做法事这件事之后,就对此事进行大肆报道,把富士康出现自杀跳楼事件归结为风水问题,报道过于片面;还有一些电视媒体和网络不光是渲染跳楼事件,还对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私生活进行了报道,报道了郭台铭和女明星出现的绯闻等等,偏离了报道的主题。更有部分媒体在对自杀事件进行报道时显得不理性,在报道中有明显的倾向性,扮演裁判者的角色。
  2、媒体对“自杀事件”过度渲染。富士康老总曾恳求记者多做正面报道,不要对自杀事件进行猜测和过度渲染,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媒体应慎重报道富士康跳楼事件》中提到:媒体最大限度地淡化自杀事件报道,是对生命意识的尊重,同时也是媒体自身的一种道义和职责。中国青年报在《为何媒体越关注,富士康跳楼事件越密集》中也提到,媒体最大限度地淡化自杀跳楼事件也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媒体自身的责任。但为了吸引眼球,有些媒体用“几连跳”这种极具炒作和惊悚的语言对富士康跳楼事件进行报道。曾经有一名富士康的员工写信说,我和同事们都非常反感媒体搞出来的“七连跳”“八连跳”这种字眼,难道大家都在等待着第九跳第十跳吗?一点都不考虑我们员工的感受!
  3、媒体将富士康公司妖魔化。一些媒体所谓的“深度报道”只是把死者生前的经历做了流水账似的总结,却看不到对富士康跳楼事件进行的深入报道,更有媒体为了追求刺激的报道,守在富士康门外等待着第“N”跳的发生,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寻得更多的卖点,把真正值得报道的事件进行了隐瞒,而将一个个生命的逝去做最大化的放大。
  发生连环自杀跳楼事件,富士康公司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对自杀事件进行报道督促富士康公司尽快改正没有错,但有些媒体的报道并非是理性的。如称富士康公司是“血汗工厂”,“富士康,自杀者的乐园”等妖魔化的标题中就可以看出。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
  1、过度关注数字。媒体报道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媒体报道的方式是否妥当。一百多年前,美国记者普利策说过:“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望者。”所谓?望者,就是要提前发现轮船航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而媒体就是要在社会中扮演一种预警的角色。某个事情出来了,媒体报道是正常的,如果不报,反而不符合媒体的职责。进行耸人听闻的报道,这是媒体的失职。
  为什么媒体那么关注数字?这跟市场化时代,媒体特别注重通过吸引受众的眼球来炒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西方新闻学理念中,能让读者惊声尖叫的新闻才是好新闻。其实也就是强调新闻的戏剧性、冲突性、悬殊性。为何有些媒体喜欢要猛料,其实是故意制造眼球效应、追逐经济利益造成的。他们没有太多考虑媒体的社会责任。
  2、对事实了解的不够深入。追问事件真相是媒体的天职,要追问真相就要对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对大量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真实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在5月20日富士康主动邀请媒体参观生产园区之前,很少有媒体进入到企业内部进行采访,与企业高层更是很少有接触,缺少全面的消息信源。纵观媒体对富士康这件事情进行的报道,也仅有《南方周末》等寥寥几家媒体对富士康跳楼事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报道。即使是《南方周末》这种以深度报道为特色的媒体也是通过让记者以打工者的身份进入到富士康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呈现打工者的真实状态。既然缺乏深度采访,媒体追问富士康事件的真相流于浅表化,或作点到为止式的外围观察,或作泛泛而谈的评述,或作误导舆论的臆测。如果要说深度追踪,媒体报道最多的是富士康员工,包括自杀者及其周围同事、亲友,如《富士康自杀员工人生轨迹:读书时曾上街扫雪赚钱》《回忆自杀同事:入厂时仍穿校服》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
  四、对媒体报道缺陷的解决办法
  1、不能只关注数字。对一个事件的报道不能只是关注数字,只关注数字是非常表面的,或者说是缺少人文关怀的报道。有责任的媒体绝不会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报道,他们会去深度挖掘现象背后的真实。只有经过深入、全面的调查,才可能得出可信的结论,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2、适当淡化自杀事件。有专家所言,自杀事件不是不可以报道,但应尽量越淡化越好,因为越是渲染得详细、全面,造成传染、效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就富士康跳楼事件而言,一些媒体将其视为灵异事件,将自杀原因神秘化,视之为“魔咒”、风水问题,甚至还有媒体采取煽情、渲染劳资矛盾的报道方式,让人感觉有点幸灾乐祸的意味在里面,而不是更多去关注生命本身。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减少悲剧的发生。
  4、不要情绪化,寻找替罪羊于事无补。对于年纪轻轻就以跳楼画上句号的生命,媒体给予关注,去探求原因,去追究问责是完全正确的。新华社和《南方周末》的实地调查报道,展示了企业的诸多细节,比如“人几乎被机器劫持”,“每天去加班”,“同寝室员工互不相识”,“工作纪律很严格,随便与同事说话就会被上司批评”等。这些问题会存在,但不等于说这就员工自杀的原因。有评论说富士康成为“替罪羊”、“出气筒”不无道理,富士康的问题再大,也不足以成为“凶手”。更重要的问题是,再怎么骂富士康,也解决不了问题。
  5、事实不清不能妄下断语。“在每平方公里聚居了约15万人的狭小空间里,任何人却似碎片一样存在着”,“在富士康的插针机流水线,人几乎被机器劫持……恨不得一直有东西掉,一直不用站起来。要是可以躺一分钟,那就是天大的享受”。通过这篇《南方周末》对富士康的报道,看到的确实是“血汗工厂”。但对于员工跳楼,还有更多因素没有曝光,个体的心理状况、家庭、社会关系、情感是否受挫、是否与其他人发生了矛盾……目前并没有一份详实的报告对跳楼员工的死与富士通的因果关系给出证实。这样仅仅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情感去下结论不可靠。
  6、媒体有引导舆论的责任。富士康公司发生了员工连环自杀跳楼事件,是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所造成的,涉及到员工个人、企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情况比较复杂。如富士康员工大部分都是80后和90后他们不像父辈那样能吃苦,心理大多数都比较脆弱。如果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最后造成跳楼这种悲剧的产生。富士康公司的管理比较苛刻,等级森严,虽然能保证每月定时发工资但是挣更多的钱就必须加班,很多员工都是每天连续工作13个小时以上,这样员工就没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放松。工厂周围的设施也不是很完善,媒体既要向社会发布客观准确、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为了防止自杀事件的再次发生,还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积极健康、客观准确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①曾革楠,《尊重生命意识,媒体应慎重报道富士康跳楼事件》,《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0年5月28日
  ②刘道彩,《为何媒体越关注,富士康跳楼越密集》,《中国青年报》,2010年5月26日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09级新闻学双学位学生,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影视学院0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二班学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富士康 解决之道 缺陷 媒体对“富士康自杀事件”报道的缺陷及解决之道 富士康跳楼事件 为富士康跳楼事件求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