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最佳的报道角度] 报道角度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新闻报道需要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选择角度的目的,是要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加充分、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更好地起到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报道角度
古人做诗很注意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如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一诗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面对大好春光,诗人不直接描写园内百花齐放的盛景,却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一枝出墙的红杏,令人不禁叫绝。只写一枝,却让人想象出园内的许多美景。
写诗如此,采写新闻报道更需要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选择新闻角度的目的,就是要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加充分、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更好地起到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那么,如何选择新闻的最佳报道角度呢?
一、求异求新寻角度
新是新闻的特征,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同样的题材,你就要做得比别人更具特色,过去已经报道过的题材,你要想法子赋予其新意。
《天城之恋》是笔者在天城中学百年校庆时采编的一部电视专题片,获得2006年度安徽广播电视文艺奖一等奖。在此片创意过程中我寻求新的模式,以主观视角,用电视文学的样式,运用大量的意象性的画面来“写境”、“造境”;改变电视转场用淡出淡入惯常方式,作品中的三次转场,均用校园中最熟悉的“敲钟”这一现场同期声,让它复原校园的生活,见证母校的百年沧桑。正是这新的角度的开掘,才赢得了专家的肯定。
在同样的主题中,要尽量避开过去报道过的角度,防止“老一套”的、重复的角度。有价值的客观事物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发展变化的,在共性之中蕴涵着独特的个性。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通过区别他处的某一侧面、侧重点去反映主题,选择后的角度才会与众不同、新意盎然,报道出的新闻就会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受到读者的欢迎。《让民间艺术品闯市场》是青海人民广播电台2006年8月26日播出的一则新闻,获得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它报道的是8月25日号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湟中县宣传文化中心,考察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这篇纯属报道领导人活动的现场报道,如果采取那种格式化、程序化报道的老套套,这篇报道很可能隐没在一般的稿件当中。而青海电台选取了中央领导视察工作的一个片断,反映了一个大主题,让民间艺术品闯市场。如报道中:“看到正在制作堆绣的民间艺人乔应菊,李长春亲切地与她交谈起来。【出录音】李:这个工艺品,市场行情怎么样?乔:卖得好,去年一年2万元。李:2万是扣除成本了,那不错。你可以办一个公司,把它做大做强,进一步搞成连锁店发展到上海、北京。”通过现场音响的应用,突破了千篇一律的参观新闻报道形式,角度新颖、别开生面,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抓住焦点聚目光
新闻报道既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又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新闻内容,表达出重大的、有意义的或有意思的主题,就必须选择一个能聚集受众目光的好角度。要像画家、摄影师那样,尽量选取有特色的、“立体感”强的角度,“平面感”的角度往往不能有效地吸引大家关注的目光。
受内在特有的认知结构的影响,热点、疑点、难点、争论的集中点等问题,往往是读者倍加关注的焦点所在。选择的新闻报道角度,若在情绪上、心理上拨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非同一般的社会宣传效果,实现新闻的真正价值。
2005年4月25日《武汉晚报》刊出《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一稿,仅400字,选题为湖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楚才杯”作文比赛中发生的事。此稿被《人民日报》、央视等近百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转载和跟踪报道;新华社《新华视点》推出专题报道,并获得2005年度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这篇简短的新闻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冲击力?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选取了一个最佳角度。采写该文可以有多个角度,如可以报道“楚才杯”作文比赛的影响;可以是“楚才杯”比赛中优秀选手的报道;也可以是对其赛事活动过程的报道等。从这些角度入手也都会是一篇较好的稿件,但在诸多的新闻角度中,作者通过比较,却选取了有7成孩子在比赛试卷上,把他们的妈妈塑造成“母老虎”、“河东狮吼”形象的新闻事实的角度来报道,既有鲜明的个例,又有普遍代表性。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母亲又逼孩子培优,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已成为一个困扰众多家庭和社会的问题。抓住这一热点,从一个侧面披露了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引发家庭、学校和政府参与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途径。
如此看来,新闻报道若想体现最佳的报道效果,就需要记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要树立选择最佳角度的意识,善于运用比较的眼光,最大限度地展开客观事实的新闻价值。
从非典性疾病的传播和防治,到人类第一架载人航天飞船登上月球,到禽流感的蔓延,到2008年年初的罕见的暴风雪,到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再到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等这类事件性新闻,或者群众关注的其它一些动态性新闻,对于记者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绝佳题材,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形成强烈的报道效果。这焦点本身就是胜人一筹的新闻角度。
新闻报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确定新闻主题,选择最佳角度时,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这个大局去思考问题,从人民需要不需要、喜欢不喜欢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如果一味去追求“新、奇、特”的角度,过度或片面的讲究“焦点”角度,这样的新闻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切入角度小为妙
小角度,即小口子。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有特色的情节,一个真实的小故事,都有血有肉,有生活气息,具体感人,有说服力。
《夜线60分》是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的一档新闻栏目,开办以来,它的收视率非常高。有人曾用“一个栏目吸引一座城市”来形容它在合肥市民中的影响。如此吸引人的原因,就是栏目从公众当时最关心的热点来选择报道角度。例如2008年年初,一场50年未遇的罕见暴雪,让我省大部分地区陷入冰天雪地的包围之中。交通中断、供电中断、通信中断……灾区群众生活告急!一时间记者深入一线发回全省各地抗击暴风雨的报道。新闻特写:《深山里的运粮队》就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之作。它先后被安徽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和栏目采用。《夜线60分》责任编辑肖献松这样点评它:这篇报道的成功之处在于选择了细节。此新闻事件主体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它报道的是1月31日,一支由40多名基干民兵组成的运粮小分队翻越千米雪山,徒步20多公里肩挑背扛将救援物资运往狮石灾区的情形。对于这样的“小事”的报道,如果不能抓取典型的细节,想成功是很难的。但这篇报道看完后,很多观众说有“看头”,很多人会记得送粮队员负重前行的艰难身影、为了防滑而磨坏的草绳、棉袜、63岁还带着儿子媳妇一起上阵的陈树堂老人。还有记者拿着送粮队员穿坏的用来防滑的袜子现场出镜的场景。它让观众感觉到,在困难面前有党和政府关怀的同时,还有百姓之间支持和鼓舞。如果这篇新闻作品不选择新闻特写,而选择其他的角度报道,则显得过于平淡,流于一般,新闻价值无法尽显,传播效果自然也相去甚远。
新闻报道切忌如工作总结那样甲乙丙丁,面面俱到,抓不住关键,同样的主题,凡是选准了一个小的角度,易避免事无巨细地罗列材料,与别的记者“撞车”,写起稿来显得生动活泼、短小精悍、引人入胜,更容易把主题写得有深度,微言之中显出大义。需要注意的是,角度的“口子”要尽量具体些,开得小一点,避免那些宽而大的角度。
四、逆向思维找角度
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平常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习惯了顺向思维,结果往往把复杂的主体的事实写得简单、平面了。而逆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突破老一套的模式。
2009年3月,安徽台做过的一条电视新闻,追踪行凶者施暴事件:《小区数人围观竟无一人报警》的报道;当初从现场的采访来看,一组居民以“不知道”,“我不在”来回应记者的采访,记者觉得很棘手。回栏目组大家一讨论,反过来一想,“为什么不愿意说呢?”这倒提供了一个思路。这些采访不恰恰说明居民的冷漠和看客的心理吗?这些采访中再穿插当事人对当时情况的介绍,不更是衬托出这种冷漠吗?正是围观居民的冷漠、小区保安的冷漠致使报案时机延误,致使行凶者光天化日之下施暴后可以扬长而去。这篇报道播出后反响很大,是一篇典型的逆向思维找角度的作品。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除了客观真实是其生命外,还必须选择新闻角度,以敏锐的目光,从最佳视角观察新闻。只要找到最佳的新闻报道角度,稿件就活了,就有了灵魂,就能贴近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就能抓住人心,就能引人入胜,就会有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蒋饮挥:《新闻角度与选择》,新华出版社
②梁伟秀,《新闻写作角度初探》,《新闻与写作》,1999(4)
③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④阮观荣:《怎样争取新闻奖》,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单位:桐城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如何选择 角度 报道 如何选择最佳的报道角度 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如何选择新闻的报道角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