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智力因素角度看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从媒介素养的角度看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本文从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包括意志、社会动机、兴趣爱好、人格特征和情感这几个方面来详细阐释了中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指出中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途径和关键点所在。
  【关键字】媒介素养 社会动机 人格 情感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社会化途径有两类: 一类是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一类是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大众媒介、群体亚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教育。后一种社会教化往往是在无形之中发生作用的,它对个体的成长、心理的成熟与变化,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往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①其中以大众传播为特点的媒介,作为现代社会主要信息传递的载体,正大规模地入侵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大众传媒以其及时、迅速的优势向我们尤其是中学生传递着有关从社会重大事件到娱乐明星鸡毛蒜皮小事的信息,向中学生灌输着各色人群参差不齐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因此,中学生对传媒的认识,对传媒的态度,包括对传媒的选择与接触,对传媒传播内容的甄别与判断,将直接影响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各类因素中,传媒环境是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②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无条件的、无选择的、机械被动的全部接受社会媒介的影响,我们要具备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本文将从认知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来讨论影响媒介素养能力培养的心理因素。
  一、中学生媒介素养的特殊性
  加强对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存在着特殊性与复杂性,这是由中学生受众独特的心理状态和接受特点来决定的。
  1、中学生受众特殊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模仿力;在情感上,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比较强烈,性格上常常存在双面性和不稳定性,很容易冲动和动感情,自控能力较差。
  2、中学生社会化地位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与稳固。
  二、中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当中接触媒体时的心理特征
  影响中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培养的认知因素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下面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阐述非智力因素对培养中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影响。
  1、意志
  意志在心理学上通常是指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现象,包括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两个阶段。决定阶段指选择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动机作为行动的目的,并确定达到该目的所使用的方法,执行阶段即在达到行动目的过程当中克服困难,坚定不易地把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意志的调节作用包括发动与预定目的相符的行动以及抑制与预定目的矛盾的愿望和行动两方面。人类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还以此调节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意志的作用就是在这样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比较严重,比如对传媒的依赖、对传媒的盲目不知所措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意志的调节,避免负面信息的干扰,在浩如烟海的媒体中顺利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社会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推动、维持和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被称之为社会动机。
  中学生接触和利用媒介的动机源于种种需要与某种具体学习目标的结合,这也就是媒介素养所说的信息的获取阶段。在媒介传播活动中,不同的受众群体由于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各有不同,这些不同会驱使受众与媒介组合并形成不同性质的依赖关系,而结果直接影响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果。因此,社会动机就成为考察受众媒介素养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对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兴趣
  兴趣应该比动机更进一步,指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并带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情感与态度。每一种兴趣的产生与培养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感上的满足。兴趣的不同可能导致人们的能力,个性的差异。学生的认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影响,而且研究证明一些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人大多数都是对这个领域有相当的兴趣爱好。媒介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判别信息,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对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一定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爱的方面,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不良信息的干扰,减少许多不必要时间的浪费和误入歧途的机率。
  4、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凯勒认为人格就像“有色镜头”一样具有认知过滤的作用。这种特殊的“心理组织结构”可以直接制约着人们媒介素养能力的强弱。所以人格也是影响媒介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衡量标准。中学生的人格具有影响媒介素养强弱的程度、持续的时间、正确与否的方向性,所以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人格的研究。
  研究发现高焦虑、低自尊、忧郁、自我概念不明确的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这4项程度越深的学生网络成瘾程度就越严重。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个体人格的神经质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与网络使用动机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患IAD的个体在人格特质方面往往具有敏感、忧郁、脆弱、多疑、焦虑、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孤僻、认知能力差、缺乏自信、悲观、逃避现实、自卑、成就感低等,具有以上人格特质的中学生一旦上网,容易导致网络成瘾。③所以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容易沉迷于如网络、暴力、色情等不健康领域人格的学生,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必要时可以进行心理干预。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不同的人,他的人格也是不同的,相应的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像班级教学那样用同样的方法教育所有学生,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人格上的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进行媒介素养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能力去辨别不同人格的学生,然后根据情况分别对待和处理。
  5、情感
  情感与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自己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学家们认为:情感是人根据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本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和相关的行为反映。所以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它作为人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形式,不同于感知与思维,它主要反映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反映客观世界本身。情感影响和调节着认知的过程,它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而媒介素养要求我们在大众媒体面前要有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所以说情感对于大众媒体内容的筛选和判断来说非常重要。
  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能陶冶人们的情感气质,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这些作品体现着人类情感的普遍范例,可使人们的情感得到某种程度的社会化。如果媒介素养教育能引导学生将情感指向热爱社会,热爱祖国,培养他们理性的、批判的眼光,并由此对社会生活规则有更深刻领悟,内化为社会生活的普遍本质,就能很好地驾驭大众媒体。
  结语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有时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进行,有时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进行,总之,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与否,总是在他身上实现。而其中大众传媒对中学生的社会化影响也在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当中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只能教给他们方法,而影响媒介素养的本质因素在于学生自己的人格因素(很多心理学家把非智力因素称为“人格因素”)。而人格因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一个过程,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中学生们的人格因素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媒介素养能力。另一方面,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们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肩负起自己作为传播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只有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才能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他们肩负着我们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①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②张新明、王振,《从心理学视角看青少年媒介素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5)
  ③吴汉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5)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素养 角度看 媒介 从非智力因素角度看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非智力因素与学生发展 中学生阅读论文题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