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哥华冬奥会看电视体育报道的新发展|温哥华冬奥会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温哥华冬奥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体育电视在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报道理念上,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采访包括对传统采访与现今采访的思考和理解;央视对于建立“采访体系”的阶段性努力;新采访体系的形成;三位一体采访体系的理想模式以及对新的大赛采访体系的展望等方面,分析和阐释了新采访体系的建立对中国电视体育报道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冬奥会 体育报道 新闻采访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体育电视在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报道理念上,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对于这种“新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予以全面阐述还是在实践上予以全面解析,都不是一篇简短的、“体育新闻学”意义上的论文可以包容的,因此在本文中只选择一个最具有说服力和最有普遍意义的角度来描述这种“新发展”:采访。
  一、央视对于建立“采访体系”的阶段性努力
  1、中国电视体育发展的两个阶段
  严格地说,中国体育电视的发展只有15年的历史:1995年央视体育频道开办之时,“体育电视”才成为电视行业中的一个独立门类、“电视体育传播”才同时成为“体育传播”领域的一个新行业。
  纵观这15年间中国体育电视行业的发展,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2001年北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之前,是熟悉“行规”、了解“行情”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混合区采访”和“注入点采访”是电视采访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央视购买了奥运会电视转播权,自然就拥有了“混合区采访”的权力,再花上不大的价钱,就能拥有“单边注入点”的报道手段。
  在北京赢得奥运会主办权之后,央视也在奥运报道的方式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采用“荣誉殿堂”样式――运动员在取得好成绩之后,来到央视特设的演播室中接受主持人的访问……我们不妨把这个阶段称为“打造自主品牌的阶段”。
  2、“冬奥者说”:新采访体系的要点之一
  从去年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始,央视体育频道开始尝试一种“推陈出新”的报道模式:《全运者说》。温哥华冬奥会期间,这一模式以《冬奥者说》的形式得到固化。之所以说是“推陈出新”,是因为这种“面对面、一对一”的采访其实并不新鲜,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它的操作方式和构成方式,就可以发现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其实蕴含着采访理念的深刻变化,体现着体育电视报道观念的新思维――
  首先,多媒体时代“一对一采访”的独特价值。在当今的多媒体时代,最传统的、被视为新闻采访基本功的“一对一采访”,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尤其重要、对于拥有中国大陆地区独家转播权的中央电视台来说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其一,在大型赛会的大多数时候的新闻采访,是很多媒体记者一起进行的采访,缺少“独家”;其二,“注入点采访”虽然有时具有“一对一采访”的特征,但因为赛会组织部门对于这类采访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不能与踏踏实实坐下来的“一对一采访”同日而语。
  其次,“××者说”的操作特征。对于成熟的电视节目而言,成熟的程式化操作模式甚为重要,经过全运会和冬奥会的尝试,“××者说”已经做得相当娴熟了,这表现在:其一,时长固定在4到5分钟,这是经过多次大赛实践尤其是奥运会报道实践检验出来的,时间长了累赘,时间短了不足,4或5分钟的篇幅刚刚好,使得这一节目样式在整个频道的编排上具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其二,对采访者的问话有明确的内容和节奏要求,即“问话要有信息量”和“问话的节奏要符合赛后节奏”;其三,对节目的生产有明确的“出品”要求,即在赛事结束的当天播出、最迟在次日播出,以此保证节目内容的鲜活。
  总之,“××者说”虽然看似是一种复古,其实却是在多媒体时代电视体育报道的一种创新――这是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在理念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3、从“殿堂”到“陋室”的演播室访谈
  “××者说”的采访形式,在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报道中已经出现,只是在温哥华冬奥会期间运用得更加娴熟了。演播室形态的大型访谈节目,则更能体现中央电视台在赛事报道理念上的发展与变化。
  首先,和往昔的“荣誉殿堂”相比,节目主持人不再是高高在上了,而是采取了平等的视角和受访者交流沟通。其次,温哥华的演播室不但称不上辉煌,甚至只能以“陋室”来形容。第三,多工种合作。
  这一点是笔者重点关注的。表面看来温哥华冬奥会的演播室访谈,不过是一种常见的电视手段,但是仔细分析其中的操作过程,就会发现它充分调动了各种可能的电视元素――
  (1)通过深入的策划做好预案。在冬奥会开始前,经过大量的长时间策划,对于中国代表团可能取得好成绩的项目做了深入的“排查”,制定出了详细精准的演播室访谈计划。
  (2)通过强大的外联确保“独家”。在多媒体时代,如果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大型访谈不能具有“独家性”的话,则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在温哥华,经过中央电视台的不懈努力,所有运动员在结束全部比赛之后,首先接受的大型采访都是中央电视台的。当然,这和央视在中国媒体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不无关系。
  (3)大量包装元素的运用。如果只是一个“裸谈节目”,那将和网络传媒的视频访谈没有本质区别。而在温哥华,中央电视台调动了所有电视的技术和内容手段对演播室访谈节目进行了有力的支撑,从而营造了良好的“第二现场”氛围。
  (4)嘉宾价值观。在邀请嘉宾方面,注意了以往大赛中经常忽略的两个问题:一是在邀请明星人物、金牌人物的同时,也邀请了包括教练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非金牌人员等嘉宾,从根本上避免了唯金牌论的倾向;二是通过嘉宾持续多批次地进入演播室,把原本常规意义上的“短节目”变成了大型节目。据统计:在短道速滑包揽全部金牌那一天,仅中国短道速滑队进入演播室的人员就被设计成了7批,播出的访谈节目总时长达到了3个多小时。
  二、理想模式:三位一体的采访体系
  经过温哥华冬奥会的实战,中央电视台已经探索出一套三位一体的电视采访体系,并且将成为今后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规定动作”,分别是――
  第一层次:“混合区采访”、“注入点采访”、“新闻发布会采访”等ENG形式的电视采访。在这个层次中,记者的现场能力和专业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层次:“××者说”代表的“一对一采访”。如前所述,这类采访对于大型赛会的频道编排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属于“第二落点”的深度采访范畴,要求采访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开阔的人文视野。
  第三层次:“演播室大型访谈”。这类采访,一般是在较为重要的赛事之后进行的,需满足几个条件――其一是多工种的配合;其二是受访对象在新闻事件发生后尽快到达“第二现场”;其三是较大的播出空间;其四是现场直播。
  三、挑战导致的变化和变化导致的未来
  事实上,三位一体的大赛采访体系不仅适用于央视体育频道,也适用于其他电视媒体――前提是,其他电视媒体能够拥有类似的大型赛事的报道权。而不论是哪一家媒体,如果想在未来的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中占据优势,都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提高记者素质。在温哥华,无论是“注入点记者”、“一对一采访记者”还是“演播室主持人”,都在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都是过分注意自己的形象而缺少对象意识和受众意识的问题。
  第二,必须具有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目前进入中国媒体视野的,仍然主要是中国元素,而要想成为“国际大媒体”,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境界显然是不够的……
  第三,要有竞争意识。尽管在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中,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可能只有一家拥有转播权的电视媒体,但是,没有转播权的其他媒体并不会因此放弃对赛事的报道,而正是因为失去了抓住“第一落点”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更加努力在“第二落点”、甚至“第三落点”上下功夫,由此,竞争不可避免。而这样的竞争,无疑将使中国体育新闻报道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结 语
  中国电视体育在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报道理念上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电视体育报道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传统的“混合区采访”和“注入点采访”到现在探索三位一体采访体系的理想模式,都承载着无数体育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我们相信,不管是在采访领域或者其他领域,中国电视体育都必将不断向前发展并且逐步与国际接轨,让广大的受众能够享受到新的电视体育报道方式所带来的全新感受,从而使中国电视体育报道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①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②史蒂夫?威尔斯坦:《美联社体育新闻报道手册》[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
  ③张静民,《体育化生存――面对新世纪新奥运的中国电视体育报道》[J].2008.10
  ④陈晨,《打造中国电视体育报道的航母――央视体育频道定位分析》[D].武汉大学,2007
  ⑤张英,《中西体育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奥运会体育报道》[D].西安体育学院,2009.5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温哥华 冬奥会 看电视 从温哥华冬奥会看电视体育报道的新发展 从冬奥会浅看体育发展 冬奥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