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政协论坛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履职形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它坚持导向,特色鲜明;论得到位,议得精彩;立体传播,形式活泼;建言广泛,以论促进,是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政协论坛 民主监督 舆论监督
安徽省政协举办的“政协论坛”是由政协牵头组织实施,以政协委员为主要嘉宾,以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媒体为实现形式,融民主监督、舆论监督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鲜明特点,彰显出“以人说事、以事立论、以点涉面、以微见著”的特色。政协论坛自2002年创办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解读,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导向 特色鲜明
政协论坛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履职形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政协论坛在选题上与政协其他形式的专题调研和专题民主监督一样,都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展开,目的是向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举办多媒体政协论坛,立足政协工作大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话题,以政协委员为主要嘉宾,以多媒体为实现形式,使政协的民主监督从较为封闭的系统转为比较开放的系统,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协论坛具有政协特色。我省政协论坛的整个筹备工作自始至终由政协组织实施,选题的指导思想与政协工作大局一致。政协论坛的选题主要从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社情民意、调查报告和有关提案中得到启发,有的选题则直接由委员提出。可以说,话题来源于政协委员,反映了委员的关注方向;嘉宾也以政协委员为主。8年来,政协论坛共邀请了100余位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学者做现场嘉宾,40多位政协委员作为场外嘉宾,涉及到全国、省、市、县(区)各级政协委员。
政协论坛具有民主监督效果。我省政协论坛的定位是:“反映民意、集中民智、针砭时弊、坦诚建言、正面引导舆论和促进相关问题解决”。这一定位,使政协民主监督的范围向社会领域延伸,向普通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延伸。政协论坛探索了以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民主监督,使政协民主监督的效果进一步增强。
政协论坛具有开放性功能。政协论坛是一种新型的监督形式,它融民主监督、舆论监督为一体,在民主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政协的民主监督政治性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传播面广,把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传播,使民主监督的力度更大、更具开放性,舆论监督的层次更高、更具有说服力。人民政协人才济济,与新闻媒体合办栏目,对政协工作和媒体来说是相得益彰。
政协论坛具有立体传播的特点。与其他形式的政协论坛相比,我省的政协论坛采用了“多媒体”传播的形式,使政协工作与媒体互动,政协委员与媒体互动,产生了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效果。
论得到位 议得精彩
政协论坛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论坛活动,又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新闻节目(栏目),关键在于以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独特视角,深入浅出地向受众表达观点,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论得到位,议得精彩,体现了政协论坛高层次、高水平、有深度和有价值。
做到“论得到位,议得精彩”,选题要热。政协论坛的选题是现实亟需解决的、人民群众迫切希望的、党委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政协论坛选择了《聚焦农民增收》《弘扬徽商精神》《呼唤全民创业》《聚焦高等教育》《剖解药价虚高》《纵论国防教育》《解读光彩事业》《科教兴皖人才为本》和《网络发展与青少年保护》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这些话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委员专家觉得有讲头,受众觉得有看(听)头。
做到“论得到位,议得精彩”,选人要准。嘉宾要了解实情,深入研究,这样才能论得好、论得准,才能论在发展的大局上、论在党的方针政策上、论在人民的心坎上。政协论坛选择的嘉宾以各级政协委员为主,大多属于专家型、学者型,对选题有较深的研究和长时间的关注。他们能既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为百姓代言,又站在全局的高度为党委政府分忧。
做到“论得到位,议得精彩”,立论要深。论坛要有前瞻性、指导性、科学性,要充分展示政协委员建言立论的风采。政协论坛是以一种专家的视角来审视、剖析一个个复杂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思辩色彩。2006年政协论坛“话说红色旅游”专题中,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上就有观点的碰撞:一种观点强调保护第一,开发必须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必须要有保护规划和措施,以防止开发可能带来的文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开发优先,开发不仅可以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功能作用,可以带动老区人民致富,也可以促进保护。读者、观众从中认识到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做到“论得到位,议得精彩”,建言要实。提出的问题、建议和措施要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政协论坛不是简单地反映问题,而是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且要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这需要嘉宾和媒体大量的实际调查和深入的分析研究。8年来,省政协还组织媒体记者深入全省十多个市、县(区)进行了补充采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有力推动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立体传播 形式活泼
以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媒体为实现形式的“多媒体”政协论坛,仅我省政协一家。立体传播,形式活泼,是我省的政协论坛区别于其他地方政协论坛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政协论坛的实现形式有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2001年,省政协在总结全省各地政协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提炼出两种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政协论坛是其中之 一,并被确定为省政协的一项创新性重点工作。在学习总结的基础上,与省各主流媒体进行了沟通协商,提出了整合新闻资源,形成合力,开展“多媒体”政协论坛的设想。
2002年,面对我省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加快省会城市建设步伐的大环境,省政协就《安徽旅游业如何面对入世》和《如何加快合肥大城市建设》问题,邀请20多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为嘉宾,并邀请部分观众到现场与嘉宾互动,与省电视台合作制作了6集电视论坛专题节目,每周1集,每集30分钟,连续在安徽卫视播出。同时,还将电视嘉宾的观点整理成文稿,在平面媒体连载,并改写成广播专题在电台播出。
为增强政协论坛的可视性、可读性,从2004年起,省政协把每年一两个主题多集制作的模式,改为每年选择广大群众关心的若干社会热点问题,邀请2至3位委员和有关专家进行深层次分析和解读。为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体现各家媒体的特色,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让平面媒体、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在启动阶段同时介入,针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形式,深化主题,挖掘内涵。同时将网络媒体纳入政协论坛的宣传体系,使政协论坛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政协论坛从本质上说是政协履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一种方式,政协论坛的内容通过媒体发布,既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又面向大众释疑解惑,共同探讨,形成互动。因此,政协论坛在实践中十分注意尊重新闻规律,强调可视(读)性,深入浅出,在口语化、生动性和故事性上下功夫,在操作过程中又要求各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不同的形式,选择各自的角度,反映嘉宾观点,剖析问题,使内容相互补充、丰富多彩。
近年来参加“政协论坛”的新闻媒体都注意发挥各自特长,强化编辑手段,提高收视(版面)效果。电视充分利用画面切换技术,把场内与场外、嘉宾观点与社会民声结合起来,增强节目可视性与贴近性。电台突出语音表现力,将嘉宾访谈与记者调查进行对比和补充,提高了节目的丰富性和立体感。平面媒体注意挖掘思想深度,同时增加图片使用和相关链接,兼备了深刻性与视觉效果。
建言广泛 以论促进
政协论坛 “建言要实”,提出的问题、建议和措施要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作用要好”,发扬 “以人说事、以事立论、以点涉面、以微见著”的鲜明特色,达到以论促进、推进工作的效果。这也是政协论坛这一品牌走向名牌的必然要求。
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一种规范的民主程序和渠道,当好参谋,促进问题得到现实解决。省政协委员陶玲说,通过论坛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开辟畅通的渠道,集思广益,促进我省重大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同时还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了各方面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与政协履行职能的传统形式相比,政协论坛这种新的议政方式同时有两个途径来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一方面可以直接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另一方面与公众互动,反映民情,集中民智,通过社会舆论间接表达诉求。政协论坛的这种新型的监督形式和鲜明的开放性功能,将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融为一体,在民主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政协的民主监督政治性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传播面广,把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再通过“多媒体”传播,使民主监督的力度更大、更具开放性,舆论监督的层次更高、更具有说服力。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观众收视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政协论坛收视率在安徽卫视12个专栏节目中居第6位,2005年政协论坛收视率在安徽卫视14个专栏节目中居第5位。政协论坛的这种开放性功能和社会影响,提高了决策部门的关注度,加大了办理政协委员意见建议的力度,从而推动了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智力成果向现实成果转化。■
(作者单位:江淮时报社)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舆论监督 民主 有机 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 舆论监督就是一种民主监督 把党内监督同什么贯穿起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