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环境新闻的嬗变轨迹】 美国opp轨迹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美国环境新闻协会会长佩里•比曼在用一段类似风格的文字总结了美国环境新闻的现状: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时代,一方面,环境新闻话题日益多样,环保意识广为接受,环境视角不断渗入到各类新闻之中;另一方面,媒介技术带来媒体格局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心理更加难以把握,环境新闻同新闻的其它分支领域一样,未来充满了未知的变数(《环境新闻协会季刊》,2005年)。
  其实,考察十年来美国环境新闻报道的数量、议程和形态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以变化为主题的时代。
  
  数量:严冬之后的回暖期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环境新闻在美国新闻报道中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不同的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媒体对环境新闻的态度,或者说关注度不尽相同。这种态度反映到新闻报道上,就是各个时期环境新闻数量的变化。
  报纸:9•11袭击同样是环境新闻的灾难
  选取1996-2006年十年间(2002年数据缺失)每年春季美国50个州报纸上的所有环境新闻为对象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十年来环境新闻数量以及话题的变化。(说明:1. 所有数据来自美国环境新闻协会;该协会主办的《环境新闻协会季刊》在全美五十个州的都有报道员负责统计该地区所有报刊上的环境新闻。2. 《环境新闻协会季刊》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单位统计环境新闻报道,本文只选取十年来所有春季的报道量进行研究。3. 此统计中的环境新闻特指以专门的环境问题为主题的新闻报道,时政、财经、体育等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环境视角不包含在统计范围之内。)
  定量研究发现,美国报纸的环境新闻以2000年和2004年为节点,分为上升、下降和缓慢回升三个阶段(见下图)。
  2000年以前,美国报纸上的环境新闻数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00年达到顶点,仅春季环境新闻数量就达到78条。2000年之后,环境新闻的数量逐渐减少,2004年跌至最低点,这年春季全美国的报纸仅有25条专门的环境新闻。2004年之后,环境新闻的数量略有回升,2006年春季37条,同1997年(36条)基本持平。目前,报纸环境新闻处于低谷之后的回暖阶段。
  环境新闻为什么会以2000年为一个分界点呈现两种不同的趋势?媒体专家们从报业总体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急功近利的商业新闻的冲击、受众娱乐化的阅读心态等角度给出了见仁见智的多种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因素被众多的专家和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到,那就是: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改变了媒体的议程。 9•11之后,恐怖分子对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成为媒体的首要议程,许多环境新闻由此被“挤”出了报纸版面。
  
  电视:环境新闻风光不再
  
  与报纸版面的情况相似,近年来美国电视媒体上的环境新闻数量也在下降。
  安德鲁•泰达尔是美国环境新闻协会成员,资深电视记者。过去20年中他一直持续关注并监测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报道。2006年7月,在纽约举行的“环境新闻电视峰会”上,安德鲁指出美国电视环境新闻在降温。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里约热内卢举行世界环境大会,美国三大电视网用了90分钟时间进行报道;而对2002年约翰内斯堡举行世界环境大会,三大电视网仅仅只用了10分钟。据安德鲁统计,在三大电视网的播出时间中,专门报道环境新闻的时间只占到节目播出时间的1%。美国观众每周大概能在三大电视网上看到100条左右新闻(每家电视网络每晚大约7条新闻),多数时候只有1条是关于环境的。安德鲁的结论是:环境新闻在三大电视网中快要绝迹了。
  不过,安德鲁也观察到了两种例外的情况:一是对于人为制造的环境灾难,比如轮船原油泄漏污染环境等新闻,电视媒体总是乐此不疲地进行报道;二是当环境问题引发了政治辩论的时候,电视媒体也很喜欢给当地的政要名人镜头。
  安德鲁观察到的趋势可以从美国自然历史频道的新闻节目变化中找到佐证。自然历史频道一度是美国环境新闻类节目的大本营,自然界的生态关系和各种野生动物间的生死搏杀一度是自然历史频道的主打节目。如今却很少能见到反映珍稀鸟类濒临灭绝、人与野生动物交流互动以及其它以环境为主题的节目了。相反,自然历史频道节目娱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节目时常用血腥恐怖的画面(自然界中这样的镜头当然不难寻找)以及大大小小的影视明星来吸引观众。比如,由独立制片人制作的“野外生存(In The Wild)”系列,就请到朱莉亚•罗伯茨和罗宾•威廉姆斯等明星助阵。
  
  话题:由“遥远的风险”
  到“可触摸”的新闻
  
  美国环境新闻在讨论哪些话题?如果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来进行考察的话,话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话题十年来一直是环境新闻的热点?又有哪些话题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1996年春季环境新闻报道最大的特点是话题的集中性。34篇新闻报道集中于污染、湿地、物种、管理、生态链、能源、气候7个话题。其中,50%的新闻集中在环境污染和物种保护这两个话题(环境污染话题10条,物种保护7条)。这段时间的环境污染话题分为空气污染、河流污染和固体垃圾污染三类。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得梅因记录报》报道“环境保护协会(EPA)责备爱荷华州对芝加哥登地严重的烟雾问题负有责任,被责令减少污染性气体排放”;《巴顿倡导报》报道一艘游艇苯泄漏,严重污染当地河流;《华盛顿邮报》记者调查当地垃圾回收项目突然停止的原因。物种保护话题共有7条新闻,比较有影响的是《Contra Costa时报》报道的“墨西哥政府和日本三菱集团计划在下加里佛尼亚扩展盐场,威胁当地珍稀物种灰鲸生存”。《圣乔治信使报》报道“当地政府打算出售一片保护性湿地给一家外国企业,湿地中的125种鸟类面临生存危机”。《新闻时报》报道“渔民使用法律禁止的浮网,可能导致某些鱼类灭绝”。
  同1996年相比,2006年春季美国环境新闻的话题种类更加丰富,讨论更为深入。在1996年7个话题的基础上,2006年新出现了饮用水安全、工作环境安全与职业性疾病等话题,媒体环境新闻的议程更加丰富。
  不仅如此,原有的话题的讨论也更加深入,以“污染”这个话题为例,就出现了一类新内容―食品污染。2006年关于食品污染话题的新闻有4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洛杉矶时报》对当地市场销售的海产品进行的汞污染调查和《今日美国》的一篇揭露全国最大的10家肉鸡供应商中,有四家给肉鸡喂食抗生素,以提高生长速度的报道。食品污染的话题涉及环境和健康两个新闻领域,极大地拓展了环境新闻的报道范畴。
  同1996年相比,2006年环境新闻具有更强的贴近性,是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如果说1996年的环境新闻关心的是大气、生态、海洋、河流、物种气候这些自然的、宏观的、抽象的话题,强调的是一种“遥远的风险”(佩里•比曼:《环境新闻协会季刊》,2006年)的话,那么2006年的环境新闻那就是每天发生在读者身边的、具体而微的、甚至“可以触摸的”琐事――我们食用的鱼类有没有受到化学物品的污染?城市的垃圾回收系统为何失灵?这一地区儿童为何多发同一种疾病?工厂废气同哮喘病有什么联系……环境新闻不再遥远,其实就在读者的生活当中。
  
  形态:新手法带来的新面孔
  
  十年来美国环境新闻在形态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年前那种以严肃、深刻、反思、批判为特色的环境新闻,如今已经很难见得到了。许多时候,环境新闻同时政新闻、财经新闻、健康新闻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连业内人士也很难说清楚哪条才是真正的环境新闻。从操作手法来看,美国环境新闻的形态正在朝着几个方向演变:
  娱乐化。在新闻业整体娱乐的趋势之下,许多报纸的发行人和电视节目的把关人都很担心自己“太深刻”。以严肃、深刻、反思、批评为特色的环境新闻不得不逐渐改变形式,用更轻松、活泼、通俗的面孔出现在媒体之上。上文提到的自然历史频道的“野外生存(In The Wild)”系列节目,每期就都会邀请一两位位影视明星参与助阵,目的也在于贴上娱乐的标签,增加收视率。
  多角度。常规视角的环境新闻由于各种原因常常被把关人枪毙。如今许多环境新闻记者都很善于把环境新闻同其他新闻“融合”起来,从而为环境新闻寻找一个“把关人喜欢的角度”。美国许多环境新闻记者都熟知这样一个故事:迈阿密NBC-6电视台的记者杰夫向制片人报告说自己有条好新闻,是关于恢复当地海岸线植被的。这个选题在半分钟内被枪毙了。杰夫又向制片人报告说自己有条好新闻,是关于当地政府通过决议要向在海滩搁浅的船只征收罚款的,这条新闻很快顺利播出了。其实,向搁浅船只征收的罚款,就是用来恢复当地海岸植被的。
  事件化。找出当前热点事件中的环境因素,由此导出环境新闻,是许多环境记者的经验之谈。许多自然灾难,比如卡特琳娜飓风、印度洋海啸等等,本身就是环境新闻,可以很自然的从环境的角度制作出观众爱看的节目。此外,在许多人为制造的灾难或者热点事件中,也都可以找到环境因素。
  政治化。不少环境记者还发现,把环境新闻政治化,可以更容易通过把关人的审查。因为把关人或许不一定会喜欢环境新闻,但一定不会忽视时政新闻,因此政治化也是进入电视新闻的另一捷径。

相关热词搜索:嬗变 美国 轨迹 美国环境新闻的嬗变轨迹 环境新闻报道特点及写作 2018年新闻热点事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