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国对华的对冲战略】 对冲战略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 美国对华实施两面下注的对冲战略,一方面深化融合政策,承认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正式成员,进而促使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与美国一起维护国际体系;另一方面则采取新的大国结盟战略,强化亚洲安全合作,进行一系列军事调整,对中国进行现实型的军事威慑与围堵。美国力图以此对华促变,化解中国崛起对美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中美关系 美国对冲战略 利益相关者 军事围堵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6)01―0002―08
  
  2005年美国国内发生了一场对华战略的大辩论,主题是 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对抗论者”、“融合论者”激烈论战,从 “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到“中国和平崛起论”,不一而 足。各大媒体、各著名智囊机构出现了“中国热”,国会参议 院将继众议院之后也成立“中国连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美国对华的对冲战略浮出了水面,内涵清新而沉重。
  
  一
  
  美国在专注于反恐,特别是在深陷于伊拉克两年之后,一 些精英突然意识到反恐是一时的,关注战略挑战者才是最重 要的,他们认为,中国在此期间“不道德地”充分利用了美国 的战略疏忽,经济迅速崛起,军事现代化快速发展。对此,美 国国内存在一种“沸腾的焦虑情绪”,而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 的本质问题,则是美国对中国崛起产生的强烈不安感。
  包括鹰派在内的美国人确信,中国的崛起是世界上任何 力量不能阻挡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部主任裴 敏欣在一次专访中说,美国人似乎有一种默契,即美国可以让 中国在经济上发展强大,但军事上绝对不能同美国平起子坐。 归根到底,美国仍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对一个在美国长期处 于统治地位、拥有巨大政治经济利益和安全义务的地区崛起 的大国充满疑虑、恐惧和戒备,越来越担心中国的崛起,可能 会影响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领导权,并且可能会加剧地区不稳 定,引发冲突与战争。美国在冷战后时期起主宰作用的首要目标是要防止再度崛起一个军 事上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在欧亚大陆出现与美国对峙的大国。
  美国对华战略的立论基础是,中国崛起后的实力、前景、意向和走向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它有可能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一员和美国的朋友,也可能挑战霸权而成为美国的敌手。 这些特性已成为影响美国对华战略的关键要素。因此,既合作又竞争,把接触、束缚和围堵 机制相结合,始终是美国对华战略的主流特征。其核心是:通过融合使中国成为所谓“民主 国家”;采取措施,尤其是军事措施,防止中国强大后挑战美国的核心利益。目前,这两个方 面分别由国务院与国防部加以实施、平衡、互补,即国务院要说服中国建设美国式民主社会, 国防部要让中国打消扩大地区军事势力的念头,两者在布什政府汇成完整的对华战略。美 国对华战略目标和态势是,同时应对两国关系中最好和最坏的两种发展可能性,争取最好的 前途,对可能出现的对决稳操胜券。就目前而言,美国对华战略的基点置于竞争因素之上。 这是对华战略大辩论之后华盛顿对华战略的基石,也是我们对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认知。
  对华关系是美国百年外交的新课题。中国不同于美国以往碰到过的任何一个大国,或 是盟友,或是敌人。一个经济快速崛起、拥有庞大市场、奉行多边主义外交、反对霸权和强权 政治、军事迅速现代化并拥有独立核打击力量、拥有异质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中国,必然成 为美国战略家的远虑。这主要基于中国的政治与社会性质。但就中国对外战略、政策与行 为而言,则另当别论。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 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和谐的发展口中国人民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 世界和平。”同时,中国坚持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积极参与反恐、军控、维和、 发展、人权、司法和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美两国已经建立起密切相互依存的经济关 系,妥善解决经济领域的分歧,在反恐、防扩散、地区安全、防止禽流感等全球公共事务领域 的合作不断加强,这是在全球整合的历史大趋势下,在国际体系转型过程中,中美两国获得 的全球合作空间,它具有完全正面的全新意义,具有无限拓展的空间意义。从构建和谐世 界、走和平发展道路到引人注目的合作行动,充分表明了中国抛开政治分歧与美国交往、合 作的意愿,从未直接对美国构成挑战。但是,美国怀疑根据实力或行为推断中国意向的可靠 性。在一种像中美之间这样极为重要而又敏感的关系中,在美国的一种对中国非常情绪化 的不安中,有多少是对一个真实威胁的合理反应?这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美国总统布什用“复杂的关系”来概括中美关系。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白宫亚洲政策资 深主任李侃如对此解读,说“错综复杂”是一个更加中性的词,不如之前用的“坦诚和建设 性”关系那么正面。这个词暗示中美关系有好有坏,关涉面很广。布什话语的字里行间透 露了他对中美关系的感受错综复杂,百味杂陈。
  一年来,在美国围绕着应对中国崛起的辩论终于尘埃落定,在国会的催促下,布什政府 开始调整对华战略结构。
  
  二
  
  兰德公司政治科学家埃文?梅代罗斯指出:“美国选择的应对办法是在安全问题上采 取两面下注的对冲战略,对中国在亚洲的崛起采取既合作又竞争的政策,从而导致一种所谓 的地缘政治保险战略。”这种对冲战略一方面强调把中国完全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 另一方面又包含军事上围堵中国的强制政策。
  赖斯人主国务院之后,制定对华政策的权力重心从国防部转移到了国务院,由常务副国 务卿佐利克掌管。“佐利克深得赖斯信任,赖斯则深得总统信任”。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对 华政策转向务实。赖斯强调,美国的外交一直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潮流,重视价值观和原则。 这虽然也是我们的立足点,但我们是针对现实的动向采取对策。她倡导以实用理想主义或 现实理想主义作为政策指导,其中隐含着对华政策的微妙转型。
  融合政策是美国七届政府共同的对华政策的主要政策宣示,其目的是努力促使中国融 入国际体系,成为其中的正式一员。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崛起的同时,成了负 责任的大国,这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2005年9月21日,佐利克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对华政策重要讲话,题为“中国 往何处去?――从正式成员到承担责任”。他强调,中国的发展“将影响未来的世界”,“对 美国和全世界来说,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他指出,冷战时 期以及19世纪欧洲的均势政治的模式,不再适合用来看待21世纪初的中国。“中国显然需 要有一个有利于国内工作的良好的国际环境。当然,中国人希望受到尊重,自己的观点和利 益能得到认同。但中国不想与美国发生冲突。然而,很多美国人担心中国这条龙变成火龙。 人们对中国存在强烈的担忧”。“围绕中国将如何运用其力量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将导致美 国和其他国家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做好两手准备。很多国家都希望中国走‘和平崛起’ 之路,但谁也不会以自己的未来作赌注”。
  佐利克承认中国已经“融入世界”,成为国际体系的“正式成员”。他特别强调应对中国 崛起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要调整30年来促进融合的政策,“我们现在需 要鼓励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的一名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中国不仅仅是一名成员,而且应该与我们共同努力维护这个使之获得成功的国际体系。”
  这篇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的政策演讲,表达了布什政府对中美关系的主导性看法、 对华战略的基本方向与构想,以及对华政策的新思考:(1)美国对华融合政策的重点转移。 过去的政策重点是尽可能将中国纳入国际体系,现在转向促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的 利益相关者,分担责任,与美国一起维护这一体系,这是佐利克讲话的主旨。佐利克在中美 第二次战略对话结束后发表声明重申,美方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享有利益的参与 者”,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合作,支持、适应和促进使中国取得成功的和平的国际体系;(2)美 国尊重中国在亚洲的利益,欢迎一个自信、和平、繁荣的中国,但强调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要增 加“透明度”,不要挑战美国的利益。中国要与美国建立深厚的关系,不仅需要“共同利益”, 更需要“共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美国的终极底线是,中国必须融入美国的价值体系与游 戏规则;(3)美国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仍然会做好“两手准备”。佐利克发表布什政府五年 来“最全面的对华关系宣言”。在其讲话的基调中,极力突出平衡性,存在着积极因素,美国 至少在战略上部分地接受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事实,这是判断美国是否正在形成一个对华新 思考的关键。这为进一步拓展中美关系塑造了战略空间。2005年7月19日出版的《洛杉 矶时报》发表评论认为,鉴于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之势不可挡,美国正准备对中国开辟新的外 交渠道,以降低两国之间可能因错误评估而引发的危险。新的外交方针将突破以往集中在 特定的经济、政治和安全问题的模式,在更大的战略框架下审视美中关系并与中国展开更深 层次的对话。中美战略对话就是这一外交方针的产物。这一走向清楚地表明,华盛顿认为 融合中国的政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利害关系日益增长。“目前美国的政策是要防止在这 方面出现倒退,鼓励中国的行为朝着好的方向进一步发展。”然而,美国的一些中美关系 专家也指出,尽管布什政府极力想将影响两国关系的消极因素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随着中 国实力的日益增长,美国对华政策中的“遏制”成分可能会越来越多。
  
  三
  
  埃文,梅代罗斯认为,“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把中国进一步束缚在现有的准则、规则和基 本原则的国际体系中,通过双边和多边接触形成其不断变化的利益和价值观。可是,美国政 策还包括隐含的竞争和潜在的强制政策,以阻止中国挑战目前的地区安全秩序并威慑中国 不敢利用强制手段和、或武力寻求它目前或未来在亚洲的经济或安全利益,比如收复台 湾。”美国共和、民主两党有一个共识,即视中国为潜在对手,决不允许在台湾动用武力, 布什政府中前五名人物都认为中国统一不符合美国利益。
  最敏感的莫过于中国的军事发展了。随着中国经济崛起速度加快和中国军事现代化的 推进,美国对中国未来实力和战略意图的不确定性加深,尤其担心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对其 霸权地位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对其亚洲主导能力产生影响。因此,美国对冲战略的强制因素 就凸显出来了,美国所采取的新的大国结盟战略、一系列军事调整很显然是针对中国崛起 的。这是一种现实型的军事威慑与围堵。著名防务评论家平可夫断言,全方位的围堵依然 存在。
  2005年6月4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新加坡举行的一次战略会议上说,既 然没有国家在威胁中国,那么人们必定想要知道为什么它还要增加军费?为什么还要继续 大肆采购武器?为什么还要继续频繁地进行军事部署?次月,美国国防部《2005年中国军 事力量年度报告》强调,中国正面临一个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并称中国目前没有受到来自 其他国家的直接威胁。但中国仍在大幅度增加军费,特别是加强力量投放能力的经费口中 国加强军事力量的步伐及范围已经危及地区性军事力量平衡。国务卿赖斯也公开批评中国 的军事力量日趋壮大而且军事政策不透明。这一切都是美国政府高层围堵思路的体现。美 国国防科学委员会主席施奈德早在2004年11月接受《日本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美 军调整的目的是应对推进现代化的中国军队。
  美国在军事上压制中国的努力,循两条路径进行:其一,保持美国在军事技术上的永久 优势,以维持差距,并抵消中国未来的强兵之举。除了美国自己继续封锁军用及军民两用技 术外,还对欧盟、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售华武器问题保持高压态势。美国军事领导人认为,一 旦中美就台湾问题发生冲突,那么维持对华武器禁运可以使美国处于一个有利的强势地位; 其二,通过调整军事部署和联盟政策,对中国形成军事围堵之势。
  美国致力于扩大和强化同亚洲盟友和合作伙伴,特别是那些对中国崛起一直怀有忧虑 的大国安全合作的双重努力――既扩大合作范围,又提高合作质量。美国在亚洲的安全合 作具有多种目的,并不完全跟抗衡中国有关,例如合作反恐、防止核扩散、维护海上安全等, 但目前的重点是吓阻中国。通观20世纪,美国始终利用地区性大国来制衡或围堵欧洲和东 亚潜在霸主的崛起。然而,当地区性大国无力担此重任时,美国就会直接武力介入和强化军 事联盟,来对付这些潜在的霸主。目前,美国希望借助日本和印度来作为亚太的支柱,日本、 印度和美国、英国一样,远离欧亚大陆而又在该大陆拥有重大利益,符合“离岸平衡手”的传 统形象和美国的要求,加强同日本、印度以及东南亚主要盟国的关系,将形成对中国的结构 性限制,是防止中国在亚洲挑战美国霸权的最佳途径。拉姆斯菲尔德把“如何影响处于战 略十字路口的国家作出的选择”作为防务评估的核心问题。国防部把“影响主要国家的战 略方向”作为安全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美国在2005年提升了与日本、印度的战略伙 伴关系,准备在太平洋地区逐步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安全架构。裴敏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美国国防部目前由鹰派控制,采取的是完全从军事上围堵中国的策略,如加强东亚军事同 盟,加强在东亚驻军和把中国作为假想敌进行军事部署等。佐利克公开承认,美国加强同日 本和印度的外交和军事关系,实际上是对中国采取的对冲战略。
  美日同盟是美国亚太战略中最重要、最长期的战略因素,是美国对华实施战略对冲的核 心。美国谋求同日本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促使日本加强在全球和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军 事作用和外交参与。2005年通过两次日美安全保障协商委员会会议(2+2会议)以及关于 驻日美军改革与调整的“中期报告”,美日同盟实现了转型,由过去的“专守防卫日本”扩大 到亚太地区,其中明确涵盖台湾海峡地区,进而超越亚太,走向世界;加速美军和日本自卫队 的“一体化”。日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盟友,帮助维持美军在亚太 的部署,协助美国对亚太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干涉。这意味着“周边有事”的概念已被突破, 美日同盟更像亚太秩序的战略管理者。
  在东北亚区域,美日同盟的对华围堵特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晰。日本已经正式允许 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进驻日本,美军将在韩日部署新一代的F-22“猛禽”战斗机,大幅提升 空中优势。“爱国者Ⅲ”导弹将在日本生产,美日将在东北亚部署一张防御中国弹道导弹的 网,并在情报、资讯、通讯、管制、指挥等领域实施一体化,美国负责攻击与战斗,日本负责战 时补给安全,并提供机场与港口支持。双方将明确各自的分工和作用。美国为此支持日本 修改宪法与相应法律,使日本可以扩大军事潜力,在该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日本为了配合 美国的战略部署,把防卫重点从北方转向西南方,建立以冲绳岛为核心的基地链,在此基础 上完善西南列岛的防卫体系,考虑在距台湾460公里的下地岛派驻战斗机,进行联合操练, 并继续作为驻日美军战机“扩大行动范围以及迅速反应的战略平台”。2006年伊始,美日举 行了“夺岛”军事演习,假设远离日本本土的西南岛屿被“敌人”占领,美日联合发起两栖登 陆攻势,夺回失岛。日本媒体指出,美日首次联合举行两栖登陆作战演习矛头指向中国,以 加强对中国未来可能进攻钓鱼岛等的防卫态势。东京的防务评论家表示,防卫厅实际上已 把中国当做最大的“假想敌”。日本决心加入美国制止中国崛起的大战略,通过与美国结 盟,阻止中国从“大陆国家”走向“海洋国家”。郑永年指出,“一个毫无外在制约\具有无限 扩张性的美国霸权,加上一个内心极度不安和不自信的日本,再加上一个想依赖美、日的力 量在自保的同时推进独立运动的台湾,使得美、日、台同盟的雏形已经跃上纸面。实际上, 美、日、台之间的军事整合已经发展多年”。平可夫认为,“在遏制层面,美日遏制中国的步 伐有升级的趋势。今年以来,遏制的方式由过去的以‘威慑为主’向‘实战要求’转换。因 此,对一连串的部署进行了调整。美军也悄悄改变传统的‘重欧轻亚’的部署方式,把最新 型的远程投射武器最先部署到亚太区域,强化对中国的战略威慑。”在美军的战略考量 中,中国已取代苏联成为最主要的作战对象和研究对象。
  中央情报局认定,印度是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国家”。布什政府与印 度“扩展战略伙伴关系”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印度在21世纪成为一支世界的主要力量。近年 来,美国战略伙伴关系迅速深化、细化,用民用核、空间和高技术转让“三位一体”加以充实。 同时,两国军事关系也在逐步改善和加强,美国积极推进与印度广泛的防务和安全合作,在 许多方面已经具有正式联盟性质的特征。除了举行军事演习外,美国向印度出口了包括远 程雷达在内的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军事装备,还要出售“爱国者Ⅲ”导弹、“猎户座”反潜侦 察机、F-18战斗机等高技术武器系统。美国还授权以色列向印度出售“费尔康”机载预警 系统,而之前它却阻止以色列向中国出售该系统。两国还签署《印美防务框架协议》,深化 防务领域的合作,协议中关于“印度和美国在有共同利益的问题上将采取联合军事行动”的 条款,在印度国内引起了广泛争议。
  美印关系的推动力主要来自美国。美国极力拉拢印度,主要出自战略和地缘政治考量。 国务院高官尼克拉斯?伯恩斯说,如果分析一下美国的全球外交政策,你将发现今后三、四 年的最大变化将是美国重新将焦点对准南亚地区,尤其是与印度建立更为密切的战略关系。 印度战略冲突管理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制衡中国是美国对印政策的重要考虑之一”。在美 国围堵中国的战略中,印度有着重要作用。布什政府试图拉拢印度,与其建立密切的军事及 战略关系。最重要的是,在美国的亚洲同盟结构中,美国将为印度提供核心地位。美国还伸 出了另一根“胡萝卜”:让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美国一项 长期战略,将正在崛起的印度与日本栓在一起,进而把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 囊括进来,组成一个战略网,以便抗衡中国在亚洲不断增强的力量。然而,美国能否如愿建 构起美、日、印制衡中国的格局,尚在未定之中。
  美国《国防新闻》报道,2015-20200年间,美国需要为六个危险区域备妥应对方案,其中 之一就是东亚中国军力的崛起及台海对抗。依照美军的军事逻辑,顺着韩国一日本本土- 冲绳-台湾到东南亚,一个“第一岛链”上的半围堵圈俨然成形。美军情报估计,中国海军 已经突破了第一岛链。有鉴于此,美军在“第二岛链”上布防重兵,而关岛作为美军西太平 洋最大\设施最完善的战略前沿基地、兵力投放中心,正处于第二岛链的防御中心位置,进则 可以遏制中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军事行动,退则可以在中国海军崛起的面向――太平洋方 向竖起屏障,使其难以实现走向大洋的“蓝色战略”。美军太平洋军事部署表现出以夏威夷 为中心的第三岛链向以关岛为中心的第二岛链西进的趋势。关岛之所以重兵调防并作为美 军的“太平洋枢纽”加以重点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其军事上围堵中国的战略价 值,它将对中国前沿和周边环境产生关键性影响。继驻韩、驻日美军开始南压之后,美军便 大力加强关岛的军事部署口关岛成了美国几条战略线的交汇点:东亚重点从朝鲜半岛向关 岛方向南移,太平洋战区基点从夏威夷向关岛方向延伸,欧亚大陆的战略重心则从欧洲向亚 洲方向移动。如果将这个围堵圈上的美军基地与中亚、中东、东欧的美军基地连接起来,就 构成了压迫中国的战略弧形地带。近年来,美军一直在这条弧形地带上“靠前威胁”,必要 时“先发制人”。美国在战略弧线西段压缩中俄的战略空间,在南段主要依靠印度进行战略 牵制,而西太平洋的军事调动则属意于这条战略弧线的东段,这是战略重心所在。美国国防 部将美军作战半径划定为1.8万公里,随着美军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军事调整力度的加强,以 关岛、嘉手纳基地为支点的驻亚太美军,将作战半径延伸到整个中国东北部地区,驻东欧、中 亚基地的美军的打击范围则深入中国新疆腹地。
  
  四
  
  美国对中国奉行对冲战略充满着复杂性和危险性,如果台湾问题、中日东海争端等问题 得不到有效控制,有可能导致逐步偏离目前相对平衡的状况,发生敌对冲突甚至军事冲突, 以致走向彻底的战略对抗。
  造成这种潜在复杂性和危险性的原因在于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误判。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在德国《明镜》周刊的访谈录中表示,中国崛起不是可以用军事手段或意识形态的 对抗来应对的挑战;想教中国应如何在世界行事的愿望是错误的;中国崛起涉及的是经济挑 战,而不是希特勒那种程度的侵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学院院长 戴维?兰普顿称,中国的崛起代表综合性的挑战,部分属于军事领域,但主要属于经济和知 识领域。这种挑战是一种逐渐展开的、多方面的事态发展,将持续数十年,比曾经的美苏竞 争更有建设性。但是,中国构成的挑战完全不同于苏联,它提供的可能性要积极得多。中国 崛起的意义最终取决于中美两国如何应对。他坚持认为,华盛顿应该避免将它的回应过 分军事化;现实而建设性的美国对华政策应该是“带有保险的融合”政策。
  美国对华战略对冲的两面性的根源,是布什主义的新发展――新保守主义外交战略思 想。布什在第二任期就职演说中明确指出,在全世界传播自由是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希望 所在,也是美国的国家安全提出的迫切要求。因此,寻求和支持民主运动和民主制度在各个 国家和各种文化下的发展成为美国的政策。这项任务并非主要由军队来承担,但美国会在 必要时依靠军队来保护美国和美国的朋友。目前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 益、为了战胜特定的威胁而传播民主。“布什教义”从一个侧面把美国对华战略的双重取向 表露无遗:以民主发展为最高目标的新的融合政策,与防患于未然的军事围堵的完美结合。 这在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战略思想中都有现成的答案。安全政策中心主任弗兰克?加夫尼是 美国新世纪计划发起者之一,他在美国大选结束刚三天就为第二任布什政府提出了一系列 外交政策重点,包括为确保21世纪成为又一个“美国世纪”的大战略,采取同中国等对抗的 新姿态。集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思想之大成的查尔斯?克劳萨默勾勒出民主现实主义务实 的和战略性的形式。他强调不仅靠公共外交和民主化计划,而应充分利用这一单极时代,放 手使用军事力量,以对付潜在威胁。美国必须对“中国不可阻挡的崛起”保持警惕。实力应 该用来在全球促进自由。新保守主义者早先鼓吹“中国威胁论”,而现在则在忧虑中国崛 起的同时,关切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民主化进程。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等人的最新行 动和言论表明,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的中国概念开始转型,对华态度也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 整。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 对华 试论 试论美国对华的对冲战略 美国对华战略 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思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