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济报道更加贴近读者】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当前,经济报道是各家媒体的重头戏。如何做好经济报道,也是各家媒体所面临的难点之一。做为一家地区级党报,近几年来,《呼伦贝尔日报》在探索经济报道的过程中,注重策划,创新形式,提升品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宏观政策微观化,拉近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经济报道之所以难,首要原因是读者感觉到很多报道离自己“远”,过去,我们的经济报道大多是罗列数字,用一些专业名词,加一些同比增长、降低之类的数据,一篇报道完成后,撰稿者觉得枯燥乏味,读者更是不知所云,所以难以产生好的效果。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近几年来,《呼伦贝尔日报》在经济报道的策划中,要求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把大政方针与民生联系起来,用百姓的视角去解读政策,用读者的眼光去策划报道,使经济报道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近几年来,呼伦贝尔市提出了“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实施了“六个一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应该说,这是两项事关呼伦贝尔发展、百姓生活的大工程。如何把这两方面的报道做好?《呼伦贝尔日报》精心策划,组织记者深入采访,先后刊发了《从招商引资到择商选资》、《用一户牧民1/3的土地解决一个旗8个亿的财政收入问题》、《用1%的开发节点释放99%的森林草原》等经济报道,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和简洁明了的表达,诠释了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理念。把市里的大政方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百姓的视角诠释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又陆续推出了《呼伦贝尔旅游一票难求》等系列报道,鲜活地展示了美丽的呼伦贝尔吸引四面八方来客的情景。
在民生工程方面,《呼伦贝尔日报》从住房、就业、就医、入学、居民收入、城镇建设、文化生活等方面,组织大量报道,全部以百姓的视角切入,以百姓感受到的变化为依托,拉近了政策措施与百姓的距离。
社会热点本地化,提高民众的关注度
近几年来,改善民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各家媒体竟相关注的话题。而物价、房价、医疗、就业各项等事关民生的政策也在不断推进,百姓们对这些政策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同时,各类事关民生的问题事件、现象也层出不穷。做为一家地区级党报,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为百姓做好政策解读服务,责无旁贷。为此,《呼伦贝尔日报》做出了把热点新闻本土化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新国八条》出台后,《呼伦贝尔日报》在第一时间给予转载,把这个事关百姓利益的信息传递出去。随后,又组织记者采访业内人士、相关部门领导、市民,推出重头报道,不仅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解读,也让百姓了解到了开发商、市民及主管部门的反映,告诉了读者《新国八条》对当前呼伦贝尔房市的影响程度。并将《新国八条》对一线城市房价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相关链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经济新闻生活化,让读者耳目一新
就经济写经济,往往会很僵硬、刻板。经济新闻生活化,是《呼伦贝尔日报》近几年来做出的有益尝试,经济新闻中掺杂一些生活化的气息,会让读者感觉到更亲近,甚至看完之后“有话要说”,产生编读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的报道就显得更贴近,更有影响力。
呼伦贝尔的绿色食品多年来持续热销,近几年来更是走俏大江南北。如何把这种经济现象用生活化的气息呈现给读者?该报精心策划,利用春节期间市民大量购买特产邮寄给外地亲朋好友的契机,推出了《我市特产搭春节大巴走四方》的报道,以春节的亲情表达为切入,反映了呼伦贝尔特产的发展状况、销售、效益及其对其它产业的拉动等情况,引来读者好评。
项目报道厨窗化,让读者对重大项目有充分的了解
重大项目报道,是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份。但以往的项目报道,大都是领导出席某某项目的开工仪式,指出什么,强调什么,而对于项目本身却提之甚少,读者不明就里。
为改变这一现象,《呼伦贝尔日报》把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民生项目做为经济报道中的一道大餐,在一版刊发相关项目开工或立项消息的基础上,对项目本身在产经新闻版上进行详尽介绍与展示,使读者如站在厨窗前参观,一目了然。比如该报推出的呼伦贝尔新火车站、城市景观核心区、民族文化园等项目的报道,对项目的规划、进展及前景等进行了深入报道,让读者们兴趣倍增,十分期待。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日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贴近 读者 报道 让经济报道更加贴近读者 经济报道如何贴近读者 如何让经济新闻贴近读者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