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邦文献收藏发掘 [解放前报刊文献的发掘与利用]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解放前报刊”是指我国从1833年至1949年创办的中文报刊,也包括这一时期港澳地区及海外创办的中文报刊,其中,以民国时期出版的报刊为主。据《1833-1949全国中文报刊联合目录》记载,解放前我国共出版报刊2万余种。这些文献资料记载了当时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思潮,保存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充分展示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的轨迹,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历史提供了主要依据。
(一)
随着思想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解放前报刊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这部分珍贵的文献,并从中发掘出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
然而,一个世纪以来,几经社会动荡和战乱,解放前报刊散失、毁坏甚为严重,“文革”期间,又遭到了人为的严重损坏,再加上后来人们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重古籍轻报刊观念的影响,更使其疏于管理,庋藏混乱,使这些宝贵资料长期处于被动利用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差异,人们对解放前报刊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偏差,而这种偏差,最终使解放前报刊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即使在文献的揭示上,除了收藏上的缺憾外,也参杂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如1981年书目文献出版社修订出版的《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称:“本目录收录的报刊为1957年年底以前各参加馆入藏的国内外出版的报刊。其出版时间,起自1833年,到1949年9月。但仅收录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品种。县级以下的报刊和有关中小学与儿童教育的报刊,酌量选收。至于纯属反动宣传、诲淫诲盗以及反动宗教会道门等毫无学术史料参考价值的报刊,不予收录。伪满、伪华北、汪伪等汉奸军政机关出版的报刊,除自然科学方面的报刊酌收外,其他的不予收录。”可见,这样的联合目录并不能全面揭示我国期刊的全貌,在加上编撰过程中各馆解放前报刊基础工作参差不齐,难免有许多不足和疏漏。
2. 报刊作为传媒,向来不为一般读者所珍惜,往往随买随看随弃,在书和刊的流传过程中,一般人往往藏书而弃刊,这就使解放前报刊在收集和保存上都比图书要困难得多。长期以来,许多图书馆对管理自动化,图书数字化工作非常重视,累计投入也非常大,但对解放前期刊的管理和开发却投入甚少,重视程度不够。据笔者了解,内蒙古地区大多数图书馆对这部分珍贵史料仅限于保管而已,没有馆藏目录,没有专库收藏,没有专人管理,排架也十分混乱。极个别馆竟将解放前报刊长期堆放在角落,无人问津。
3. 正是由于对解放前报刊的错误认识和管理上的严重滞后,缺乏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使得各馆对这部分文献的开发进展十分缓慢。有的馆虽然编制了本馆的馆藏目录,但挂一漏万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对报刊的揭示也不全面,在此基础上编制的行业或地区联合目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种低水平的开发,势必会对该文献的利用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会给教学、科研带来不利影响。
(二)
保存书刊和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各图书馆要站在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遗产的高度,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对待和解决当前图书馆在开发利用解放前报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这部分珍贵文献的开发工作,使之在教学、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正确认识解放前报刊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解放前报刊是时代的产物,理所当然地带有时代的特征,尽管其中的内容与我们现代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不同,但从学术研究、科学发展的角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这些报刊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民国史、中共党史和近代社会及各门学科的重要参考文献,有着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文献价值,也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2. 增强对解放前报刊的保护意识。解放前报刊流传至今数量十分有限,再加上保存时间已相当久远,有的刊物纸的质量较差,部分刊物破损情况较严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专库存放、专人负责。其次,要清点统计,要按照原先制作的卡片目录,与报刊逐种逐期核对,弄清现存、丢失情况。做到馆藏品种数量可靠,卡片与报刊一致。第三,鉴于解放前报刊年久物稀,原件征集补充工作十分困难,且可能性也不大,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馆际合作环境,运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复制、照片、数字化等形式补充馆藏。
3. 完善馆藏目录。馆藏书本式目录的编制(包括机读目录),是建立在准确的馆藏目录基础之上的,它是提高解放前报刊文献开发层次的基本保证。书本式馆藏目录可以突破卡片式目录的局限,传播形式和范围要比前者广,使用上也较为方便,在揭示内容方面也较为全面、系统,这不仅为馆际文献交流、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可以为今后编制各类专题目录、索引以及解放前报刊的计算机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4. 重新编制(全国、地区、行业)联合目录。目前,我国使用的比较权威的联合目录仍然是1981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修订出版的《 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修订版),它虽然较好地揭示了全国50多家图书馆收藏的报刊文献,但时代与人力的局限使它所收录的范围与整体文献的揭示有较大差距。除遗漏和参编馆藏少外,由于一些政治因素很多报刊未被收录,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因此,再度编撰全国和地方馆藏解放前报刊联合目录的工作势在必行。今后无论是全国或地区联合目录的编制,都应注意排除意识形态因素,在准确揭示各馆馆藏的基础上,全面反映本行业、本地区乃至全国解放前报刊的基本情况和收藏情况。
5. 编制专题索引和专题目录。编制馆藏解放前报刊文献题录、索引、文摘,实现文献的二次开发,这种二次文献具有检索性、汇编性和报导性的特点。编制文献题录、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一要克服陈旧观念,二要调动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在专家学者的主持和师大图书馆的积极配合下,编撰了《《大公报》内蒙古地方资料汇编》,并按专题编制有关主题索引。此项工作虽然尚在进行中,却引起了许多蒙古学、历史学等方面学者的重视,同时,它改变了由图书馆独家编制专题索引的模式,开创了图书馆与研究机构或教学单位协作的新模式,扭转了图书馆因专业学科水平低、编制时间长的局面,为文献开发利用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6. 实现解放前报刊的微机管理。计算机在中文报刊编目中的应用,加快了编目的速度,提高了编目质量,方便了读者查阅。图书馆应广泛开发文献资源,提供较多的检索途径,应用 《中国机读目录通用格式》着手馆藏解放前报刊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图书馆应组织专门力量,应用现有书刊软件,将解放前报刊的各种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索引等输入计算机,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文献库。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的增设检索点,实现解放前报刊的深层开发。
7. 逐步实现解放前报刊的数字化。解放前报刊与中国古籍有较相似的性质,除其学术、史料价值外,具有经年久远,不易保存,且不再会继续出版发行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解放前报刊有二万多种,卷期之数以千万计,任何一个图书馆完全收藏这些报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与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建立协作关系,对馆藏解放前报刊进行扫描,通过资源交流、数据交换等形式,共同建立解放前报刊数据库,并根据教学、研究以及地区特点,建立专题数据库,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
总之,在新的学术研究高潮到来之际,图书馆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解放前报刊文献开发的力度。文献开发是提高文献利用率的基础,文献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开发的工作做得越深入细致,开发的层次越深,越符合读者的需要,才能使这些濒临湮灭的文献资料最大限度发挥出极具史料价值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解放前 发掘 报刊 解放前报刊文献的发掘与利用 历史文献检索及利用 社科信息检索与利用
热点文章阅读